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育与社会系统各领域的整合性作用与复合型功能更加凸显,体育正在加速迈进社会建设的“主战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体育自身发展与带动发展的协调共进,协同社会建设的高质量推进,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四个重要”战略定位,体现“两个全面”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历史使命。认为新时代体育协同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统一于实现现代化发展,根本目的统一于增进民生福祉,时代主题统一于高质量发展,价值基点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统一于公平正义构成其内在逻辑。在融入民生保障体系,协同民生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协同社会治理创新;增添发展动能,协同社会结构优化;助力社会和谐,协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建设4个重点领域,提出体育协同社会建设的行动路径:1)提供更高质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助力健康中国建设;2)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与带动社会创业;3)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协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4)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服务社会治理格局创新;5)体育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为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增添活力;6)推进体育治理的信...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武术转文化传播愿景,并提出路径。历程:推向世界的国际化传播,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价值走进去的转文化传播。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打造第三文化空间,达成互构共生关系,生成杂糅文化产品。路径:立足多元时代价值,形成完整战略机制;拓宽传播实施渠道,达成多方协同推进;强化文化产业支撑,打造特色品牌效应;注重仪式活动助力,实现传播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3.
共识性健康危机激发公众对健康问题的持续热议,公众健康认知的转变使体育健康传播在健康传播领域抢占发展高地。以传播学领域KAP理论为解释路径,重点分析公众对于体育健康传播的应答过程,认为:公众在认知层面经历了从“碎片信息”到“认知结构”的飞跃;在态度层面实现了从“舆情引导”到“价值判断”的飞跃;在行动层面完成了从“被动选择”到“主动维护”的飞跃。基于这一逻辑,为加快实现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体育与健康传播深度融合提出创生路径:强调科学健康传播,增强信息可读性,以实现“容易”阅读;形塑公众批判意识,提高信源可信性,以实现“休眠”唤醒;激活部门协同合作,注重效果评估环节,以实现“体卫媒”联动。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持续下降,文章在“双减”背景下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现存困境与影响因素,提出要深化学校体育改革:(1)以学校为主导打破固有教育模式。做到“两个转变”即转变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做到“三个维度”即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教的扎实”、丰富学生体育活动,让学生“玩的开心”、优化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赛出水平”。(2)以家庭为辅导积极参与孩子成长。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参与孩子成长;家长要领会“双减”政策的深刻内涵,解放孩子的天性。(3)以社会为参与保障使教育力量最优化。充分发挥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兴趣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积极鼓励孩子走向社区,养成运动习惯等有效路径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幼儿武术是适宜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娱乐和健康活动,科学适宜地指导是幼儿武术教育高效优质开展的关键。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基于研究和尊重儿童、倡导科学地培养完整人、推动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习,对指导幼儿武术教育科学适宜开展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展与其所依赖的社会生态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此,本文在阐述社会生态环境提供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生存土壤的基础上剖析了社会生态中各因素的角色担当,即经济担当物质基础、政治担当方向引领、文化担当价值取向选择、教育担当制度保障,继而指出了当代“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发展现实路径的选择:夯实与改善其物质基础、丰富与提升其诉求内涵、凝聚与提炼其精粹、巩固与提高其教育地位.  相似文献   

7.
体教融合是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是助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推动体教融合多元主体的治理效率,借助SFIC理论模型,从协同治理参与体教融合的现代语境入手,在诊断我国体教融合发展样态及困囿的基础上,探讨协同治理的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协同治理是体教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举措“疏堵”效果不明、制度空间落后、联动机制单一等方面的桎梏。为此,提出基于SFIC模型的体教融合协同治理推进路径:厘正多元主体协同目标及动机,夯实启动条件;实现“国家—政府—学校”的纵向贯通和“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横向融通,加强催化领导;推动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完善监管评价主体及体系,升级制度设计;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平台,推动“六方联动”,促进协同过程;形成制度、资源、学训及赛事“四方融合”局面,巩固协同成果。  相似文献   

8.
唐颖婷  董伦红  朱强 《新体育》2023,(10):73-76
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还存在课程结构不完善、课内外一体化作用不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且发展不均衡、社会参与不足、高校部门协同管理不充分等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树立“大体育观”、“大课程观”、“大健康观”的指导思想,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新型协同治理体系、“四全”育人体系、“智慧校园”管理体系、运动健康校园服务体系的“四位一体”综合改革方案,探索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新思路,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体育健康教育在转变青少年体育健康观念、培养体育健康技能、提升体育健康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新发展阶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主体及其行为识别、供需主体共同价值构建、供需主体治理模式选择3个方面,构建新发展阶段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理论。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存在共同价值认同亟须合理形塑、多元治理模式缺乏有效融合、主体互动行为有待全面凝聚的问题。最后,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实践策略:1)坚持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健康第一”理念,以制度导向约束共同价值认同方向;2)搭建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多元平台,促进治理主体行为有机融合;3)规范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主体行为方式,形成系统化的互动合力。  相似文献   

