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有人把李善注阮籍《咏怀诗》语误为颜延之注者。《诗品》称颜延之注阮籍《咏怀诗》"怯言其志","怯言",或指颜延之怕说错及有所穿凿而不言,或指颜延之身处易代之际不敢言不愿言。沈约之注则借释典故说出阮诗之"意"。把阮籍诗作与时事附会起来讲,始作俑者是注《文选》之"五臣"。阮籍当年事以"得意忘象"之玄学思想方法作诗,我们亦当以"得意忘象"之玄学思想方法来解诗。  相似文献   

2.
冯契一生都在追求智慧,探讨知识和智慧及其相互关系。青年时期的《智慧》一文将认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则是“以道观之”。晚年,他觉得单纯从“观”来区分认识的阶段,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因而在提法上有了改变。把认识过程理解为实践基础上的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展开为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辩证运动,从而建立了“智慧学”的哲学体系。本文以“如何实现转识成智?”为切入点,在梳理和揭示其历史脉络与时代意义的基础上,试图对他在《智慧说三篇》中就这一问题所作的探讨给予简略的评述,以求教于时贤。  相似文献   

3.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师,他的道家思想深受庄子的影响.阮籍以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逍遥游"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又深得庄子批判精神的精髓.阮籍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批判束缚人身心的虚伪名教,但其实又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捍卫者.这是他与庄子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阮籍是魏末的著名诗人 ,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他自幼有济世之志 ,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其思想也发生变化。阮籍的《咏怀诗》并非全是“厥旨渊放 ,归趣难求”,知人论世 ,则其旨意可大体把握。《咏怀诗》主要表现诗人的失意徨、揭露与批判黑暗现实与腐败政治、抨击礼法之士 ,以及“忧生之嗟”与出世之想。《咏怀诗》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是那个黑暗恐怖时代的真实记录。《咏怀诗》的风格与手法给后世诗歌创作开拓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
阮籍是魏末的著名诗人,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他自幼有济世之志,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其思想也发生变化。阮籍的《咏怀诗》并非全是“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知人论世,则其旨意可大体把握。《咏怀诗》主要表现诗人的失意徨、揭露与批判黑暗现实与腐败政治、挟击礼法之士,以及“忧生之嗟”与出世之想。《咏怀诗》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是那个黑暗恐怖时代的真实记录,《咏怀诗》的风格与手法给后世诗歌创作开拓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
结合战国简文,对荀子之诗教观作较具体而详细之论述,俾能更客观且全面地理解荀子诗教观之内容,对荀子诗教观影响《诗序》及《文心雕龙》以建立文学理论之部分进行论述,以明其对后代诗经学研究及建构传统文论之价值。  相似文献   

7.
阮籍是竹林玄学时期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大家,玄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也渗透进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咏怀》诗旨意幽远,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与理性,具有浓厚的玄学色彩.本文旨在从竹林玄学的人生态度和认识方法两个方面论析竹林玄学观念在其《咏怀》诗中的体现,指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态度使阮籍苦苦挣扎在淑世与超世之间,最后只能用“齐物论”来做最后的安慰;《咏怀》中大量意象的存在且复杂结合是玄学“得意忘言”认识方法的表征,而注重“人”的竹林玄学思想又使"意"表现为对人生困境的理性思索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从而论证了玄学观念对阮籍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咏怀》诗所具有的丰富的时代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既然是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理想境界,为什么在刘子骥探访之后,就“遂无问津者”了呢?这个结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诗文的结句是通篇来龙结穴之所在,往往蕴藉含蓄,具有深刻的意义。这句所隐含的深刻意义在本文及《桃花源诗》中有着深刻的反映。《桃花源记》始终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桃花源这样一  相似文献   

