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渗透到整个鄂东地毯的域镇和乡村,并且他们以传教为名,进行了种种侵略活动。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揭露了西方传教士在鄂东窃取情报,破坏鄂东革命活动,干涉鄂东权政,从经济上剥夺盏肉鄂东人民,从思想上麻醉、奴役鄂东人民的种种侵害活动。这些对于研究鄂东近代社会的历史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渗透到整个鄂东地区的域镇和乡村,并且他们以传教为名,进行了种种侵略活动。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揭露了西方传教士在鄂东窃取情报,破坏鄂东王命活动,干涉鄂东权政,从经济上剥夺鱼肉鄂东人民,从思想上麻醉、奴役鄂东人民的种种侵害活动。这些对于研究鄂东近代社会的历史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体学同志受党中央的委派,赴鄂东组织创建和领导抗日武装的全部经过,阐明了张体学同志及其领导的鄂东抗日武装在鄂东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鄂东人民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
清末女子留学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施行“新政”的过程中,曾对出国留学实行鼓励政策。对女子留学的选派一般由地方督抚包办,各省自定标准;在国外设留学生监督处,对男女留学生共同管理;采取奖励政策,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允许女子自费留学生可以与男子同样享受补给官费。这些留学政策的实行,鼓励和促进了女子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鄂东:社会之发展与古籍之生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大量的考据,并适量借鉴他人考据的成果,探讨了鄂东古藉生成的原因:士族徙居鄂东,其化传统绵延相续;鄂东科举教育发达,形成化阶层;近世武汉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化中心,区位变革对鄂东产生积极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6.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类偏误,名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了解词典在留学生学习名词过程中的使用状况,我们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现有的学习词典的名词释义不能满足目前留学生的学习名词的需要,学习者不能从自己所用的词典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量的考据,并适量借鉴他人考据的成果,探讨了鄂东古籍生成的原因:士族徙居鄂东,其文化传统绵延相续;鄂东科举教育发达,形成文化阶层;近世武汉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变革对鄂东产生积极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8.
鄂东民间童谣在鄂东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孕育产生和发展,是鄂东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记录了鄂东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浓缩着鄂东古老的风土民情,表达了鄂东人民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对青少年儿童具有娱情、教育、认识、审美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体学同志受党中央的委派,赴部东组织创建和领导抗日武装的全部经过,阐明了张体学同志及其领导的鄂东抗日武装在鄂东抗战中的中流砍柱的作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鄂东人民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招收留学生是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提高的体现,高职院校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分享招收海外留学生(以下简称留学生)这块"蛋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招收留学生过程中要根据各院校实际情况做好宣传,做出特色,才能够有规模地招收留学生。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中国爆发了两次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这两次农民起义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都有着极强的宗族背景。本文即以此为锲入点,从探讨宗族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入手,揭示宗族组织对农民起义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沂蒙人民富有顽强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精神。秦汉时期,这里爆发了几次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这些农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沂蒙人民英勇的斗争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13.
完颜亮为了伐宋之需,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军备战,由此所引起的横征暴敛激发了大范围的人民起义,其中以东海县起义、大名府起义以及契丹大起义的规模、影响最大,严重地动摇了完颜亮的统治基础。这为完颜雍的篡位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完颜亮的覆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酝酿发动、斗争宗旨、作战方式、时间规模、参与阶层、历史地位及失败原因诸方面分析考察了近代惠州三次著名起义(翟火姑起义、三洲田起义、七女湖起义) 的共殊之处, 并从中得出若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变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频繁,其"替天行道"的主张实则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经世治国、辅国安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理想,与中国士阶层"志于道"的精神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历史时期赣南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湘赣闽粤边区的百姓和蛮獠多次联合进行反抗封建官府的斗争,其中心舞台在赣、汀二州,所以起事者通常被称为"赣寇"、"汀寇"或"汀赣贼"。这时的汀赣两州之地,犹如一座大温床,积极孕育着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二是明中叶,湘赣闽粤边区再次爆发大规模的畲汉人民大起义,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剿抚并用,平定了起义,并采取措施,促成大量畲民转化为客家人。在这一过程中,赣南是湘赣闽粤边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对客家民系迅速发展起到了中枢作用。  相似文献   

17.
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 ,有着复杂而全的背景 ,他成功地借用西方宗教发动、组织群众 ,达到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湘南起义是中共武装斗争史上一次颇具影响力的重大武装起义,是在毛泽东同志的策划、布署、指导下发生的,又是在他亲自参与、领导下胜利完成伟大战略转移的。湘南起义由南昌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重举义旗,最终壮大到一万余人上井冈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众多早期武装起义中唯一一次胜利的起义,它为开辟井冈山红色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湘南起义就没有井冈山割据的辉煌,但由于下湘南是毛泽东一生的痛,毛泽东从来就"不提及"湘南起义,由此,使得一次完全应与三大起义媲美的革命事件被排斥到"其他武装起义"行列中,甚至被当作"南昌起义"的尾声一笔带过。这是对历史的不公。  相似文献   

19.
唐诗对政治时事的关注留下了一个诗化的唐代政治时事版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边境战争,友邦交往,藩镇之乱,农民起义。这在诗学和史学上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国家、地主、农民三者之间是一种三角关系。从理论上讲,只有三者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农民生活才会稳定,社会经济才会继续发展。但通常情况下,地主阶级具有贪婪的剥削本性,总是千方百计地兼并小农土地,转嫁赋税负担。如果国家有一定的远见和力量,就会适当抑制地主的兼并,保护农民的利益。当国家已无力保护小农或者根本不打算保护小农时,农民起义就会爆发,在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情况下,最终将导致一个旧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从川西袍哥地主刘文彩的个案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