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政治参与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本文以市本科高校学生作为研究主体,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两方面,提出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这支“麦克风”自由发声,积极展示其话语权,成为新时代的主力网民。但网络虚拟世界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负面网络舆情信息的影响,产生网络失范行为。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探求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建的“网络舆情工作室、网络舆情兴趣小组、网络舆情社团”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系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角合力,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文章以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和现状问题,认为应该从政府制度规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层面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社会化是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体现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必经途径,现阶段,在对大学生社会化认知上,存在大学生思想及政治意识不清晰,价值定位不准确,行为方式个人化等现象,由此更加凸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在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其政治导向及价值引领作用,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与大学生社会化需求保持匹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特征及问题,使用自编大学生政治心理认知问卷,从政治认知、政治参与、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研究发现,政治认知中,多数大学生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及思想政治的作用给与了积极的肯定,但对官员集体形象以负性评价为主;对政治和社会时事的关注度不高,政治参与不够积极主动;大多数学生政治情感深厚,部分有情感淡漠;政治行为以理性化为主,但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差。并提出大学生政治心理不良现象的疏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变基本线索的梳理发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体现出了适应性、连贯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并深刻反映着当前的教育问题和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但目标定位存在过于理想化、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不够、目标实现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实践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是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现实问题的新路径。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目标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实现网络思想教育方法,其价值在于网络思想教育方法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空间,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识别能力以及伦理和法制教育;规范网络行为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张亚南 《文教资料》2012,(23):149-15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是指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内、外部因素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周边环境和校园内部环境。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加强对经营网点摊主的教育管理,通过加强职能部门来监督、查处高校周边具有不良影响的经营网点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校园环境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受网络文化熏染,很多"95后"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数据库和教育平台,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进程,同时加强舆情干预、法制教育和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0.
高校各级学生会是团结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一个中坚力量,也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首先对转型时期高校学生会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高校学生会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对策或建议,旨在能够对各高校学生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虽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晰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党建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为党建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基础,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素质。而任课教师能够教育引导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参与大学生党员培训,推动大学生党员培养。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任课教师的作用不充分,有必要采取完善措施: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党建学习与考核比重。同时还要健全并落实规章制度,搭建任课教师宣讲团队,提高大学生党员培训质量,并调动任课教师科研主动性,探索规律,为党建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决定着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强,思政理论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思政理论课的正能量能够对学生产生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才能逐步转化为广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建设,应该围绕三种能力建设抓起,即思政教师课堂理论解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培养;思政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开展渠道,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阵地,在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树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不断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微信平台被引进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并开展了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第二课堂”。微信平台的运用,能将传统课堂受限于时空的局面打破,能够帮助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政学习参与性及主动性的提高,同时可使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得到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努力。为此,思政课教师要苦练内功,提升自身觉悟与个人魅力,教学内容要体现生命关怀和生活价值,提升教学的底蕴与厚重感,同时勤练外功,构建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并通过锤炼细节,来历练、美化教学的艺术,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深入发掘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经费、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环节教学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通过教师主动加强指导,党员模范带头,社团牵头组织等途径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助推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有助于大学生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巩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思政课存在教材建设滞后、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教学方法陈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学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为此,必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改变考核评价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严肃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9.
高校政治课是高等教育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高校政治课教学需要教师付出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高校政治课教学在以生活为基础的前提下,以提升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认同感为目标,努力促进高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本文着重探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通过创设生活化民主课堂、强化运用价值体系目标、创新开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以推进高校政治课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生对形势与政策有一定的认识,但许多方面不够全面和深刻。为了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合理安排课时量,整合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高度来布局“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效应,并注意加强“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