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三言"、"二拍"为杰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小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情世态与宗教信仰生活,但这种反映来自于其所包含的"现实因素",而并非是其题材与母题。"三言"、"二拍"以描画"尘世"为根本特性,因此其中的道教角色并不多见,并体现出非否定性、叙事功能性、仪式行为的强烈世俗性三个特点,生动展现了当时一般民众的宗教信仰生活实际,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信仰的核心以及十四世纪以降世俗道教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
黄心珏 《文教资料》2010,(18):163-164
明代"四大奇书"男性话语权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传统观念之下,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被程式化了,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了这四部小说中,形成了"男人婆"和"红颜祸水"两大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3.
生源、师资、硬件、位置等方面先天不足的学校被人们称为"二流学校"。"二流学校"路在何方,众说纷纭。苹果掌门人乔布斯的离去,让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被他大胆创新和不放过每个细节的精神所感动。笔者认为"二流学校"的发展,除了要有"心气儿",更需要像苹果公司一样着眼于"创新",立足于"细节"的精神。"二流学校"要搞好服务,从细节入手,创新管理形式作为"二流学校"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4.
徐培 《文教资料》2012,(32):1-2
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两个重要诗学范畴分别是"诗言志"与"诗缘情",在由"诗言志"向"诗缘情"的流变过程中,诗学观念逐渐由注重政教本位过渡到注重情感本位,这一诗学观念的演变与当时个体本位意识的复苏密切相关。本文试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分析"诗言志"到"诗缘情"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进攻下,近代中国形成了"西学中源"论。随着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从历史大趋势上认识中国的发展,形成了"执中鉴西"的思维方式。这种转变是一种"范式转变",它不仅使人们对中西方关系的认识建立在了历史进化之上,而且使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求索从歌颂过去转向了追求未来,在判断资本主义中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的贯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6.
范秀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12-15,38
壮族是一个有着歌圩传统的民族,情歌是壮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浩瀚的情歌和古老的歌圩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壮族民众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和非常诗意的恋爱方式。但是,深入壮族民间,却会发现一个相反的事实:壮族民众很少有夫妇是通过对歌结识并成婚的。壮族情歌所标示出来的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交情、倚歌择配"实质上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文化的幻象。明确壮族情歌是乡土社会的一种审美幻象,可以引导我们对壮族社会及其文化有更深刻、更细致的洞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耗费”义动词“花”与“化”的关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费义"花动"始见于宋元时期,而非清代。在耗费义"花动"类合成动词中,"花费"最先词汇化,始见于元代。"耗费"义动词"化(hua)"始见于明代的"化费",其在出现时间和用例数量上,都远远滞后于耗费义"花动"。而作为"耗费"义动词‘花'与‘化(hua)'之关系有待深入考证。  相似文献   

8.
宋元笔记小说记载了大量南宋时期各种类型组织的"社会",包括娱乐消遣型、宗教组织型和谋生服务型。这些"社会"之所以在南宋时期繁盛,离不开南宋高度发达的都市文化,浓郁的享乐风气,背井离乡者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以及南宋末世的畸形繁华与颓废气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管理时代的到来,钻研经营之道,已成为任何一位致力于不断拓展事业的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三个层面是非常显著的,即基层"治物",中层"治事",高层"治人"。当然,这三个层面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里边存在着交叉。"治物"、"治事"与"治人",是根据不同层面人员所肩负的不同职责和任务而有所侧重地提出来的。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不同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快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黄喜生 《文教资料》2011,(21):193-195
在知识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的教学当中,要突出"过渡性",可以分三个步骤来教学:第一步,要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状况、阶级结构状况及文化结构状况讲清楚;第二步,要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成分、阶级成分和新旧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讲清楚;第三步,要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成分、阶级成分及新旧文化之间斗争的结果讲清楚。同时,在它整个的教学当中,还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11.
壮族情歌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极强思想性和极高艺术性的升华.文章以壮族情歌《恋爱歌》为例,从适应选择论视角探讨总结了壮族情歌英译的三条主要生态学途径,为壮族情歌译介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借鉴,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民俗、礼俗都有一定程度的折射。《诗经》婚恋诗主要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媒妁之约与自由恋爱共存的婚恋结合方式;"六礼成婚"是主流的婚姻模式,而"仲春之会"则是在特殊条件下的手段及补充;同时存在媵妾制与一夫一妻制并举的婚姻模式。本文试从这些诗歌表现的多元的恋爱状态以及婚姻模式来展现周代各个阶层人民的婚姻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3.
壮族民间歌曲以各地山歌最为出名。以坡芽歌书、马骨胡之歌、嘹歌、房屋等壮族山歌中的歌词为例,说明壮族山歌继承与发展了《诗经》中赋、比、兴的笔法。山歌中运用“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壮族地区,壮族民众的歌谣一般均采用即兴的直白唱法,来表达劳动、爱情与生活的事件与情绪;比就是现代文学的比喻。它是壮族山歌歌词最普通的手法;兴,是先唱他物,再引起歌者要唱之物的意思,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分析,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一般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以及重叠与对仗文学修辞方法的运用,证明了壮族山歌具有原生态、民歌特色和古代文学等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婚姻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弃妇诗"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5.
壮族来自千百年实践经验累积的农事歌谣体现了族群深远的智慧、艺术的天赋,传唱农事歌谣成为传递农业知识的情趣载体,也演绎为护佑生灵的和谐实践,并在农事劳作中倾情恋爱婚姻的难得机会;直接关注的是知识传递后生、护佑身边生灵、婚恋幸福美满,完全指向未来美好生活,对于可持续发展给以实际的切身关照,是热爱劳动的壮人生态意识的叙事,又以族群歌圩文化为表征,呈现了浓郁的生态寓意。  相似文献   

16.
"鱼"的生殖意义,"水"的婚恋意义,使本就不分的"鱼水"意象与女性、爱情紧密联系起来,这在侗族情歌中表现尤为突出。侗族情歌中"鱼水"意象是侗族社会自然环境、时代环境、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思想倾向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情歌描写了男女之间爱慕、相思、相会、追求等感情经历 ,热情赞颂了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生活。纵观全部《诗经》情歌 ,女性是主角 ,男性是配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诗经》的情爱类诗歌分为原始气息浓郁的性爱之歌、个体情感为主的情爱之歌、渐入樊笼的抑郁之歌、无可奈何的弃妇悲歌等四类来加以分析和考察,简要地探讨了各类诗歌所反映的男女关系状况,及因此而反映出的时代生活特征。关键词:《诗经》;情爱诗;原始;文明  相似文献   

19.
嘹歌是壮民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嘹歌歌唱起来声音婉转嘹亮,极富有韵律美。嘹歌中蕴含着大量的物象,这些物象饱含着真挚情感和文化艺术内涵,从而构成了富含深意的审美意象,同时嘹歌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率真的人性关和对爱情的朴质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