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研究在对3-6岁的幼儿及家长进行测查的基础上,对影响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进行通径分析,以探讨家庭因素和幼儿自身因素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因果路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因素中的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幼儿自身因素中的气质和性别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有重要作用,而家庭因素中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幼儿自身因素中的年龄对幼儿行为问题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离异家庭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226名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幼儿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其行为问题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显著相关,且离异家庭与正常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母亲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离异家庭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关键是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干预。改善不良的教育方式,是减少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魏燕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5-98,102
早期的问题行为对个体的成长有许多消极的作用.家庭作为幼儿最早的生活和教育场所,与幼儿行为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近十年来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成因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全面性、系统性相对不足,主要侧重于某一不良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形成的消极影响,或造成幼儿某一问题行为的家庭成因探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从家庭环境入手,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今社会的新变化,从6个方面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展开了全面的论述,发现父母的心理特征、父母的职业特征、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家庭结构类型、家庭居住条件及家庭气氛是幼儿问题行为的主要家庭原因.  相似文献   

4.
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556名幼儿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因幼儿的年龄和性别而不同。2.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但却存在显著的受教育水平差异。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母亲对幼儿的权威行为显著高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母亲。3.母亲的权威行为显著高于其专制行为。4.幼儿的焦虑情绪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5.母亲的权威行为与幼儿焦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专制行为与幼儿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家庭学习环境是幼儿成长初期最早接触的学习环境,对幼儿学习品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学习环境与幼儿学习品质的关系,本研究随机抽取来自宁波50所幼儿园的1131名幼儿样本,由幼儿父母报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学习环境,由教师报告幼儿学习品质。描述性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中介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年龄较大幼儿的学习品质整体及各维度表现较好;女孩的学习品质整体表现较好,特别是在注意/坚持和学习策略维度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学习品质的总效应显著;家庭学习环境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学习品质;家庭学习环境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学习品质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父母应重视家庭学习环境的作用,并提高实际创设家庭学习环境的能力,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冲突的现状及其处理策略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幼儿家庭亲子冲突以语言冲突和情绪冲突为主,并主要集中在幼儿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上;母亲与幼儿冲突的发生水平高于父亲;男孩与父亲的身体冲突显著地多于女孩;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父母与幼儿在学习习惯上的冲突频率与强度逐渐增强。在处理策略上,父母多采用协商策略,幼儿多采用回避与妥协策略;母亲比父亲更容易采取妥协策略;父亲倾向于对女儿采取妥协和协商策略。为改善亲子互动,父母应加强对亲子冲突功能的认识,尊重幼儿合理需要和独立人格,引导幼儿自我表达,形成稳定的家庭行为与交往规则,建立有效的亲子冲突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幼儿常规行为的培养与规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却常被父母忽视或误导,从而导致幼儿在园常规行为问题的产生。选取在园常规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四个月的连续观察以客观反映其问题行为,再结合对其教师与父母的访谈来收集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观察与访谈结果,选取家庭生态系统父母子系统的视角,对此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引起幼儿父母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幼儿责任心和家庭功能的关系上做初步的探究,得出结论: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增加和提高,女孩和男孩的责任心水平无显著差异。幼儿责任心与其家庭功能的关系上存在显著相关,与问题解决维度、角色分配维度存在正相关,与行为控制维度存在负相关。通过对幼儿责任心与家庭功能关系的分析,提出培养幼儿责任心的家庭策略:家长应适时放手,学会给幼儿分配任务,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相似文献   

