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丑陋的时评圈”的看法,我是同意的。至少在中国时评发展的现阶段,时评充满着一种为名气而写作的虚伪色彩、一种为稿费而进入时评界的铜臭色彩。正因为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时评成了一个圈子内的时评,成了不疼不痒的时评,成了吹毛求疵的时评,成了争名夺利甚至不乏侮骂声的时评。这种现象令人叹惋。很多关心时评发展的朋友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我以为,目前我们缺少对于最根本问题的清醒分析。这个问题便是:时评为什么? 时评到底是为了什么?媒体为什么纷纷上马时评版?这是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时评界的所有问题都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关于“时评”的讨论与研究文章不时见诸报端。这些讨论与研究文章主要探讨当前新闻媒体的“时评”实践问题,少有探究“时评”的历史。即便是研究“时评”历史的文章①,也大都是追溯到  相似文献   

3.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4.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我这里说的“废品”,主要是指废品收购站里以文字和纸张为载体的东西。应该承认,这些废品大多数都没什么价值,但其中确实不乏一经颠覆,即变废为宝的“金不换”。2002年3月8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按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标准,评定通过了48件档案文献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中一份珍贵文本,最初就是于1961年在上海一家废品收购站被意外发现的。这份被抢救下来的文本,就是现珍藏于广州市档案馆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纸”。这份图纸系出自我国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吕彦直之手,这位英年早逝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人物     
“如果我没有成为一名政治家,我一定是个出色的电影导演,或者至少是个电影评论家。” “我喝酒是因为医生建议我不要喝太多水,至于酒的味道,我认为法国酒天下第一。” “我坚持每星期骑马一到两次,从不间断。” 没有人会相信这些话出自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之口。但是,8月12日,近五十名韩国电视台和报纸的老板有幸目睹这位神秘领导人的“可爱”。金正日花了三个多小时在宴会上和这些人打交道,阐述他对从朝鲜导弹计划到美酒和女人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作为时评版编辑,笔者发现,虽然一天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时评二三百篇,但一稿多投和就某一新闻扎堆评论的现象严重,好多稿件既与本地关联度不大,又没有什么新观点,认知角度和写作手法也比较陈旧老套。而我们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许多读者对“不着边际”、“不关痛痒”、“不分场合”的评论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主管评论工作的总编辑也认为,《宁波日报》的时评,如果游离于宁波之外再好也只能是写得好,但时评不是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有用”。再就是,媒体热衷于新鲜话题,抢先发表“最新”新闻的相关评论,而对于“较旧”新闻…  相似文献   

8.
时评的历史与规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媒体,似有“泛滥”之势。仅从栏目的名称看,《中国青年报》有冰点时评、经济时评、教育时评;就连它的思想理论版,也新设了“思想时评”。《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先后开设了“热点时评”;《人民日报》的“人民网”有“人民时评”;千龙网有“千龙时评”;《文汇报》创办了“文汇时评”;《长江日报》2001年末创办了“今日时评”,而在此之前,《中国政协报》早有“今日时评”在前头,并已于2001年与《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一起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另外,新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还有“一周中国时评”。  相似文献   

9.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我们编辑有时把难以采用的来稿称为“鸡肋”稿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里,笔者将这类稿件归纳为六大“鸡肋”稿件。事情小而缺乏深入挖掘,分量轻而没有新闻价值。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一个基层单位开了什么会,你们的领导讲了什…  相似文献   

10.
在报社理论评论部做编辑是编别人的时评稿子,在别人稿子的基础上再加工,自己写时评,就相当于一个原创的过程。通过对这两道“工序”的体验,我对时评写作有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再谈多下去     
湖北日报自从1980年开始抓新闻改革以来,报社内外都很重视天津日报“抓活鱼”的经验,好新闻逐渐多了起来。不过这些好新闻,大部分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是通讯员写的。这件事很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深思一番。请看下面的事实: 1980年湖北日报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有两篇,都是通讯员写的;社内评出的28篇好稿中,通讯员写的12篇,通讯员和记者合写的5  相似文献   

