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泽琪  张玥  王晓燕  李英杰  陈洁  郭巍 《资源科学》2018,40(7):1429-1437
如何体现不同层级排污单元主导分配原则的差异性,一直是污染负荷分配方法的研究热点。本文在行政单元–排污企业间建立了一种水污染负荷分配模型:采用熵值加权基尼系数法体现行政单元层面的公平性分配原则;采用排污绩效法体现排污企业层面的效率性分配原则。这种负荷分配方法,既体现了排污企业对环境资源公平使用和高效利用的特点,又兼顾了行政单元在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协调性。结合陕西省区域统计年鉴及西安市污染普查数据,针对渭河流域西安市人口众多、工业污染源集中、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超标的现状,应用该模型进行负荷分配,取得现实可行的结果。该方法可为不同层级排污单元的水污染负荷分配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基尼系数法的全球CO2排放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性一直是当前全球各国在CO2减排问题上最具争议的焦点.针对当前碳排放公平性研究中选取的衡量指标不够公平全面的问题,本文选取国土面积、人口、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和当前化石能源探明储量四个自然社会环境指标,用基尼系数评价了从工业革命开始至2006年,G20主要国家CO2累计排放量基于本国各指标的公平性程度.结果显示,基于该四项指标的基尼系数均处在不公平和非常不公平状态.从多个视角评估和提高全球碳排放权分配方案的公平性,有助于促成全球碳减排行动的尽早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3.
杨超  吴立军  李江风  黄天能 《资源科学》2019,41(10):1801-1813
在国际碳博弈中,碳排放权的主流分配原则有10余种之多,应用不同分配原则的分配结果差别迥异,地区对不同原则的偏好或排斥也较为悬殊。为寻求分配协商共识,要求必须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分配方案。本文首先基于2017年全球碳浓度变化测算出全球排放空间和中国的排放总额,进而利用等人均、等产出、等空间、历史排放以及地区碳汇5个单一原则实现从全国总额到地方配额的分配。根据单一原则下各地区的分配数据计算各原则对应的相对剥夺系数,并以相对剥夺系数为基础的公平感受评价构建权重,最终形成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案。通过对2017年为例的碳排放权分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基于单一原则的配额分配结果表明,历史排放原则是最有利于中国排放权配额获取以及最能体现地区分配公平的原则。②五大原则的综合加权分配结果表明,获得配额最大的3个地区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获得配额最小的3个地区分别为:海南、宁夏、甘肃。各省配额汇总的全国碳排放权总额为603464.5万t,与当前实际排放存在数200000万~300000万t的差距之差,与中国国际减排责任分担较为一致。③基于个体感受公平的加权分配方案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稳健性和兼容性。为切实推动全国碳排放权分配工作实施开展及更好的实现地区生态资源配置公平,主要建议如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全国分配总额,使地区和企业形成稳定的配额预期;有效设计分配原则方案,兼顾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地区减排责任分担不搞“一刀切”。  相似文献   

4.
