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当今时代是名人辈出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关注名人、“消费”名人的时代。因此,各类媒体都非常重视做名人专访,无不为此使出浑身解数,以吸引“眼球”、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娱乐报道的低俗化倾向是近年老生常谈的问题。娱乐报道,由于一部分涉及名人私生活,媒体把握不好就容易引发低俗化倾向。这就引出一个话题,媒体如何把握和坚守娱乐报道的底线?媒体是否有报道名人隐私的自由?媒体应该如何自律?  相似文献   

3.
娱乐报道的低俗化倾向是近年老生常谈的问题.娱乐报道,由于一部分涉及名人私生活,媒体把握不好就容易引发低俗化倾向.这就引出一个话题,媒体如何把握和坚守娱乐报道的底线? 媒体是否有报道名人隐私的自由? 媒体应该如何自律?  相似文献   

4.
围绕王菲生产、锋芝恋、李湘夫妻关系、翁帆怀孕等等,这些“八卦新闻”被不少媒体大炒特炒了一番,余烬犹热。对此。引起了一些人.尤其是某些好为民众指点迷津的时评家们的批评。他们把媒体的这种报道说成是唯利是图、追腥逐臭、不顾社会效果,说媒体放着那么多的国计民生大事不去报道,却大肆渲染名人隐私,甚至是以揭人伤疤痛处为乐趣,格调低下。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低俗之风理应批评、制止。  相似文献   

5.
蔡新宇 《传媒观察》2003,(10):26-27
关注隐私话题,窥探他人隐私似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媒体对明星隐私的热衷由来已久。从往日对“王菲和谢霆锋的姐弟恋”,“毛宁事件”,“歌手高枫病逝事件”到前些时候的“张国荣跳楼身亡”等连篇累牍的报道中都可见一斑。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对公众人物的生存状况多加关注,满足受众正当的知情权和好奇心本无可厚非,然而掩卷之余,我们却不能不对这样的现象给予思考:媒体对于明星隐私的报道究竟该走多远?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不少媒体为了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拿名人隐私说事,对名人隐私大肆炒作。名人隐私被炒得沸沸扬扬,读者难辨真假,名人自己也百口莫辩,人们将此称为"被新闻"。事实上,名人"被新闻"已经见怪不怪。有时候,一些普通人的普通事,因为媒体的"被新闻",普通人再也不普通,普通事情也成了特殊事件。名人,抑或普通人"被新闻",读者尚可接受,如果典型报道也出现"被  相似文献   

7.
据英国媒体报道,追寻名人行踪、披露名人隐私、渲染名人喜怒哀乐、依靠名人支撑内容、被读者戏称为“八卦杂志”的那些杂志,由于各种传统和现代媒体的激烈竞争,在出版物市场上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相似文献   

8.
王瑶 《青年记者》2001,(4):51-53
媒体与名人之闻如同在玩一场拔河游戏,绳子中间的红色标志就是名人的隐私。隐私有时还成为吸引公众兴趣进而带动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9.
如今,人们看报、看电视新闻,不再只是想知道那些硬梆梆的消息,劳碌之余,通过读报获得一份轻松愉悦的心情,这是很多读者对于报纸的期望。 近两年,文化娱乐新闻所占版面越来越大,形式、内容异彩纷呈。强调趣味性、休闲性,对于这类报道来讲有其道理。但随之而来的捕风捉影的所谓“八卦新闻”逐渐被很多读者所厌弃,以挖掘名人隐私为己任的“狗仔队”也使一些文化圈、演艺界的名人大为头痛;娱乐新闻隐私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内地媒体娱乐报道日见增多,一些严肃媒体也卷入其中。明星的种种细节用来娱乐读者,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情。好像明星有义务亮出自己的隐私给大家看,而大众窥看明星的隐私和无聊的生活细节也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令人吃惊的是,一些非娱乐人物的报道也已经被媒体全面地娱乐化了,这种娱乐化满足了大众窥视名人隐私的欲望,同时为媒体赢得了发行量和收视率,但  相似文献   

11.
李凯  陈谦 《新闻知识》2001,(3):26-27
从英国王妃戴安娜为躲避隐私暴光而导致车祸香销玉殒,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因绯闻案而闹得沸沸扬扬;从吴绮莉公开宣布自己怀了“龙种”而引起轩然大波,到郭富城因在澳洲的绯闻而被媒体炒得焦头烂额,一时间关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似乎成了媒体吸引受众的强有力的“卖点”。在这些隐私报道中,不乏以侵犯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为代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隐私报道进行认真而深入地分析,以便我们能够对隐私报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所谓“公众人物”是指两种人,一种是那些具有一定名声而被大众看作公众人物的人,如…  相似文献   