12.
1945年初,美、英、苏盟军在欧洲战场上连战皆捷,终于攻入德国本土。直到这个时候,德国法西斯在各杀人工厂——集中营中所犯下的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才初次为世界所知。当时,盟国的不少记者对这些“杀人工厂”进行了报道,其中最优秀的报道出自苏联爱伦堡、美国柯里万、英国沃尔克等名记者之手。这里介绍的,是柯里万写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参观记》。柯里万当时是美军第八师随军记者,他的这篇报道,至今被誉为“新闻作品中  相似文献   

13.
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往往不再只是追求“快”的传递,而更注重“质”的比拼。新闻评论就是在这种竞争环境下重新焕发生机的一种新闻表达方式,许多国内报纸都特辟新闻时评专版,放在报纸的重要位置,因为新闻时评表达了媒体独特的观点和立场,正所谓,“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评论是媒体的灵魂,是媒体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去年从书摊上买了一册<李敖评传>(董大中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也许是出自祖国大陆作者之手的第一部李敖传记.但是读了这个<李敖评传>,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时评要到位     
本人曾写过一篇《读者需要指点迷津》的文章,收在《人民日报评报选萃》一书中,确实道出本人的心声,办报不能没有“言论”、“随笔”、“时评”这类文字,特别重大的国际事端发生时,读者有时会觉得“看不懂”或一头雾水,更需要我们的时评发挥威力,加以分析、点评与解读。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不少担任总编或副总编的朋友,我发现他们中间的不少人是形神分离的。比如,拜读他们探讨新闻学的文章,表明他们很懂新闻传播规律和宣传工作规律;而翻阅他们编排出版的报纸,却又叫人失望,难以想象这些报纸居然由他们签发,更难以想象其中的一些篇章居然出自他们本人的手笔。再比如,同这些“老总”朋友私下交谈议论,是非曲直,旗帜鲜明,一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有激情有思想、忧国忧民的感慨悲歌之士;可是听他们手下的编辑记者说,这些“老总”一天到晚的语言老是“这话不准写,那事  相似文献   

17.
艾君 《青年记者》2004,(9):21-22
因为时评的繁荣,也引发了人们(准确说也是一些时评人)对时评的各种议论,其中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对时评指责的多,褒扬的少,更有人对当前时评存在的问题拿了“放大镜”看,发出“不得了”的惊呼,忽略了近几年来时评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明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围绕王菲生产、锋芝恋、李湘夫妻关系、翁帆怀孕等等,这些“八卦新闻”被不少媒体大炒特炒了一番,余烬犹热。对此。引起了一些人.尤其是某些好为民众指点迷津的时评家们的批评。他们把媒体的这种报道说成是唯利是图、追腥逐臭、不顾社会效果,说媒体放着那么多的国计民生大事不去报道,却大肆渲染名人隐私,甚至是以揭人伤疤痛处为乐趣,格调低下。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低俗之风理应批评、制止。  相似文献   

19.
世界戏剧史上有一部迄今为止最短的戏剧,它出自法国剧作家特里斯坦·勃纳德之手。亨有“法国马克·吐温”盛誉的勃纳德,一生写了40个剧本、50部小说,他的《小咖啡馆》和《说英同话的人》都是法国戏剧中不朽的杰作。他在1932年写的一部“芝麻”剧《流亡者》堪称世界上最短的戏剧,全剧如下:  相似文献   

20.
时评的写法     
杨军 《新闻记者》2003,(5):42-42
因为爱写时评,就与编辑有了些联系。有的稿子没改,发了;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改,也发了;还有的稿子没改也没发;更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又改,还是没发出来。时间久了,与编辑交流多了,渐渐就摸索出了写时评的“经验”。现不揣冒昧,总结如下,请教于方家。经验一:写时评要看地域。时评大抵是抨击时弊、激浊扬清的,所以写时就要选准地点、看准方向。如在本地的媒体上只能抨击外地的时弊,实在忍不住要抨击本地的时弊,一定要投给外地的媒体。如果不留神投给了本地的媒体,而那编辑又与你关系“铁”得不一般,乍着胆子给你发了出来。你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