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基金》2004,18(4):256-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衣阿华大学联合进行的亚洲季风研究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前身为原地质矿产部于1997年5月批准设立的"地质矿产部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2004年更名为"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05年加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行列,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成立以来,实验室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和国际影响,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为依托,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完善岩溶动力学理论,搭建系列研究实验平台,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研究岩溶动力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岩溶区生态环境问题对策提供科技支撑,为岩溶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3.
张荣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196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上世纪80年代初,赴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和普林斯顿大学留学。1986年自筹经费开始建起我国首台高温高压流动反应装置。多年来,坚持发明、研制系统化的高温高压流动反应装置,于1992年正式成立我国首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球化学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任地质矿产部地球化学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6年建立我国首台高温超高压(1000℃,3万巴)流体实验装置。成为我国首个高温超高压流体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84-584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芷生院士联合中外科学家,基于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工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鹤庆盆地获取的666米湖泊沉积岩心,利用古地磁和碳-14测年手段,高分辨率测试了岩心的植物花粉、  相似文献   

5.
陶奎元,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1986~1996年担任《中国东南大陆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等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完成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0多个,曾获得"部科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地质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6.
从90年代开始,固体地球科学将大陆动力学作为跨世纪的研究目标。代表岩石圈热学和力学变化最为剧烈的造山带是大陆动力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又是地学界集中力量攻克的难点和研究热点。90年代初,地球科学部抓住这一机遇,利用我国是世界上造山带最多、类型最全的这一地域优势,选择具代表意义的秦岭造山带,通过实施“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组织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本科毕业于原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199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原地质研究所。从事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研究近20年,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区域地质研究、喜马拉雅高压麻粒岩岩石学研究、西藏蓝片岩岩石学研究、藏南卡达区域地质和榴辉岩研究、造山带中壳源火成碳酸岩厘定、矿物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及亚洲重要造山带花岗岩浆时空演化及成矿背景对比研究”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是为配合国际地质图编图委员会下达的由任纪舜院士主持的亚洲1:500万国际地质编图而开设的亚洲花岗岩研究项目。项目历时三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涛研究员团队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和西安地调中心,系统地对中亚、中央、特斯提和环太平洋构造的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总结,并补充了部分关键成果,为探讨亚洲大地构造演化和陆块聚散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陆深俯冲作用:来自超高压变质岩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80年代末在大别山苏鲁地区发现含柯石英榴辉 岩之后,该区即成为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碰撞造山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的热点地区。本文 总结了大陆深俯冲的证据及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近期研究进展,并展望该领域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0.
蒋忠诚, 1962年生,研究员(专业技术二级),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首席专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蒋忠诚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地区水工环调查与研究,主持岩溶地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共主持承担国家、部门和地方科技项目40多项,在岩溶地貌形成、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岩溶生态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地质调查、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产业培育等方面解决了大量关键科学问题和应用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该项目于2007年12月立项,2011年10月28日通过专家验收,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主持、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吉林大学参加完成,项目负责人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张金昌。项目包括9个子课题,分别为2000m全液压岩心钻机研制,2000m岩心钻机配套泥浆泵研制,  相似文献   

12.
大陆溢流玄武岩,即CFB,是与大陆裂谷伴生的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一类玄武岩,是目前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大陆溢流玄武岩的成因,地球化学特征等内容更有可能是推动地质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介绍大陆溢流玄武岩产出的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质意义。认为多数大陆溢流玄武岩省是以相对演化的拉斑玄武质喷发为主,部分的酸性喷发物主要是地壳混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2007年8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陈列馆韩同林研究员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尚平等专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进行了为期5天的地质实地考  相似文献   

14.
云舒  凌学江 《金秋科苑》2012,(16):18-18
陶奎元,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1986~1996年担任《中国东南大陆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等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完成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0多个,曾获得“部科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地质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3):197-198,191,238
1 首席科学家从柏林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 ,《岩石学报》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兼职教授。一直致力于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相结合的研究 ,对开拓我国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有系统建树。60年代初在我国最先发表地幔橄榄岩包体研究成果 ;1 973年提出和论证攀西古大陆裂谷 ;80年代初发现并详细研究了太古代特有且少见的含高铁橄榄石的英榴易熔岩 ,得到…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负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参加编制的1:250万“北-中-东亚及邻区地质图系”,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的国际合作项目“东中亚深部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完成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1212011120181。项目负责人董树文(2006年以来。2002~2005年为张彦英)、李廷栋。  相似文献   

17.
雷明堂,1964年生,广西贺县人,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1989年和1995年先后在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地质学院)获得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起一直供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从事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入选国家国土资源系统“百人计划”,2006年、2007年先后获国家国土资源系统“优秀科技人才”和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称号。  相似文献   

18.
西移的大陆     
从1912年魏格纳(A.L.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开始,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对地球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建立了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体系,即板块构造学说,使地球科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但是这场革命主要发端于大洋地质的新发现,而对诸如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等问题仍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越来越多的地球科学家认识到,全球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是否只依赖于板块的运动,  相似文献   

19.
陈毓川,矿床地质学家。1934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陈毓川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赴苏联顿涅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学习,1959年归国,在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1981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起,先后任原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兼全国金矿地质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调查局局长。2006年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  相似文献   

20.
“物化探及遥感技术标准研制与修订”是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实施的“地质调查标准化建设”项目的工作之一,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物化探及遥感系列技术标准综合评价研究”工作任务,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参加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