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前言赛艇运动是一项对肌肉力量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同样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来讲 ,力量素质也是对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保证 ,其中包括赛艇运动所需要的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和绝对力量。因此 ,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应该根据赛艇运动的特点 ,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在提高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力量素质。本文遵循发展力量素质的训练原则 ,针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特点和赛艇运动的技术要求 ,通过对青浦区少体校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实践 ,总结了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和绝对力量练习的方…  相似文献   

2.
专项力量是赛艇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因素,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必须遵循身体发育的规律,科学地进行专项力量的发展。通过阐述青少年赛艇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特点,对当前我国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赛艇是奥运会传统比赛项目之一,是由一名或多名桨手坐在艇上,背向艇前进的方向,运用其肌肉力量,通过桨和桨架简单杠杆作用进行划水,使艇前进的一项水上运动。赛艇运动是一项对力量等身体素质要求很强的项目,因此运动员受伤就在所难免,如何将伤病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使我们现在乃至将来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常见的损伤部位、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伤病发生的原因、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常见损伤部位的治疗方法及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伤病预防原则等进行简单论述,旨在为一线的赛艇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广风 《体育科研》2008,29(5):80-81
赛艇是周期性项目,人体肌肉力量是赛艇在水中行进时的动力源,只有增强运动员肌肉的快速力量,才能产生更快的速度。通过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3年的跟踪研究,得出一些实践心得,为广大教练员在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与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鑫彤 《精武》2013,(36):30-30,32
本文从体能和体能训练角度出发,以体能选材为基础,着重分析赛艇运动中的力量和耐力训练,并介绍有关赛艇训练监控体系的内容,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简要概述。通过此概括论述,使人们更加明白赛艇运动体能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1、赛艇运动中有氧耐力的重要性 赛艇运动是一项耐力力量性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有氧和无氧耐力水平,尤其是有氧耐力对赛艇运动员来说更为重要。赛艇比赛中,有氧耐力是赛艇运动员最核心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力量训练赛艇项目是一项综合力量很强的周期性运动项目,运动员肌肉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的发展程度是决定赛艇运动水平的重要因素。据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自然变化总趋势是首先速度力量快速增长,然后是力量耐力,最后是最大力量,这也是我们合理安排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对13~15岁年龄阶段的少年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首先要有利于身体发育成长的需要,因此主要应以陆上的辅助训练手段为主,如抛实心球、哑铃、壶铃、斜体拉、垫上收腹、跳绳、徒手深蹲起,以及跑跳的游戏性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东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山东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东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训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山东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选材较好,训练内容的结构安排较为合理,总体训练量符合训练大纲的要求,但训练强度较大,有氧训练比例偏低,无氧训练比例过高,素质训练手段单一,教练员对功能性力量训练重视不足,运动员对整理活动的执行情况不好。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省16名赛艇轻量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和赛艇运动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为期21周的力量训练方案并实施,训练前后对其2000m成绩和卧拉、深蹲两项指标进行测试,训练期间对其蹲举、卧拉和收腹3项指标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训练前后赛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最大力量素质存在显著性差异,力量耐力素质进步明显。在分析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为赛艇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赛艇运动员是一项力量性耐力运动项目,力量素质是赛艇运动的基础。有了好的力量素质,才能长时间地保持正确的划桨技术动作不变和长时间快速有力的划桨而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浅析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即为:赛艇运动员在完成划浆技术动作过程中,神经肌肉克服内外阻力的活动能力,由此可知,专项力量训练对赛艇运动的重要性.它是影响赛艇运动成绩的基本因素.所以,专项力量的训练,受到国内外教练的普遍重视.虽然他们的训练方法各有不同,但其训练原理是一致的.即发展肌肉克服外界对船的阻力而产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上海市青少年赛艇运动员CKMM基因(A/G)多态性分布特点以及该基因不同基因型与有氧训练的敏感性进行了相关研究,探寻CKMM基因(A/G)多态性与有氧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关联关系,为不同项目当中的优秀耐力运动员的早期选材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通过对上海市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作为实验组,并选取上海市优秀赛艇运动员以及上海市汉族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与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进行多态性分布的比较,确定具有良好有氧耐力训练敏感性的CKMM基因多态位点标记。结果 CKMM基因经过基因杂交显色法之后得到3种基因型:A/A型、A/G型和G/G型。在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上海市汉族人群以及优秀赛艇运动员的三种基因型分布分别是:A/A型为71.6%、69.2%、54.6%;A/G型为:24.3%、22%、30.9%:G/G型为4%、8.8%、14.4%。结论 (1)上海市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与上海市优秀赛艇运动员CKMM基因(A/G)多态性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不同基因型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敏感性可能不同。(2)上海市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与上海市汉族人群的CKMM基因(A/G)多态性分布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初步判断青少年赛艇运动员CKMM基因(A/G)多态性分布没有群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赛艇运动是一项以有氧供能为主、强调力量耐力素质的体能主导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在赛艇运动训练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综述优秀赛艇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进展,包括身体形态特征、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特征、专项运动素质特征以及专项技术对体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同时,通过国内外优秀赛艇运动员某些指标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赛艇项目运动员日常心理训练辅助技能训练方法的探讨,以进一步提高赛艇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我国青少年赛艇训练所存在的问题,从青少年阶段的训练为我国赛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跟踪记录法对我国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量偏大,负荷强度偏高,训练内容安排和成年赛艇运动员一致,方法手段单一。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还在于青少年赛艇教练员自身理论知识不足,对项目本质规律认识不够,以及相关体育科研工作者对青少年赛艇训练特点的研究不够造成。  相似文献   

16.
赛艇是一项“速度力量耐力”性竞技项目,随着体育科技的发展,虽然身体能力在赛艇运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合理的技术动作更是发挥运动员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合理、先进的技术是高水平竞技赛艇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水平越高的赛艇竞技情况下,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动作,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综观国际上高水平运动员除了有强大的体能作为支撑外,精湛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正确的技术教学对其后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上海市青浦区少体校赛艇队8名运动员(男、女各4人,年龄在14-17岁)为对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赛艇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员借助划桨使船艇在水面上前进,它对场地及气候条件有很高的要求。目前赛艇运动基础力量训练采用的是以重物质量块为阻力源的设备。专项力量采用简易耐用的以风阻为特征的练习器。但是运动员在这类测  相似文献   

18.
1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1,1优先发展小肌群、深层肌群和远端肌群的原则。从专项运动技术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当运动技术水平要再上一个台阶时,就需要小肌群的力量来支持,这是其一。其二,青少年由于大肌群、表层肌群发育尚未发育完成,此时,对小肌群、  相似文献   

19.
从赛艇运动项目特征入手,对赛艇运动员的力量、耐力素质训练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为提高运动成绩,降低运动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传统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有氧训练模式存在的缺陷,选取青少年男子赛艇运动员8周"多课次"训练进行研究,通过比较训练前后某些有氧能力相关指标的变化,对"多课次"训练手段与传统训练手段进行比较,试图在理论水平上揭示"多课次"训练手段的优点,以期能摸索到有效的青少年赛艇运动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