10.
“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核心是摸索一条体育与医疗深度融会贯通的道路,其目的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将体育锻炼方式和医疗技术手段有机融合,提升社会公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减少医疗资源的占用,缓解巨额的医疗财政开支。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叙述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现状并解析及其内涵,从理论体系、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监管体系四个方面深入探究其处于过渡时期理念捆绑和实践脱节导致进展缓慢的困境;主要研究路径分别为理论体系上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以技术、理念、策略、价值、资源融合为载体;服务及资源上实施“供给侧”转型,平衡区域体育健康资源布局,实行社会参与机制,推行区域内体医融合示范区建;人才培养上落实“求同存异”方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监管体系上加强政策导引,达到顶层设计目的,使“体医结合”通过合适的路径升华到“体医融合”。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在对社会“乐”文化与农家“乐”文化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对蕴藏在农家之中的“乐”文化元素及体育健康功能干预下的农家“乐”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健身功能融入“农家乐”载体是实现城乡体育文化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时代“乐”文化价值的社会探索。通过对农家“乐”文化的分析,探索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文化所需的硬、软件资源条件的互补,进而为缩小城乡体育差距提供了认识路径的思考;农家乐融入体育健身功能,能够有效挖掘与丰富农家“乐”文化,使之更加具体化、明晰化,具体表现为乐体、乐心、乐情、乐融、乐归、乐俗、乐伴等方面,即农家“七乐”文化。通过农家乐融入体育健身功能的发展建设,对我国当今社会普通百姓的“乐”文化的追求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是党和政府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蓝图绘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推进这一进程的有力方略。体育强国建设的多维赶超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保障,任务复合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主体协同,功能多元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演进。新型举国体制在领导核心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并日益体现出“元主体”的治理特征,在价值取向上由为国争光的体育转向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在资源配置上由人、财、物等硬资源的计划配置向人、财、物、文化、精神等软、硬资源市场化主导配置转变;在参与力量上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元力量协同增效转变;在发展环境上由原有的融入全球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格局构建;在作用领域上由重点服务竞技体育到更加关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型举国体制拥有适用于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社会动员”模式,适用于竞技体育关键环节的“政产学研会”深度融合模式,适用于产业链升级和职业体育的“龙头企业”整合带动发展模式。提出了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路径:包括发挥元主体价值,选定战略力量,设定重要项目,完善评估激励等。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专家访谈、个案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剖析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幼儿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困境及路径。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实现体育强国战略蓝图的重要基石,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困境:整体规划有待提升,深化改革力度不强,师资力量整体偏弱,保障措施亟须完善。路径:加强整体规划,深化改革力度,提升师资水平,完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发展阶段全方位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是推进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公共健康服务能力的目标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困境并提出,以树立“主动健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生成体育与医学交叉的运动医学专业,构建以预防和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来实现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设计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体育中考语境下体质健康测试难以与健康、体育乃至教育的机制相切合等基本理论问题,揭示并纾解当前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困境,以推动健康主题在学校体育中的合理定位及体育中考改革决策的完善。认为:(1)主导体育中考的体质健康测试可能难以促进健康,并存在引入导向的失准。其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区分性与竞争性,且测试内容可能存在强调竞技体适能指标,弱化健康体适能指标的情况。(2)以体质健康测试主导体育中考可能造成对体质健康本质认识的失真。体质健康不仅受体育锻炼影响,不宜将体质健康水平等同于体育学、练的成果;体质健康水平并非社会主流教育价值需求,不应以此为依据划定普通学生的受教育等级。(3)体育中考过度凸显体质健康的评价功能易导致体育多元价值的失落,乃至造成学校体育趋向体能训练。提出:为有效推进学校体育健康促进进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应实现“反馈—激励”要旨的复归,并与当下“双减”理念保持协同一致;同时,应从根本上避免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华武德“内于己、外于人、合于众”的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消解路径。研究认为,武德的理论逻辑是以内于己的“克己修身”为逻辑起点,以外于人的“仁者爱人”为现实追求,以合于众的“尚中贵和”为终极诉求的前后相续、彼此衔接的内在制约机制。当下中华武德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性克己修己的缺失,导致武德流于形式化;以利为导向的人际关系,导致武德趋向功利化;言行相诡的行为方式,导致武德趋于口号化。其消解路径为:加强习武者对中国武术“为己性”的深层认知;引导习武者树立“义利兼顾”的价值取向;推进“法德共治”的协同治理,为促进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朝凤 《当代体育科技》2024,(3):162-165+170
该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利用SWOT模型,并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开展气排球运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优势为: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保持愉悦心态;教学难度适中,安全系数较高;技术动作简化,规则宽松灵活;弘扬女排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劣势为:认知观念偏差,普及程度较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匮乏;场地设施不完善,抑制参与积极性。机遇为:国家政策支持,构筑法治保障;体质发展需求,推动课余发展。威胁为:竞争优势较小,重视程度较低;经费投入不足,绩效保障欠缺。实现路径为:创新教学内容,促进体质发展;把握外部机遇,提高竞争优势;多元协同共育,健全绩效保障;重视政策支持,完善场地设施;健全教师队伍,加强推广宣传。  相似文献   

18.
“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华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既是对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的回应,也是在课程建设中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实践探索。认为,基于“五育融合”的中华特色体育课程的价值导向是通向人的全面发展,主体间性是“五育融合”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具身认知理论则为课程设计和实施发挥支撑作用。基于射艺课程的实践探索,提出实现“五育融合”中华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完善顶层设计,制定统筹规划和实施策略,确保“五育融合”体育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推进;重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作用,设计动态开放的课程内容,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构建体育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生态环境,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掌控力”和“融通力”;推动校内外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合作,多主体搭建体育与诸育融合的课程建设平台。  相似文献   

19.
探析“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的背景、价值和路径,旨在为“双减”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联动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有利于延伸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功能;有利于实现三位一体的全视域体育教育。为了最大限度挖掘体育联动发展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提升生命健康认知,树立正确的家校社共育意识观念;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体育资源优化配置;依托“双减”大背景,搭建家校社体育联动平台;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联动发展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对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逻辑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认为:随社会的发展,体育、健康、素质三个概念呈现出内涵不断深化和外延不断扩大的趋势,具有历史的发展性。体育是满足人类社会“享受与发展需要”的一类社会实践活动;健康和素质是衡量人和社会发展对人的“质量”优劣提出的必然要求。“树立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该是体育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