9.
阮籍一生分为三个时期:三十岁以前为早期,思想完全是儒家,代表作为《乐论》、《通易论》;三十岁到四十岁为中期,他在纷乱的政局中受到种种刺激,由儒入道,回避出仕,转向隐逸,代表作为《答伏义书》、《达庄论》和《咏怀诗》;四十岁以后为晚期,他出任要职,支持司马氏,思想上杂取儒、道二家之精华,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此文表明阮籍既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又欲建立事功,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人生哲学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阮籍《咏怀诗》中有一些独特的意象反复出现,如"白日西颓"、"秋"、"坟墓"以及神仙意象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凸现出对生死问题的强烈关注——由对万物的生命活动以及神仙世界中体验到个体生命的最终悲剧性结局,进而怀疑一切生存行为的价值,绝望之后"虚妄"感油然而生。阮籍是在时间的维度上以死观生,承受着"虚空"的重压,可以说,阮籍的深刻、苦闷、焦虑都源于此。阮籍《咏怀诗》中对生死问题的体认超越了同时代的人,表现为一种悲天悯人的天地精神。这是一种关怀终极生命的人类精神,它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延展到当代,给予我们以对待生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历来人们习惯以儒、道两家来评论阮籍思想,并形成了三种主要认识:其一认为阮籍思想属于道家,其二认为阮籍思想归根到底属于儒家,其三则认为阮籍思想是儒、道两家思想交替演进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对阮籍作品的解读,对其人其事的梳理及对魏晋时期政治时局、士人风气及其他旁支因素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儒、道标准机械地评介阮籍的思想。阮籍思想的矛盾及其痛苦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儒、道两家哲学时难以抉择的两难表现。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人间词话》的学者多注重西方思想对王国维"境界"说产生的影响,本文从王国维与庄子的主体形象、思想中"真"的追求以及"物化"与"观物"的具体概念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探究《庄子》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嵇康和阮籍是正始诗歌的代表,但两人诗风差异甚著。思想的歧异是形成嵇、阮诗歌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魏晋玄学背景下,嵇、阮思想歧异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了,这也影响了人们对正始诗歌的认识。本文通过具体分析,缕清嵇、阮思想的本原面貌,并由此深入地探讨了嵇、阮的思想歧异对其诗风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游”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从庄子的“逍遥游”、“游心”,到晋代陆机的“心游万仞”,再到南朝刘勰的“神与物游”,“游”完成了从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最终转换。“游”不仅代表着一种人格独立、心灵自由的生命状态,也表现为审美创造时想像力极其丰富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5.
阮籍的诗虽没有用“游仙”名篇,但在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里有不少篇章写到了求仙访道、逍遥遗世的内容。阮籍所吟咏的“仙人”属于另一个精神系统,隐喻那些企图摆脱儒家虚伪“名教”罗网,追求清净无为、超然物外的“大人”、“至人”;阮籍向往的神仙境界则是人格精神绝对自由的庄玄理想世界。他的这些诗具有一种历史的穿透力和时空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16.
焦循被阮元誉为"扬州通儒",在经、史、子、集等研究方面均有建树,其《剧说》、《花部农谭》等曲学论述,是清代戏曲评论的力作。对焦循戏曲理论主张和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古典戏曲,尤其是花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阮籍诗歌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儒家“比兴”的方法已经不能解释他的诗歌。这是因为外在严峻的政局,阮籍不能直抒其意,造成了他的诗歌结构的封闭性。他采用“寄言出意”言说方式,运用与当时流行的道教有关的语汇,构筑了一个象征的世界,使他的诗歌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现实在他的诗歌中,大多是记忆的醉片,并不是写实的,而是为诗歌中的哲理服务的。因此,造成了阮籍诗歌和儒家“比兴”解放方法的错位。这是阮籍诗歌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阮籍是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之一,由于其家学渊源及其自小沾染,儒家思想可谓熔铸于其灵魂深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阮籍及其五言《咏怀诗》虽如刘勰所言"阮旨遥深",且粘连着不拘礼法的玄学风习,但在这外衣下仍是深刻的儒学追求。从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为主的儒学文论思想入手,可以真正拨开魏晋环境的阴霾和玄学风气的迷雾,理顺阮籍及其诗歌的儒家思想倾向,找到其人诗合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高平陵政变是促使嵇康、阮籍政治思想转变的关键。阮籍、嵇康政变后顺着各自思想逻辑的发展,其对政事的理解和处世态度产生重大变化,从而直接开启了新一代士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