水泥生产碳排放测算的国内外方法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魏丹青  赵建安  金迁致 《资源科学》2012,34(6):1152-1159
进行国内外水泥生产碳排放测算方法比较分析,对制定中国水泥碳排放测算标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本文在详细研究国内外相关标准和体系的基础上,从水泥生产碳排放测算的运营边界与范围、工艺排放、燃料排放、间接排放4个方面,对相关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准确性及适用性的讨论,并得到以下结论:①各标准和体系的整体框架和计算过程大致相同,而在运营边界的范围、排放过程中的具体计算方法以及CO2排放系数上存在差异;②运营边界的范围一般参考WBCSD-CS《I水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议定书》,各国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报告选项;③水泥生产工艺CO2排放计算熟料法和生料法理论上是等同的,在国家层面的计算一般采用熟料法;④燃料燃烧CO2排放的计算方法一般依据物料平衡法中的发热值来计算,我国应采用低位发热值来计算;⑤间接排放在国家层面只计算外购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和余热发电项目的抵减量。在上述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水泥生产碳排放系数体系的基本测算流程,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管理》2013,(5):15-19
美国加州于2012年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排放权主要通过拍卖和免费分配两种方式发放。本文重点介绍美国加州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如何对工业企业进行排放权的分配,包括实现排放权分配的先决条件,包括法律支持,严格的数据上报和总排放配额的设定;如何防止温室气体排放的"泄漏",保护加州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如何制定标杆对企业进行排放权分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认为碳排放权分配历经从国际公平到人际公平、从结果公平到过程公平、从排放公平到发展公平的演化。借鉴当前研究成果,得到如下启示,人均累积碳排放、基本需求碳排放和碳预算总量是公平分配的必要要素,碳排放权分配公平性应在碳预算总量约束下,以基本需求碳排放为基准,满足人均累积碳排放均值趋同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问题演变成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在进行气候变化的相关决策中,需要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因素。本文对4个可能影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包括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国际减排方案的公平性、中国未来CO2排放空间与排放需求的矛盾以及中国应对CO2减排压力的可能途径和减排空间。  相似文献   

8.
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和LMDI分解法,对1990~2008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效应测算与贡献率分析,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刺激CO2排放量增长,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抑制CO2排放量增长,但这种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效应拉动的CO2排放量的增长。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EU ETS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建了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权总量分配两阶段决策模型,并根据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现状,选取石化行业进行模型算例。研究得出:碳排放权总量不仅与企业排放参数相关,同时受到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同质企业市场下,碳排放权总量受碳排放权价格均值影响较大,与价格波动无关;单个企业碳排放权总量受企业减排技术成本因子影响较大,受碳交易市场价格总量系数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客观赋权法主要有熵权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离散系数法、复相关系数法、CRITIC等,它们在科技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不同评价方法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对客观赋权法的本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不同客观赋权法的本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JCR2017经济学期刊进行了实证,并比较了不同客观赋权法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不同客观赋权法权重与评价结果相差很大;客观赋权评价方法的选取要慎重;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因存在信息损失要慎重选用;复相关系数、CRITIC评价结果与其他评价方法相关度较低,要慎重选取;熵权法、离散系数法可用于同类指标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朱卫未  缪子阳  淦贵生 《资源科学》2020,42(11):2170-2183
碳排放控制是新形势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碳排放减额分配方案迫在眉睫。本文以效率评价结果为基础,采用具有公平性质的Context-dependent DEA方法和引入保证公平性的减排能力系数构建了基于Context-dependent DEA方法的改进型中心资源分配模型,选取了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区)数据为算例进行碳排放的减额分配,最后通过基尼系数衡量分配方案的公平性。结果表明:①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需要承担的减排额度也高于中西部地区;②部分传统能源大省(区)的实际碳排放额与目标碳排放额差距较大,处于超排严重且碳排放效率低下的状态,需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并贯彻落实减排政策;③减额分配方案较为合理地提升了省(市、区)的碳排放效率,并且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基尼系数。研究结果不仅为如何有效、公平的分配减排额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国家层面的减排目标分解及省域层面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陆淼菁  陈红敏 《资源科学》2013,35(8):1617-1624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总量控制成为趋势,而碳排放公平性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碳排放不公平问题的研究做了系统梳理.从研究方法上来看,Gini系数、Theil指数、Kakwani指数、变异系数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并且不同方法间可以相互补充,其中Gini系数和Theil指数目前应用最广泛.实证方面,当前碳排放不公平性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层面,即国际或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性、人际碳排放不公平性以及代际的碳排放不公平性.研究结果显示,各层面碳排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收入差距是造成国际和人际碳排放不公平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发达国家和高收入者率先减排应当成为碳排放权分配的主要原则.显著的代际不公平则反映当前承担减排责任、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紧迫性.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的探讨,在我国,除收入外,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也是影响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性的重要因子,因此,应对国内碳排放不公平需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本文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碳排放不公平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叶震 《资源科学》2011,33(5):851-855