12.
读者论坛     
有感于名人的儿子……范进报道招考“村官”欠妥张正才重复刊登何其多艾学用有人说,名人无隐私。依我看,名人后代的隐私也常得不到尊重。5月中旬,全国许多报刊纷纷转载同一篇文章《×××的儿子成绩差》。笔者看了,深感做名人的后代不易,并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忧虑。...  相似文献   

13.
陈茜 《新闻记者》2005,(2):54-54
2004年11月21日8时21分,震惊全国的“包头空难”发生。这次空难造成了55人丧生的惨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对于这样一个影响巨大而又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媒体自然会给予很大的关注。从空难发生起,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上的报道便层出不穷。各家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空难的相关情况,“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信息带给受众”成了各家媒体力争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为了宣传其电影,接连推出了一个个号称史无前例、规模盛大的首映式,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热闹非凡,正如媒体人士所评论,其“由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将会演变成一个重要的化事件。而大凡构成‘事件’的,它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张艺谋电影的前前后后不失为一次值得探讨的“媒  相似文献   

15.
都市报的新闻题材多种多样,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看,“民生新闻”是所有媒体争相拓展和挖掘的重点。做好“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从“百姓关注”的角度出发,对新闻题材、报道角度和方式进行选择、策划,以期形成一定的媒体风格,争取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娱乐资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闯入受众的感官世界。在这众多的娱乐新闻中,有关娱乐圈的各种“绯闻”、“轶事”、“官司”、“黑幕”,加上由此而引发的“调查”、“更正”、“辟谣”,漫天飞舞在几乎所有的媒体上,真是一片“繁荣”,令人目不暇接。媒体费尽了心机想营造一个热闹非凡的娱乐世界,却让娱乐新闻之种种怪现状在人们面前一览无余。看到娱乐新闻上充斥这么多花样繁多的明星绯闻和名人隐私,人们自然会想到“狗仔队”。“狗仔队”,西方称之为“帕帕拉齐”,此词为意大利文,指专门追逐名人偷拍照片的摄…  相似文献   

17.
朱彦 《今传媒》2004,(Z1):31-32
国内一家著名的体育专业媒体,却在去年接连不断成为有关部门“封杀”的对象,惹祸上身的原因很简单:这家媒体太喜欢“捅漏子”了。从年初风云突起的“足坛扫黑”,到后来的“欧洲选帅”,这家媒体都不遗余力地冲在了最前面。有关部门原本有很多不欲为人知的隐私机密,却被这家媒体一件接一件地抖落出来。而乐此不疲的并非只此一家。于是,当事者在一次次地“愤然辟谣”之余,言语间又总是带着一丝无奈——  “你们简直成了狗仔队了!”  听起来有点儿夸张,但这恰恰是当今中国体育新闻报道风格趋向的真实写照。在国内新闻界风气最…  相似文献   

18.
公众兴趣是新闻选择和报道的一个重要依据。大众传播时代,媒体越来越重视把满足公众兴趣当作竞争的重要手段。而隐私往往能够引发人们的兴趣而受到一些媒体的格外青睐。因而隐私作为新闻报道中一个特殊的题材倍受人们关注并引起争议。  相似文献   

19.
去年底,某报刊发题为“某某名人披露绝对隐私”的文章。此标题让人大吃一惊。报纸披露人家的隐私而且是“绝对隐私”),不是构成侵权了吗? 细看内容,原来名人披露的,只是他的一般经历和  相似文献   

20.
近来,有人在报上著文,竭力为去年戴安娜事件后国人曾一度怒斥过的中国“帕帕拉兹”鸣不平。好像中国的“帕帕拉兹”在报道、炒作名人中还无聊。糟糕得不够,离开了他们,中国或世界就“少了声音”。这是一种误解。“帕帕拉兹”原本是意大利电影中一个人名,后来成为西方新闻界专司追踪名人、偷拍名人隐私的记者的代名词。去年8月初,《四川日报》连续发表4篇评论,对中国当前追踪、炒作文艺圈名人的“娱记”给予了严肃的批评。两相比较,我又发现所谓西方的“帕帕拉兹”,即中国过去称为的“小报记者”,现在尊为的“娱乐记者”、简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