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科学与管理》2017,(6):57-62
基于山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分析了山东省2000~2015年的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费问题。运用脱钩原理,构建了脱钩模型,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山东省2001~2015年的脱钩状态。研究表明:山东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协调,煤炭类能源比重过大,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关系现处于弱脱钩的状态。山东省应该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成本性态分析视角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为变动影响因素和固定影响因素,并对碳排放指标进行分解。运用改进Tapio模型和连环替代法,对有效经济增长与净碳排放的关系以及碳汇的杠杆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003-2004年有效经济增长与净碳排放呈扩张性负脱钩,2005-2006年以及2011年呈增长连结,其他期间呈弱脱钩。从静态角度分析发现,有效经济增长与净碳排放的脱钩主要在于能源消费的脱钩;节能和减排在净碳排放脱钩动态演变中发挥双重主导作用;同时,碳汇杠杆效应可以防止出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提前脱钩的表象。  相似文献   

3.
运用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IPCC(2006)测算方法估计江西省能源碳排放总量,通过构建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模型实证分析江西省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不稳定的脱钩状态,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等状态交替出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江西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变化的原因并对江西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脱钩理论分析2001—2013年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之间脱钩关系的变化轨迹,进而采用LMDI分解法对远洋渔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碳排放强度效应3方面探究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响应关系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间,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不稳定,但近3年均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因此远洋渔业的减排行动势在必行;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中,规模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值近年来均在不断增大,而产业结构的贡献值出现负值。基于实证结果及行业发展现状,提出推动远洋渔业装备转型升级、加快海外基地建设以促进产业链延伸以及探索远洋渔业碳平衡交易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全国层面上,1980年-2008年期间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②地区层面上,2000年-2008年期间各省域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的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大部分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并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③2000年-2005年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显著区域大致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区域差异较大;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区域差异明显缩小;④中间变量分析表明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我国总体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差异不明显,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与碳排放脱钩贡献有限。据此,未来脱钩发展措施重点方向为在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能源需求压力的增大,进而引起碳排放急剧增加,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是实现产业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改进LMDI分解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弱脱钩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经济产出效应是影响装备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诱因;装备制造行业间脱钩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强脱钩效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强度降低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最关键因素;各行业脱钩努力指标各年均小于1,呈逐年减小趋势且处于弱脱钩状态。最后采用GM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2015—2024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预测,进而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然后对京津冀1998—012年物流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LMDI分解,并基于OECD脱钩模型计算碳排放脱钩指数,对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且经济产出效应为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效应对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京津冀地区物流业碳排放存在着脱钩效应,且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脱钩效应强弱转变过程中,能源效率效应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能源需求压力的增大,进而引起碳排放急剧增加,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是实现产业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改进LMDI分解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弱脱钩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经济产出效应是影响装备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诱因;装备制造行业间脱钩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强脱钩效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强度降低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最关键因素;各行业脱钩努力指标各年均小于1,呈逐年减小趋势且处于弱脱钩状态。最后本文采用GM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2015-2024年间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预测,进而为装备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首先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2000—2011年我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脱钩理论进一步剖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弱脱钩关系,即碳排放增加的幅度小于经济增长的幅度。据此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脱钩理论,分析了2001-2013年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之间脱钩关系的变化轨迹,进而又采用LMDI分解法,对远洋渔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碳排放强度效应三方面探究了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响应关系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间,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不稳定,但近三年均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因此远洋渔业的减排行动势在必行;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中,规模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值近年来均在不断增大,而产业结构的贡献值出现负值。基于实证结果及行业发展现状,提出推动远洋渔业装备转型升级、加快海外基地建设以促进产业链延伸以及探索远洋渔业碳平衡交易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测算2000-2011年新疆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从近似关系和脱钩关系两个角度刻画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近似关系来看,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总量变动趋势近似,能源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近似;在脱钩关系方面,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在同年份表现完全一致,且在多数年份指向弱脱钩状态,未来一定时期弱脱钩发展趋势可能仍将持续。最后,提出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开发节能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Kaya恒等式,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扩展的Tapio脱钩模型。