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开设的电教基础理论课,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电化教育意识,丰富其电教基础理论知识,发展电化教育教学能力。要上好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班的电教基础理论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注意内容安排的实用性在确定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2.
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是经济学专业教学的基础环节,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体现了基地建设的使命,中国经济学教学现代化要求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理论课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在基地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基地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在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五大教学体系建设,全面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分组分级实践训练一个合格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师,不仅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还应在音乐教育方面具有较广泛的能力.如乐理、视唱、复调、作曲、史论及音乐欣赏等科目的教育教学能力.高师音乐教育要使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从教技能,必须把音乐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狠抓师范生的基础素质教育,通过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4.
高师音乐理论课通常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音乐基础理论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基本乐理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理论课,它主要讲授音乐基本概念、定义和基础知识等,结合其它音乐理论课,用大量的音响实例来解释“乐理现象”。视唱练耳是音乐理论课中技能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它要通过听觉分析、视唱、听写等教学环节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内在音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视唱练耳对所有音乐专业课的学习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认真学好视唱练耳这门基础理论课,能够更好地为音乐教学和音乐实践服务。二是技术理…  相似文献   

5.
从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融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这对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学前专业教学中的音乐基础理论课为研究基础,分析总结了目前基本乐理课、视唱课、练耳课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将原有单一的乐理、视唱、听音练耳的教学模式相综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有效的学习信息和知识,对学生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宁 《中国考试》2004,(8):104-109
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 古代汉语课是自学高考中文系专科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一方面,它要较系统地学习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有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通过对这一具体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它要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新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全面、顺利地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引导其健康成长成才具有奠基意义和作用。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但若要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标准教学法全面推行,还需要从基础理论和教学实践两方面系统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基础理论课。学好基础理论课不仅为学习各门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准备坚实的基础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分析和解决科学技术中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把基础理论知识比作“猎枪”,那么能力就是打猎的本领。因此,可以说学好基础理论课程对每个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础理论对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重要性,现在已为人们公认了,但是,如何使学生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职基础理论课堂上普遍存在气氛沉闷的难题,这是高职学生的学习特性和基础理论课授课内容的枯燥两者结合而成的结果。打破高职基础理论课堂的沉闷,需要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既联系学生的特点,又能够有效提高授课内容有趣度。"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思路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感官刺激来安排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生而言,适应教师角色具体要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根本价值,实践“素质化”教学是实现这一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素质化”教学将教育学理论知识“活性化”和“个人化”,使之转变成支撑学生教师专业成长和满足学生适应教师角色要求的教育学理论素质。同时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非知识性教师素质。当然。“素质化”教学必须以“生命化”教学为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落实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是中国教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对教育学思想理论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学主要有五个科学概念:教育、教育创造、教育课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并构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教育创造是贯穿于统一整体的灵魂。建构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科学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焦点。实际上,心理学、教育学从来都重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过程与方法"提升为课程目标,意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建构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学术之争以"钟王之争"为代表,钟王的学术之争经历了关于知识观、课程改革方向和课程理论基础的三次交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凯洛夫教育学思想?通过对两者的境遇、实践品格、理论品格和意义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自身的课程理论,应立足本国的社会现实,发挥课程共同体的效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并依据教育学科呈现出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和六个阶段。对于百年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研究,除了沿着原有的研究思路在资料的开发和阶段的梳理方面作更为详尽的研究和作“补缺”式的研究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研究取向,即把研究角度放在教育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存在于每个阶段、以不同方式出现的共同问题上,这类问题可以称之为“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包括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中外”关系问题、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影响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集中在对教育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其深层表现是教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问题。反思和探讨这些问题,是为了新世纪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原创性发展,为了教育学独特的学术品质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整体意义上的学科教育学研究一直难有长足进展,主要是因为它没有找到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域。学科教育学不同于课程与教学论和分科教育学,它主要研究:学科教育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学科教育的制约性和互动性、学科教育的适度与限度、学科教育与非学科课程教育的关联性。学科教育学固有其无可替代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而诉求适合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当前,课程改革中的诸多问题既表明了学科教育学研究不够、指导不力,也呼唤着学科教育学的重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教学理念模糊,学生主体地位难以落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难以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课程资源注重教材,新型教学方法难以深入。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教学目标达成度不理想。改革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需要:树立培养师范生师范精神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用案例教学训练学生应用教育理论解决中小学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重建科学的课程资源观;深入并习惯性地运用多种新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需要补充社会发展的横向逻辑与隐喻思维的理解模式。在社会演化横向逻辑的视野下,基于社会秩序的不同层次,课程与教学整合的两极连续体模型得以构建。整合逻辑包括课程论—教学论专注与归因的两极对立、思想与发展的两极趋近,以及融合与贯通的空白填补。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发展策略包括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问题聚焦、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理论自觉以及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A continuing struggle over curriculu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evident in contemporary research and debate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This reflects the dominant influenc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s, and in policy frameworks that determine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pedagogy, and assessment. Focusing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e argue that this struggle generates critical questions about three significant themes within curriculum theory: content, coherence, and control. We outline two positions from which these themes can be understood: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ntemporary policy frameworks. We argue that within and between these positions, curriculum content, coherence, and control are viewed in different and sometimes oppositional ways. Following this analysis, we propose that a focus on ‘working theories’ as a third position offers possibilities for addressing some of these continuing struggles, by exploring different implications for how content, coherence, and control might be understood. We conclude that asking critical questions of curriculu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endeavour to develop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the ways in which curriculum can be considered alongside pedagogy, assessment, play,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主义课程改革的当代发展及其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主义具有丰富的理论形态和形式,它深刻地推动着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证化发展和教育学科追求科学性的努力,广泛影响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代科学主义课程改革体现出注重科学素养、关注科学综合、强调科学探究、着重科学实证的特点.科学主义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将是走出理性主义,关注课程的美学性;超越普遍主义,关注课程的情境性;携手人文主义,关注课程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