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05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我发表了《评语文“课标”的缺陷》一文,因篇幅所限有很多话远没有说完。文章发表后,许多老师发表意见,一方面支持我的批评,另一方面表示惋惜,认为错过“课标”讨论的时机,现在木已成舟,颇有些无可奈何之感。我以为这种情绪是不对的。现在批评新“课标”正是好时机。因为我不是对抗“课标”,不是抵制“课标”。目前“课标”由试点开始转向更大面积推广的时候,我呼吁语文界要能够以理性的头脑、批判的眼光去解读“课标”,去实践“课标”,而不是唯“课标”是从,把它当成“圣经”。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课…  相似文献   

2.
好美的数学     
林雯 《教育文汇》2007,(2):41-41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准备教学“十进制计数法”一课。刚开始研究时,觉得它是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后来仔细分析,却发现这节课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有数的起源.有文明古国数字的奇异形态,有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于是我就以传递数学文化作为这节课的切人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来了丰富的素材,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诗;有了我们的祖先结绳孩0痕、摆石子记数的情景;有了阿拉伯数字演变、发展的漫漫历程。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眼神里都透出惊喜。满脸都荡漾着激情。课后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道:“我觉得数学真是太神奇了!”“我突然发现,数学是这么有趣!好像把我带到了神秘的古国!”“原来我一直认为数学就是写写算算,这节课改变了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滨州市教研室来我校进行教学常规视导,我讲了“五四爱国运动”一课。听完课后,大家在一起评课,说出了这节课的不足,也正好点出了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五四爱国运动”这节课,我按照教材的编写体例,依顺序介绍、讲解了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第三册“人的骨胳”一课是解暗箱课。我上这一课时采用了“自学、比赛、拼图”的方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课前我准备了人体骨胳模型、挂图、拼图和抢答器。课一开始,我就举出人体骨胳模型并把粉笔放在模型口中,好似吸烟的样子,逗大家笑,以去掉某些孩子的恐惧感。我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同学们看到骨胳模型争先恐后地回答:“人的骨胳。”我说:“对!你们想认识一  相似文献   

5.
看了张万珍老师《我们的身体》一课的课堂实录,结合这几年来、我对这一课的试教体会,我想提出几点在我的教学中对这一课的不同处理方法,看看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 1.课的导入。 一上课先复习提出瓶子、茶壶可分为哪几部分后,我拿出一个能活动的一休纸板图样,我问学生们:“这是  相似文献   

6.
李焱 《四川教育》2020,(5):77-78
1995年,初登讲台不久的我,迎来了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你的课表演得很精彩,但没有看到学生的成长……”课后,老校长的点评虽语音轻柔,却一下子敲击了我的内心,并为我的语文教学指引了方向:将舞台留给孩子,用心浇灌,静待花开。从此,我与“课”同行,在观课、磨课、评课、创课中,努力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央,踏上了一条“导学自如,和美共生”的教学探索之路。在如今的课堂上,我站在讲台一旁,有时坐在学生中间,看着他们精彩的表现,享受着他们的成长带来内心的喜悦。  相似文献   

7.
之一:我跟于老师学徒1995年,刚刚被任命为副教导主任的我,在学区“校干领衔课”上执教了《黄继光》一课,引起了当时任教研室副主任的于永正老师的注意。不久,江苏省教委决定“江苏省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在徐州召开,市教育局准备安排一位年轻的教师上课。因为《黄继光》一课得到区教研室的好评,所以我被安排去参加市里的选拔赛。得知这一消息,我很兴奋,开始精心准备《繁星》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我特意上新华书店,选购了《望星空》钢琴曲。为了范读好课文,两岁的儿子入睡后,我对着镜子练读、练背。试讲那天,我是胸有成竹地登上讲台的。下了…  相似文献   

8.
在“名师送课下乡”活动中,我听了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汤建芬老师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一课.汤老师将课改新理念融入常态的课堂教学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可学、可用且又耐人寻味的研究课,其中几处让我叹服并回味.  相似文献   

9.
一、勤学记得是1986年秋,我当时教五六两个年级8个班的自然课。一位班主任在班上组织“你最喜欢上什么课”、“最不喜欢上什么课”的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课居然是我这个副校长上的自然课。  相似文献   

