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墨子》中才以思维规律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范畴并被自觉运用也是从墨家开始的。墨家逻辑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对“类”观念的阐述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墨家“类”观念有重要的逻辑意义,其“类”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推理类型——推类的基础,只有搞清楚中国古代“类”的观念,才能正确理解推类。  相似文献   

2.
论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是人类依赖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存在、变化或彼此之间联系的真知。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理性的崇拜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在其人生哲学著作《论灵魂》中指出,理性是人类的本性,理性的沉思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幸福;康德认为,感性、知性、理性构成人的认识能力的三个环节,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黑格尔则认为,理性是具体的、辩证的思维。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理性是人的一种主体意志和道德力量。从古到今的哲学家、教育家都把理性精神看成是人生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性的内核与底蕴的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色彩观既是“颜色色彩观”,又是“广义色彩观”、“哲学色彩观”,并在文学、语词、文字、训诂、绘画、工艺美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流露出“尚青”的观念。作为“审美方法论”的“大色彩观”一直都“参与”着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共同“营造”着具有审美特质的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5.
“巫术文化”和“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深厚文化渊源。“史官文化”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体察和总结社会历史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的种种强弱、盛衰、成败、存亡等经验而产生的理论概括;“巫术文化”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天道推演人道,借自然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和阴阳学说等重要的辩证法内容。中国古代辩证法以巫史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渊源,构成了一个引入注目的基本特征,使之与那种主要源于对自然的探求和逻辑的思辩的西方式辩证法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原创性思维方式的“制作”,其生成和展现的一种内在逻辑和理路表现为,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自我消解的历史中,逐渐超越了“圣人”、“先王”的身份指涉性,扬弃了以超时空的“道”为终极追求和价值依据的内在规定性,而将其视野复归当下语境与处身其中的主体性情与智识。这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制作”思维生成和展现的一种内在逻辑和理路。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哲学与资本的世界逻辑构成现代性价值理念的思想体制基础,以理性与自由为价值核心的启蒙运动使传统的宗教世界观崩析。主客分立的思维模式与世俗化的自由主义将价值观引向物欲与功利。理性概念狭隘化,自由主义陷入自我悖谬,资本逻辑将人与自然导向异化与危机。全球化语境下,当以“交往理性”平衡“技术理性”之弊,在纵横两个维度重构现代与传统、主流与边缘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以艺术感性补益技术理性。  相似文献   

8.
简论非线性思维的两种形式——灵感和直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整的、成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经验、理性、直觉和灵感”四阶段,后两者是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可称为“非线性思维”,是非(传统)逻辑的逻辑思维。直觉是系统理性思维的省略形式;灵感指向思维“临界点”的突破,具有“蝴蝶效应”,是主体进入忘我状态、从无序中把握有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古文献考察,中国古代的推理类型是“推类”。推类的内在机制是“类同理同”,在此约束条件下,其逻辑性质是“必然得出”的。推类的逻辑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论辩传统;另一个是以易学逻辑为代表的预测、推知传统。推类逻辑是华夏文明的结晶和科学求知的方法,是人类思维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和人类思维方式创新的宝贵资源,在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今天,应当对它予以关注和发掘。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中国逻辑史研究时,学者大多从形式思维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进行研究,这是必要的,但亦不能忽视辩证思维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影响。先秦诸子对"类"概念同异的辩证分析,为"推类"的进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具体推理过程中,对"推类"前提的辩证考察更是彰显了先秦诸子辩证思维对逻辑思想的影响。因此,考察先秦诸子辩证思维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推理思想,而且能全方位地展示古代先人的思维表达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以“格物”为逻辑起点.以“味象”为基本方式,以“物化”为高峰状态,以“虚静”为心理条件。这些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神思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想象的最为精妙的论述,“感性与理性的浑融,’是神思的特质,“以心传心”是神思的感受方式。从“思”的特质出发,将感性形式与理性精神统一于“心”中,“以心传心”,达到物我的浑融,感性与理性的浑融,这是中国诗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哲学曾被誉为“科学之科学”,在古代,哲学又称“玄学”,被人为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对于初接触哲学的高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哲学教材中抽象化、理论化的概念、观点、原理理解不充分,学习起来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数学生认为哲学原理单调而枯燥,对哲学课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从而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14.
从蒙古学家普遍承认的蒙古人的“狩猎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文化哲学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古代蒙古人的思维模式,从文化哲学角度上说,是以“游牧文化”为主体;从原始思维角度上说,是以“崇拜心理”为背景;从经济角度上说,是以“狩猎文化”为生存;从逻辑角度上说,是处在“前逻辑”或“原逻辑”阶段;从思维模式上说,是以“亚细亚思维模式”为思维结构.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凡是宗教信仰以及古代崇拜形式都是唯心的。古代蒙古人的原始思维萌芽过程,实际上不是严格逻辑或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模式,而是以不同时代为背景的崇拜符号中的原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 现代汉语“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含义。如,“这是历史发展中的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性。“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这是荒谬的逻辑”,指的是某种性别的理论、观点或行为(含贬义)。“学校要开逻辑,干部要学逻辑,中学生也要学点逻辑”指的则是一门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逻辑学。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它来自人类的思维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思维活动,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理性大厦的基石。说它古老,是因为逻辑学创立于两千多年以前,而且还是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三个国家同时产生的。在古希腊,逻辑学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他关于逻辑学主的研究论文有6  相似文献   

16.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     答辩时间 2002年5月该文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线索,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两方面入手,首先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取象比类”整体性思维特征和以“和”为核心的基本价值观,剖析了“天人不分”整体性思维所导致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缺失,揭示了“和”、“礼”等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与依附属性。随后分析了中国文化自身在近代变迁的复杂性,以及中国文化在实现价值观念从“和”向“强”变迁的同时“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的一贯性,由此我们提出中国文化的近代变迁是一次没有完成的文…  相似文献   

17.
集中体现了人类理性和智慧的逻辑,不仅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之所在,而且它的重要表现形式——逻辑思维也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内容。这一点正是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学科性的表现之一。它的第二个表现便是批判性思维所体现的理性精神从根本上说是逻辑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学科性还表现在批判性思维既需要非形式逻辑,也需要形式逻辑,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批判性思维的优秀品质得到最高程度的展现。  相似文献   

18.
田夏彪 《文教资料》2014,(5):178-179
当下中小学生“减负”未见成效,原因在于成人“理性逻辑”的主导,教育目标旨向的“表象化”和教育过程的“外在化”。“减负”要真正得以落实,必须从多方面子以重视,其中放弃“理性逻辑”中心思维,以“儿童逻辑”关注学生发展;学校提供满足学生兴趣和展示个性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成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主体;通过教材、教法、评价环节的系统改革,确保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比类逻辑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维特点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思维逻辑可以概括为“比类逻辑”,这种致思方式对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思维特点影响深远。本文梳理了传统比类逻辑的构成要点,分析了比类逻辑与王权专制思维特点的关系,并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立场上,对于这种文化遗存的深层影响做了剖析。指出,作为文化遗存的“比类逻辑”思维特点使得当代中国的政治思维在某些层面或某些地方还滞留在中世纪,这是解读当前一些政治文化现象——诸如对于政治权力普遍崇拜和挥之不去的“个人迷信”等等的深层传统文化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