9.
现在,儿童的家庭抚养形式日趋多元化.基于幼儿家庭抚养形式对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幼儿的家庭抚养形式中,父母抚养仍为最主要的抚养形式,隔代抚养次之,共同抚养与其他抚养所占比例较小;幼儿的家庭抚养形式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幼儿的同伴接纳与教师接纳不存在抚养形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为幼儿教师完善其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选取沧州第二幼儿园100名教师和230名幼儿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幼儿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教师素质中的情绪因子和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方式与幼儿的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合理化方式与幼儿的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从众行为也称遵从、相符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通过采用问卷法、测查法对3~6岁幼儿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从众行为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幼儿的从众行为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智力水平对幼儿的从众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幼儿父母的年龄、职业、教养方式等对幼儿的从众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幼儿更易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索家庭因素对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的影响,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和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805名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流动青少年感知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母亲比父亲采用更多过度保护和关怀的教养方式,而父亲比母亲更多采用冷漠拒绝的教养方式。(2)父亲的"冷漠拒绝"和母亲的"过度保护"是影响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的重要诱发因素;母亲的"关怀"是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减少的重要预防因素。(3)家庭经济、父母学历和流动青少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外化行为问题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相比家庭经济因素和父母学历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对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具有更为突出的影响。其中,父亲冷漠拒绝和母亲过度保护是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母亲关怀是流动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减少的积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和幼儿特征这三方面。社会背景包括时代变迁和文化差异;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教育观念,父母对幼儿的情感态度,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外在条件和行为表现;幼儿特征包括幼儿特质和幼儿对待父母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以幼儿交往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家长对幼儿交往的认识现状,发现家长对幼儿交往行为发展的重要性多持肯定态度;家庭成员间关系的融洽度、家长自身的交往状态、父母双方教育观念的一致性是影响幼儿交往行为表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263名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影响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个体因素与家庭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个体因素中幼儿的年龄与性别显著影响幼儿的时间管理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的时间管理及四个维度的水平显著高于中班与小班幼儿,而小班与中班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女孩的时间管理及各维度水平均显著高于男孩。家庭环境因素中,不同出生顺序幼儿的时间管理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孩水平显著高于独孩与二孩,独孩与二孩差异性不显著;家长职业为国家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幼儿时间管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家长的幼儿。家长教养方式、学历、年龄与收入对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影响不显著。教师与家长应根据幼儿年龄、性别、出生顺序等,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交往能力在个体终身成长中的作用显著,家庭是影响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环境。本文通过对一则典型案例的调查访谈,梳理分析,揭示了在一个孩子交往行为发展进程中家庭因素的变化,以及可能对幼儿交往行为造成的影响。鲜活生动的事例便于身处其中的幼儿父母、幼教工作者们对照反思,以获取实用的育儿心得,对培养幼儿交往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幼儿的行为反映了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及个性特征。行为有正常和不正常之分,不正常行为即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智能发展的行为。 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的,即攻击型行为。其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学习无兴趣,不遵守纪律,不能跟同伴友好相处,严重者还会发生欺骗、盗窃、逃学、弃家出走等。一类是内向性的,即退缩型行为。表现为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独离群,不易适应新环境;或者性情温顺,但神经过敏,烦躁不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严重的会发展成情绪性问题行为。 造成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包括:1.父母的精神障碍,如酗酒、神经症。2.母亲分娩不顺利,导致幼儿轻度脑功能障碍。3.家庭环境不良,如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婚,经常打骂、训斥孩子;或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放纵。4.学校教育不当,如教师态度冷淡,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处理问题不公正等。5.社会  相似文献   

18.
对334名3~7岁幼儿的父母施测父亲参与教养问卷(IFI)、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结果显示:父亲参与对幼儿情绪有显著影响;父亲的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鼓励与表扬能有效预测幼儿的品行问题;父亲的鼓励与表扬能有效预测幼儿的情绪和同伴行为问题;父亲的管教与约束可以预测幼儿的多动行为问题;父亲的支持与规划能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665名中职生的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进行调查,了解感觉寻求、冲动性在家庭因素与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中职生自伤行为的发生比例为38.8%,有逐渐上升趋势;(2)家庭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自伤行为,父母管理显著负向预测自伤行为;(3)感觉寻求在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冲动性在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科学认识自伤行为成因,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优化管理子女的方式,为子女树立积极行为榜样,培养其感觉寻求、自我控制品质积极发展,有效预防和疏导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祖父母参与幼儿教养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选取哈尔滨市五所幼儿园400名小班幼儿的祖父母作为被试,对祖父母参与幼儿园教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89.8%的家庭由父母与祖父母共同抚养幼儿,其中90.6%的祖父母愿意参与对幼儿的教养,且58.9%的祖父母经常就教养问题与父母沟通;在幼儿教养方式上祖父母性别差异显著(t=-3.038,p<0.01),即祖母比祖父在教养过程中投入更多的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