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教师的五种需要徐东亮陈淑华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生活在大自然的人们之所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与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最终目的又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他的行为的最根本的动因,人的所有行为就是...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在论艺术美的理念中这样写道:"人原来不仅是一般地与外在自然发生关系,而且这关系还是依存的关系.从自然方面来说,它和善地供给人的需要,对人的旨趣和目的不但不阻挠,并且还自动地促成他们实现,一路顺着人.人还有些需要和愿望是自然不能直接满足的.在这种情形之下,人就必须凭他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占领住,修改它,改变它的形状,用自己学习来的技能排除一切障碍,因此,把外在事物变成他的手段,来实现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中,理论家们都十分重视对人类需要的研究,认为需要是推动行为的最深层的根本动力,主张利用人们渴望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去诱发人的行为,以完成组织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都有其自身的需要,并且总是在为满足需要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社会成员中的教师也毫不例外,他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动力源泉。在管理中,要使组织成员产生积极的组织行为,可以根据组织成员的需要来设置某些目标,通过目标导向使成员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需要和动机,并产生相应的组织行为,这就是管理活动中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中,理论家们都十分重视对人类需要的研究,认为需要是推动行为的最深层的根本动力,主张利用人们渴望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去诱发人的行为,以完成组织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都有其自身的需要,并且总是在为满足需要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社会成员中的教师也毫不例外,他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动力源泉。在管理中,要使组织成员产生积极的组织行为,可以根据组织成员的需要来设置某些目标,通过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师的心理挫折及表现形式心理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动机不能实现,或与目的相联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心理挫折是一种主观体验,这林体验更多地表现出一些负性情绪,如忧伤、悲痛、伤感、失望等。挫折所形成的体验在反应上因人而异,有强弱之别,时间上有持续的长短之分。同样一件事,在这个人可能是无所迎的.mj对另一个人就可能产生挫折感。一般的挫折可使人心中抑郁不安,极度的挫折会使人加不欲生。人如果长期处在由挫折产生的体验之中,则会导致种种身心疾病。当然.有的挫折也能…  相似文献   

6.
一、产权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说,人们奋斗历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里所说的利益是广义的,它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经济利益。在以往的任何阶级社会中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人们对利益的极大关切和强烈追求。在人们所追求的利益中,经济利益是基础。经济利益最直接的体现是消费利益,即人们通过消费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是,消费利益的获得及被满足的程度,是以财产利益的存在和增长为前提的,没有财产利益也就谈不上消费利益。与消费利益不同的是,财产利益可以通过自身所特有的再生功能而实现其增殖和扩张。因此,它就必…  相似文献   

7.
宗教所追求的是天堂的“幸福”,似乎与人们的现实需要无关,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宗教不但没有离开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而且宗教观念的形成乃至宗教活动本身,恰恰是由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决定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宗教具有复杂的社会功能;人的需要层次的上升,决定宗教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离开人的需要,既不能了解宗教的历史,也不能揭开现代宗教热之谜。人的需要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但宗教的发展却不是永恒的,一旦人们抛弃那些需要幻想的处境,现实社会为人们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条件,人们就不会到宗教里去寻找需要的满足了,宗教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鹏 《江西教育》2001,(3):17-18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校教育和教学就应该以育人为本,这是素质教育的特点。怎样才能以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是唯一的路。需要是人们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原动力。人们创造的一切,都是因为人们的需要才出现的,没有需要就没有创造,同时,一切活动 (包括智力活动 )也就停止了,需要决定一切。学生上学,是他们生命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体现在他们对上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就是不断地满足和强化学生的这种需要和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挫折的发生.会使人产生焦躁、失望、忧虑、担心、痛苦等情绪反应,这就是他们的挫折。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些需要不能通过其自身单纯的活动来满足,必须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在实现群体目标过程中,使个体需求得到满足。而学校正式群体组织的学习、锻炼和教育的活动是为满足根本需要实现统一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这些活动不能满足每个学生自身多元化的心理需要,于是,学生非正式群体就产生了。如爱好一致而结成非正式群体,因某种利益和观点一致而结成非正式群体,模仿和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利益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对象物的总称,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料、产品、社会文化关系、文化活动形式和行为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文化权利、文化产品、文化资本三种形式。语文教科书作为承栽文化利益的有力工具,在这三方面所呈现的比例失衡状况反映了文化利益的不协调,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2.
敬告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相似文献   

13.
认识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因此,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追求。价值是人的认识所应把握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指引人们从事认识活动的动力因素与内在尺度。价值体现的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间的关系,是需要在人的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满足需要的愿望和动机,集中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定向作用、评价作用和调节作用。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在认识活动中,不仅要追求真理原则,而且要追求价值原则,不仅要追求认识是正确的,而且要追求对人类自己是有利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为了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人们必须重视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从哲学上说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我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制度作为调节主体活动与主体间关系的规范,是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体现或满足了人这一类存在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己需要的结果,因此,人的目的、和谐、全面发展就成为制度合理性的根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社会成员利益的满足程度和社会的公正程度。  相似文献   

16.
兴奋度即兴奋的程度。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 ,主要是指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 ,兴奋是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之一 ,是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之下产生的。兴奋引起或增强皮层和相应器官机能的活动状态 ,比如 ,人们要做一件事 ,必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件事上 ,而注意就是一种大脑皮层上所形成的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和起点 ,任何感知、记忆等心理活动如果没有注意这个开端就无法进行下去 ,也不会产生认识过程 ,从而也不可能产生意志与情感过程。因此 ,要进行一项活动 ,就要提高相应活动所需要的兴奋度。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提高学生对课堂…  相似文献   

17.
理想型沉浸在理想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脚踏实地地干平凡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件事没有做完,又想到第二件事,不切实际。自卑型自认为事事不如人,受到冷遇更受不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郁郁寡欢,自暴自弃。封闭型有些少年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别人不同,又不易为别人所理解,因而他们倾向于把自我体验封闭在内心,而不愿向他人表白。失意型失意,是当人的期望不能实现、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感到沮丧的心理体验。它使有些人会产生不正常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将导致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失调。嫉妒型这不但有碍于别人,而且伤害自己,对成长…  相似文献   

18.
品读     
<正>道德教育要适合个人生存和生活实践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陆有铨认为,人类之所以创造出道德,其目的就是既满足自己的需要,又满足别人的需要。因此,离开了人的生存和社会的需要,就无法理解"道德",乃至文明世界的一切。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有道德,而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这一基本事实,就决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要来谈道德,也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篝火燃不尽     
王宗仁 《师道》2003,(9):52-53
这确实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掉的一件事,今天我在这里又拣起这件看来有些沉重的往事,无疑会给我生命里注入一种强劲的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师道》这次举办的“一生难忘的故事”征文,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会使许多人回到昔日的感动中,得到一次重新体验激情的机会。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激情偃旗息鼓。激情就是太阳,太阳比一切都美丽。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是观念外化的必要环节。马克思继承批判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分别从人的感性活动层面、物质生产层面来探讨劳动与需要的关系,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劳动的科学解释,最终把劳动为作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