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实现课程要求的重要保障.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重在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针对该门课程的特殊性,进行评价改革实验,突破终结性评价方式,创建形成性评价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亦能通过教学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师反思、调整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进行当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一种评价形式。而学习英语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英语实际进行交际的能力。针对口语课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把形成性评价运用到英语口语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3.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进行当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一种评价形式。而学习英语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英语实际进行交际的能力。针对口语课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把形成性评价运用到英语口语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高职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是现代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所有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当下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及评价体系的改变。本文从过程性理论谈起,探讨了过程性评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使用,让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同时,重点探索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英语视听说课程注重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是一门非常具有实践性的课程。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在该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学习状态,本文突破单一终结性评价机制,创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通过该评价体系,可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同时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徐鑫 《教育教学论坛》2014,(47):141-142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其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进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对形成性评价的重视已成为未来教学评价发展的必然。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形成性评价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本文对形成性评价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与大家分享本人在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中的所做、所思,从而进一步对英语教师在形成性评价中的角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进行当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一种评价形式。而学习英语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英语实际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针对口语课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把形成性评价运用到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收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8.
评价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不符合英语写作课程的特点;而形成性评价模式对学生、教师、教学过程都有正面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形成性评价模式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任务,不断地自我调整,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用英语写作的信心,帮助教师有效地指导教学过程,从而更好地实现英语写作课程的目标,本文就如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姚洁 《考试周刊》2013,(53):92-92
《大学英语》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职业素质类课程,高职英语应该承担起通识教育的重任。本文介绍了高职英语通识教育的尝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在英语学习中融入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改革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20.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