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默化知识,通常表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是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认知感悟,它通过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正是要努力搭建意会和言传的桥梁,促进学生意会和言传的不断转化.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默化知识,通常表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是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认知感悟,它通过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正是要努力搭建意会和言传的桥梁,促进学生意会和言传的不断转化。一、语文教学的意会和言传语文教学的意会和言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通过作者的言传还原于作者的意会  相似文献   

3.
徐红 《甘肃教育》2009,(2):60-61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隐性知识)两类。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和符号等去清晰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常使用却又难以或不能用语言、文字、符号清晰表达的知识,如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知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传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不能用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进行逻辑表达的缄默内容,人们在获取它的方式上与显性知识有着明显区别。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深谙这些隐性知识的学习真谛,他说,我们可以感受它,意会它,却难于言传,“传”了,往往不如不传,唯有通过学习者亲历体验和感悟,才能建立某种认识,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人们读书读到精妙之处,常常感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普遍以为所读之书"皆可意会,也可言传"。他们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言传",即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表达,阐述着"有声语文"的精彩。这种用"言传"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意会,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阅读教学方法已习以为常。于是,意会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悄然失落,早已被很多教师遗忘或弃用。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刘大搬在《论文偶记》中有一句话:“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道》,意思是说: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这个成语可以变通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7.
实践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强调活动、操作,强调直接经验。体验性: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前者是指能够言传,即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而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如人际交往的知识等等,这种知识需要学习者不断体验和感悟。建构性: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它需要学习者按自己的方式对它进行编码、加工,进而构构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交往性:教学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交往活动具有生成性,与别人即时即景的交流交往,…  相似文献   

8.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没有言传何以意会。凝练的语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升华,言辞蕴涵之意让人沉浸在遐想和追忆之中,回味无穷。诗人总是用精巧的语言传递出炽热的情感,百读不厌。本文以诗词为例,阐释语言蕴涵——"情深意长"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结果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首先回答如何理解"意会"和"言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如何实现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意会"与"言传"。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知识。随着语言的出现、文字的产生,一些知识被人们以书面的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这些知识易于交流,对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与此同时,甚至在此之前,人类的活动中还存在着另一些只可意会却又难于言传的知识,这些知识广泛存在,对人类的活动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通常,前一种知识被称为言传知识,而后一种知识则被称为意会知识。  相似文献   

11.
<正> 在诗歌欣赏问题上,向来把诗的意境看得非常玄妙,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意境能深刻地“意会”,还就必须由教师生动的“言传“作基础才能奏效。这就提出了诗歌教学中的意境再现问题。诗人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画面或思想境界,即描绘诗的意境,这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教师用深入浅  相似文献   

12.
默会知识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这一类知识难以用系统的语言符号来表达,靠人的直觉、体验、领悟力、判断力等来领会。通过创设赏读的审美情境;诵读文章,提高语感;涵泳,悟出品味等,能使默会知识在朗读课中得到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歌是含蓄而精当的艺术,相对于诗歌本身来说,任何解渎的语言都显得寡然,所以人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典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足使学生通过“意会”受到诗意的熏陶,积累和运用诗意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一)“言传”和“意会”是词义教学中两种常用的手段。所谓“言传”,是用语言或文字对词语加以解释,使学生理解词义;所谓“意会”,是通过直觉或者联想,让学生领会词义。  相似文献   

15.
夏惠贤 《早期教育》2004,(7):U003-U003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用“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一词来表达那些不可言明、不可解释的但却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知识,他说“我们所知道的要多于我们能言传的”。在日常生活中,默会知识要远远多于明确知识(explicitknowledge);默会知识是镶嵌在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的、个别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能被加以批判性的反思。因此,默会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personalknowledge),是识知(knowing)和知识(knowledge)的结合。因而,一个人掌握了某个方面的知识不仅仅意味着知其然,而且还意味着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6.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奠基于先秦,发端于庄子,本是关于言意矛盾的哲学论说。魏晋南北朝时由陆机、刘勰等引进文学领域,到唐代经皎然、司空图的进一步阐发,遂作为文学理论确立下来,至宋而后蔚为大观。此说的基本精神在强调“意”有“不可言传”者,艺术美的妙境也有“不可言传”者,只有用“意会”手段方能捕捉。如梅圣俞所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相似文献   

17.
知识和思维不同,前者易传授,而后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就是“意会”的过程。目前,不少教师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宝贵意见,但以“意会”为核心的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还少有人提出。笔者发现,基于数学学科特点,以数学思维本质培养过程为导向的、以“意会”为核心思想的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方法,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等多重功效,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我们有共识而又未能明确解释的一种普遍现象,20世纪50年代,英国物理化学家波兰尼(M.Polanyi)在他的著作《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把人们头脑中的知识按外在化程度分为两类,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9.
正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会让教师觉得有些教学内容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这是一个很有必要得到改善的误解。"意会"与"言传"在阅读教学中同样重要,它们都能够很好地推动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而教师需要做的是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一、从"意会"通往"言传""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一度成为人们对于某些只可  相似文献   

20.
默会知识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会知识的内涵解读 默会知识(tacitknowlege),又称缄默的知识或内隐的知识。顾名思义,默会知识是指不能明言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挪威哲学家格里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