本文从最终消费的角度来计量CO2排放,其中包括最终消费导致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本文把单位最终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称为完全CO2排放系数。计算完全CO2排放系数的传统方法是使用单位产品的直接CO2排放系数乘以里昂惕夫逆矩阵。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包括:一要确保矩阵可逆且逆矩阵系数非负;二缺乏统计属性,无法进行参数检验和区间估计。所以,本文利用随机投入产出模型,采用产出表和使用表的数据代替对称的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得到了我国2007年产品部门的完全CO2排放系数的无偏估计,并得到排放系数的置信区间。并与传统方法计算的系数进行了比较,传统方法计算的系数存在较小的高估。接着,文章又利用随机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我国对国外CO2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对国外的CO2排放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论文利用碳排放脱钩弹性系数、CO2排放强度、人均CO2排放量、CO2排放量等指标分析上海低碳经济发展态势,据此判断上海低碳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进而通过上海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碳排放水平的比较对上海低碳经济发展做出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5.
钱娟 《科研管理》2006,41(1):223-233
本文主要考察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及35个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实证分析其是否存在门槛效应,是否已跨越门槛。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整体偏向劳动节约型,能源、资本使用型共存;能源消耗、碳排放与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之间呈“倒U型”,且均存在单一门槛,门槛值分别大于工业整体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均值0.5079,当前中国工业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尚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边际效用弹性加剧了能源消耗;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但影响效应较小,工业结构性节能减排空间尚未得到有效释放。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根据CO_2排放量的大小将30个省份划分成六大区域,利用面板分位数模型比较研究能源使用技术、CO_2排放技术和广义技术创新等3种类型技术进步对各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能源使用技术进步抑制碳排放的效应要大于促进碳排放的能源回弹效应,净效应表现为抑制碳排放,并且净效应大小与区域碳排放水平呈"U"型结构,而CO_2排放技术进步在3种技术进步中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最明显,但是其减排效应只有在年均碳排放量大于0.25分位点的省份才会发挥作用,广义技术创新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碳减排作用;比较分析3种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时,能源使用技术进步与CO_2排放技术进步在碳排放水平最高的3个省份(江苏、山东、河北)抑制CO_2排放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区域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是将区域所获得的电力碳排放权总量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发电集团的过程。考虑效益原则、优化电源结构原则以及利于国家电力行业政策实施原则,构建包括机组分配与电厂集团分配的两步骤电力碳排放权初始目标规划分配模型。对江苏省2015年以及2020年的电力碳排放权进行实证分析,分配的结果合理、科学,说明模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可以为江苏省2015年和2020年的电力碳排放权分配实践提供基础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与演进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华军  鲍振  杨骞 《资源科学》2013,35(10):1925-1932
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并最终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以中国大陆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10年期间不同年份的化石能源消费量精确测算了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以碳强度为指标,采用动态分布分析方法(MEDD)对中国省际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 ① GIS可视化方法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下降趋势;③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三大区域也均呈下降态势;④Markov链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碳强度的组间流动性较低,表明中国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整体来看,中国碳排放有下降趋势,整体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收集整理广东省电力生产分品种燃料消费量和排放因子,计算得到2005—2016年全省电力CO_2排放量,探析电力生产CO_2排放特征,结合Tapio脱钩理论量化其与电力消费、经济发展及火力发电量的同期变化情况,并分析单位发电碳排放量与单位用电产出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05—2016年间,广东省电力生产活动CO_2排放量与火力发电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先波动上升后缓慢下降态势;煤炭消耗仍是电力生产温室气体(GHG)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广东省应从机组改造、优化能源结构和落后产能淘汰等环节入手控制电力生产CO_2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