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秋香  肖婷 《培训与研究》2009,26(8):47-49,57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食品、油脂、保健、医药、日化、精细化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开发“绿色工程”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研究的内容是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测定,主要目的是测定茶叶在不同条件下荼多酚的含量,然后相互比较。例如:茶汤放置时间,泡茶次数及pH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都希望自己每日饮用的茶水中的茶多酚的含量多一些,因此我们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从茶水中获得茶多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2.
茶叶最适冲泡条件的生物化学实验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冲泡条件,使茶叶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浸出量最大,我们以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三类不同加工方式的四种茶叶,以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冲泡,茶水中维生素C、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发酵加工的红茶和不发酵的绿茶相比较,后者维生素C、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较高;从茶水中维生素C、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值来看,三类不同加工方式的四种茶叶的最适冲泡条件都应为85~90℃,4小时左右;冲泡过夜的茶水中维生素C、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冲泡后放置过夜的茶水中三种成分含量都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茶多酚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保健、医药、日化、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开发"绿色工程"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重点对茶多酚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以农家茶叶为原料,蒸馏水为溶剂,用经典水浴加热浸提以邻二氮菲亚铁做指示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测定不同地区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就物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样品的料液比1:80,提取时间30min,提取温度94℃,提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工艺对茶多酚提取效率和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分析了目前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四种工艺的主要特点和不足,并比较了工艺条件对茶多酚的提取效率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率较好,茶多酚含量较高是金属离子盐沉淀和树脂吸附茶多酚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产地的茶叶在品质上有较大的差异.本根据地方资源开发的需要,对我区紫阳、平利、岚皋三大茶叶生产基地的茶叶进行了茶多酚含量的分析和比较,为茶多酚的提取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种不同发酵类型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4.38%,回收率为96.6%~104.0%.其分析结果为:3种不同发酵类型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青茶,全发酵红茶,即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随着发酵程度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8.
单因素实验设计在茶多酚水提取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洱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利用水提取方法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料液比三个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验证实验对单因素考察结果进一步确定.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茶多酚溶解度增大,但是过高的温度不利于多酚的稳定;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茶多酚浸出量也随之增加,但时间过长茶多酚在溶液中发生氧化损耗;随着料液比的增大,茶多酚的浸出率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为90℃,浸提时间为40min,料液比为35倍.  相似文献   

9.
咖啡因是一种可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生物碱,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文章用索氏抽提法从南岳云雾茶中提取咖啡因,对提取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最佳实验条件为:以95%乙醇作溶剂,用电热套加热,煮沸时间1h,该条件下从5g南岳云雾干茶叶中提取到136mg左右咖啡因,含量约为2.7%.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波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的茶叶及同一产地不同档次的茶叶中的茶多酚成份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采用Hyper-sil ODS柱,超纯水、甲醇和0.36%的乙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柱温40℃,在280 nm波长处可对儿茶素进行检测,其线性范围为0.6~3.0 g.L-1,R为0.999 6~0.999 9.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热浸提法提取立顿绿茶中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以乙醇为溶剂,选取液固比、溶剂浓度、浸提时间和提取温度4个指标为影响因素,以茶多酚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表L16(45)设计试验条件,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液固比>溶剂浓度>浸提温度>提取时间,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120∶1、提取温度80℃、浸提时间30 min、乙醇浓度75%,在该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率可达茶叶质量的17.23%.  相似文献   

12.
电位滴定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建立了电位滴定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在硫酸强酸性介质中,用待测样品试液进行电位滴定,用一阶微分法确定待测样品试液的滴定终点体积,方法的RSD为4.07%(n=5),平均回收率为99.6%,该法准确、简便,可用于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浸提-沉淀联合方法提取茶中多酚类物质,考察浸提时间、沉淀剂的选择、pH值、溶剂用量等参数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提取茶多酚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60℃,乙醇浓度65%,浸提时间30 min,浸提次数2次,选择氯化锌作为沉淀剂,m(氯化锌)∶m(茶粉)=0.2,转溶pH值6~6.5,转溶时间小于1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茶多酚产品提取率大于10%,纯度大于95%.最后,确立了以茶末等茶叶生产脚料为原料提取茶多酚的综合工艺流程,为工业化流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使用纯水、乙醇水溶液及乙酸乙酯为溶剂,对茶叶中的咖啡因及茶多酚进行综合提取,避免了常规方法中有毒试剂氯仿的使用。系统考察了溶剂浸渍次数、加入量及萃取时间对咖啡因和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筛选出了综合提取咖啡因和茶多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5.
3种茶叶中黄酮含量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茶叶中总黄酮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总黄酮的含量.茶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85%乙醇,料液比为1:40(g/mL),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60 min.得出3种茶叶中春葵的黄酮化合物含量较高为37.45 mg/g,雪蕊次之为34.87 mg/g,金毫最低为27.64 mg/g.所用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靠、重复性好,回收率高达到98.355%,用于茶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16.
探究测定凤凰茶中游离氨基酸的最佳方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在λ=400 nm下测定不同地域高度、不同发酵条件下凤凰茶中氨基酸的含量和一壶茶叶的最佳冲泡次数,以测定其氨基酸的最大浸出量,并和其他品种茶叶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域高度凤凰茶中氨基酸的含量高山最多,低山最少,中山居中;在100℃发酵下,其氨基酸含量最大;凤凰茶的最佳冲泡次数为5次;当浸泡4 h时,氨基酸含量达到最大浸出量;与其它茶叶相比,普洱茶氨基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对茶寄生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分析.茶多酚是混合物,由于各种茶多酚结构相似,较难分离.没食子酸(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多酚是茶叶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同时测定了EC、EGC、EGCG、ECG 4种茶多酚,4种茶多酚在15 min内达到有效分离,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0.0360%,回收率为95.2%~104.2%.实验结果表明,茶寄生样品中只含有茶多酚中的EGC,其中云南粗茎茶寄生样品中的EGC含量略高于云南细茎茶寄生样品中EGC含量.  相似文献   

18.
茶多酚是从茶叶、毛竹中提取的一种多酚类混合物。研究证明它具有优良的抗氧化的能力,能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对人体及动物几乎无不良的影响,正在替代传统的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医药、日化、食品及饲料行业有重要应用,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研发动态,初步分析了从皖南茶叶与毛竹中开发茶多酚对皖南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超滤膜分离技术提取茶多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叶的茶梗为原料,联合采用超滤法和沉淀法,水浸提其中活性成分茶多酚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80±3)℃,料液比1∶20,浸提时间40 min.使用10万分子量的超滤膜,在25℃的温度下,驱动压力0.15 MPa,料液比1∶80下进行超滤,使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得到保留的情况下有效地澄清了茶汁,改善了茶饮料的感官品质.进一步探讨了金属离子沉淀法自超滤后茶汁中提取茶多酚的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沉淀提取条件:Zn2+为沉淀剂,Na2CO3溶液调节pH=6.00,茶多酚的沉淀率为91.7%,纯度97.1%.  相似文献   

20.
《师道》2005,(10):58-58
人们通常认为隔夜茶不能喝。茶水放置时间长了会变为红褐色,其实这是由于茶多酚氧化成了红褐色的茶色素。研究表明,茶多酚和茶色素均有很强的抗癌、抗氧化作用,虽然说隔夜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大大减少,但依然具有抗痛作用。但是,夏季温度高,茶水易酸败变味,如果搁置了24小时以上,最好不喝,否则会引起腹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