选取1990—2011年中国碳排放和出口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990—2011年期间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总体呈弱脱钩关系,而16个分行业的脱钩状态存在差异;出口贸易增长与碳排放增加正相关,1990—2011年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脱钩弹性指数及分解指标显示,能源结构与能源碳排放强度因素应当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最新修订的农业能源消费数据,本文测算了中国农业1980—2014年的能耗碳排放情况,并对其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和脱钩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业能耗碳排放量总体上保持了向上增长的趋势,累计排放碳3325.68万吨;产值的增加是推动农业能耗碳排放量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强度的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值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长,但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能发生明显改观,其抑制效应近年来已趋于减弱;过去30多年里,农业部门节能减排努力所达到的"脱钩"效果甚微,总体呈弱脱钩效应,离实现强脱钩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实现农业能耗碳排放"脱钩",更需要通过优化用能结构和降低碳排放因子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测算了山东省2000—2016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LMDI)建立了山东省碳排放分解模型,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因素对山东省碳排放起到了拉动作用,且经济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对山东省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但其抑制作用逐渐变缓;能源结构因素对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在2015年由拉动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是未来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调整能源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山东省实现碳减排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软科学》2015,(10):48-52
以17个城市2005~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山东省及17个城市GDP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应,以及17个城市面板协整分析,研究山东省及17个城市碳排放特征。研究表明,山东省2006~2013年城市碳排放总体弱脱钩;17个城市碳排放量、实际GDP增加值和碳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山东省及17个城市碳锁定效应较大,逐步通过技术和制度的改变解锁碳锁定成为低碳发展的关键;年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幅度、年均GDP增长和年均碳排放增长中,年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幅度起主导作用,山东省及17个城市应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途径,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升级和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以及出台政策法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6.
参考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在考虑碳排放测算精度的基础上,把扣除用作原料与材料之后的能源消费量作为测算工业能源消费净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从人均净碳排放量、碳排放净增长率、净碳排放结构、净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净碳排放强度6个角度分析2005—2013年间黑龙江省工业净碳排放量的阶段性变化。引入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结合Kaya恒等式,把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量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净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式上升状态,煤炭消费是能源消费中的主力,工业经济增长是CO_2净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下降对CO_2净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辽宁沿海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美  曹桂艳  田成诗  柯丽娜 《资源科学》2014,36(6):1267-1277
选取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采用Tapio提出的弹性分析方法,探讨辽宁沿海经济带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及演变趋势。然后,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对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构建Tobit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①2000-2012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的脱钩关系从扩张性负脱钩转变为弱脱钩,碳排放总量分阶段性呈上升趋势,而GDP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00-2006年锦州、营口、盘锦指向扩张性负脱钩,大连呈现扩张连接,丹东和葫芦岛指向弱脱钩,2006-2012年所有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脱钩程度区域差异缩少;②除锦州外其余五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相似,2000-2012年地区差异逐渐缩小,且丹东、营口、盘锦、葫芦岛四市历年的碳排放效率均低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整体水平。其中,锦州历年的碳排放效率最高,但是增长幅度很小,盘锦、葫芦岛的碳排放效率虽然很低,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③人均GDP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起促进作用,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及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即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起抑制作用。最后,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LMDI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杰鲲 《资源科学》2012,34(1):35-41
近年来山东省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碳排放量增加问题。本文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测算了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并对山东省2000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方法将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财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五方面效应。结果表明,以2000年为基期,截止2009年除能源消费强度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从逐年效应来看,人均财富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人口仅有微弱的拉动作用,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方向尚不稳定。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及其脱钩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兰  刘友兆  郑华伟 《资源科学》2012,34(6):1108-1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江苏省面对外部减排压力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的变化情况,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承载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结果建立"脱钩"努力指标来考察政府减排努力取得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果。研究发现,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总体持续增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对土地承载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其他几种正效应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产出〉产业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土地规模〉能源结构,且能源强度效应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有限,江苏省实现碳减排任重道远;2002年-2008年年间政府的减排努力达到的"脱钩"效果不理想,但有效缩小了碳排放增加快于经济增长的差距,使得年度上脱钩程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0.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史安娜  李淼 《资源科学》2011,33(10):1890-1896
工业经济的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特征和影响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年-2009年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现状和特征,然后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南京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年-2009年间产业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能源排放强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规模效益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排放强度效应对南京市工业能源结构效应没有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