10.
我的朗读课     
我的学生常常在作文中要对我美言几句 :“老师 ,听你声情并茂的朗读 ,简直是一种享受。”“老师 ,在你范读时 ,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使我入神 ,你被作品感动得要流下泪来的时候 ,我已流得很多很多了。”这是同学们对我的一种特有的课型———朗读课———所做的评价。我的其他课 ,我不敢说是真正的语文课 ,是成功的语文课 ,而我的每一堂朗读课 ,我是自我感觉良好的 ,我自认为是较为成功的语文课 ,称得上语文课的课。只有我和我的学生知道 ,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的熏陶、艺术的享受、美的愉悦 ,师生同入佳境的课啊———那天 ,或者是秋雨绵绵 ,抑或…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有幸参加了《教学月刊》社的“好课多磨”活动,得以欣赏各位名家的风采,不仅让我学习到“课要怎么上”,更让我知道了“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其中,特级教师钟麒生老师提到“他为什么上《平均分》一课”,缘于上学期的“同一堂课”。正好,我也观摩了那次教研活动后,更巧的是,我也尝试上过了“平均分”一课。对于这节课,对于钟老师磨课心路中提到的部分内容,我有自己的想法:[片段一]钟老师:用分奖品引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有悖生活常理。钟老师分析:6枝铅笔分给一、二、三等奖得主,同样的6枝铅笔分给三个鼓励奖得主,就会出现鼓励奖的奖品比…  相似文献   

12.
韩智景 《辅导员》2014,(14):60-61
语文教师韩智景执教展示课 展示课虽然结束了,但备课、磨课直至公开课上的点点滴滴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促我深思。思考1:如何“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 “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这是偶然间看到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因为它体现了新课程下学生才是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此在这次备课、磨课的过程中,我也在一直思索着如何在这节课上凸显“让儿童站在最中央”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上,我“遇上”了蔡老师的“倒推”一课。活动的前两天,我在主会场听了8堂课,最后一天,我溜到了分会场。蔡老师在主会场上课时.我正在分会场最后一排.边看大屏幕,边和几位老师“聊课”——起初,对这堂课并没有太在意。当蔡老师做起了游戏,我的注意力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14.
这是去年的新学年第一学期发生的事。那时,我们学校的“重头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按照课程的进度,到研讨活动进行中,我正好要上到《对称》(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课。恰好,这时我看了与这节课配套的一位优秀教师的录像课光盘(人教版),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建立“对称”概念时所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于是,我决定来个“模仿秀”,这就有了后来我在上述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这一课(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5.
在校语文教学研究课中,我展示了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课。下课了,我们班小朋友纷纷围住我,说:“王老师,这节课我上得真高兴!”“我喜欢上这样的课。”……望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我深感欣慰,同时我又陷入沉思:这节课学生为什么喜欢上?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中心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上吗?记得在这节课试讲时,我也曾力求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但在无意识中,却仍在行使教师的…  相似文献   

16.
下面是我的一段亲身经历:在教学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时候,恰逢参加区里的赛课,我选择了上《统计》一课。为了使课准备得充分一些,我四处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并重点请教二年级上过这一课的教师。在备课期间,我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再加工,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对活动的过程安排得扎实、有序、有效。原本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课立即被补充得情境迭出、活动频频、交流广泛。事隔半学期,我教学到二年级上册《统计》。打开教参,反复察看教学目标,发现所有教学目标在一年级的那节课上均已经体现,个别处的处理在那节课上比本节课还有“深…  相似文献   

17.
《称赞》一课是我去年参加陕西省“名师大篷车”行动计划西安市送课下乡活动执教的一堂展示课。回想起《称赞》一课的磨课经历,仍是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在“磨课”的过程中,我经历着困苦与彷徨,希望与成长。  相似文献   

18.
近日 ,省市报刊、电台、网络、各大新闻媒体连续报导了大明湖路小学开设《国学》课的消息 ,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的反响。作为《国学》课的执教者 ,我感慨颇多 ,在教课实践中得到一些体会。一、我是怎样教《国学》课的(一 )备课1、精读《论语》以求甚解孔子说“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我就是报着“学而不厌”的态度进行学习的 ,跑书店、到图书馆、上网 ,查阅了多种版本的《论语》 ,看注释、对释文 ,力求对每句话的理解准确无误。学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时 ,对“三人行”的理解 ,我查了多种资料。《论语解读》中注 ,“三人 ,一人为自己 ,二…  相似文献   

19.
漂亮的“回马枪“   [案例]   教学“比例的意义“一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我紧扣课题杀了一个“回马枪“:……  相似文献   

20.
这次赛课备课时间不长,文本又很难解读,学生没有提前预习,我该如何上好这节课呢?课前,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想努力打通与作者之间的“桥之美”,并反复修改教学设计,砍去了一些“卖弄”的环节,换成了朴素的语言.最终,我的这节课获得了一等奖.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