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乃是理智地探讨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已是当今道德教育理论家的共识,而道德心理学则是“近年来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最大贡献的一门学科”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构建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拟定道德教育的计划、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道德心理学对学校德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就当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学校德育研究的意义作一粗略的概括,并就目前国内德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对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类研究结合起来;因此,我的通篇论文将试图从这两个角度表达我的看法。道德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价值观的相对性问题:是否存在着儿童应具有的普遍的价值观?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最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普遍的道德发展阶段。这些成果帮助我们得出了一种道德教育的哲学——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道德发展的促进而不是直接传授一些固定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哲学的道德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3.
道德心理学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它能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发  相似文献   

4.
道德心理学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它能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发展心理学已取得丰硕成果,对加强和促进学校的道德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道德发展心理学也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研究上从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5.
“后真相”时代情感先于事实的特点,成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现实。“后真相”时代成因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具有后共识、“第三种现实”“坏的主观性”的特征。对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造成的困境主要包括认知质疑、情感动摇和道德教育实践不足。对此,高职院校应深化道德认知,强化学生理性判断、引导情感表达,建立人际信任关系以及深化道德实践,提高道德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柯尔伯格(L.Koblberg,1927~1987)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建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沿着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辛勤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开创了国外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在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柯尔柏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和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国内学术界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和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两个方面介绍得较多,而对其道德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9.
匡煜华 《职业技术》2006,(22):101-101
引言: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而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利益是一致的,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德性主义的假设,道德榜样脱离社会现实,道德教育内容理想化,有德者不能有“得”,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进行道德教育,应将“积极奉献、正当索取”的道德观念纳入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榜样的“常人性”,加强道德能力教育,建立道德与利益相统一的道德回报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却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哲学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理论经典,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某些观点受到人们的一些批评和攻击,但其许多观点和思想仍然是思想道德领域的宝贵财富,对我们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仍是有益借鉴。本文从“儿童是道德哲学家”,“促进道德发展是道德教育的目的”,“认知——发展方法”三个方面反思了我国目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偏差。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甚至是直接取代;“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非道德”和“不道德”的遗德教育容易模糊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学生的逆反、戒备和敌视心理,不利于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确立道德的道德教育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到道德的范畴之内,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70年代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之一。它关注的是超越个体当时当地、追求自然和本性融为一体的非理性存在。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也以其非理性的道德心理为依据。在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下,一方面,道德之“心”在个体的心灵深处得到充分体现,与人性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道德之“心”又和他人、和世界、和大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因而,道德心理又是一种深度的和高度超越的心理状态。对于一贯崇尚道德理性的学校道德教育而言,超个人心理学的道德观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后科尔伯格时代道德发展心理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皮亚杰发起、经科尔伯格整理的道德发展心理学面临新时代、新问题的挑战,后科尔伯格时代兴起的女性主义道德观、社会认知领域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道德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应建立以公正和关爱为主题的双重道德教育目标:应积极采用道德两难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的道德教育方法;应注重社会常规、习俗与道德领域的区分,以防止道德教育的僭越。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道德”的社会.也要造就“道德”的人。“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的社会。“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共生存在;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化价值生态共存,造就整体的人与健康的社会是道德教育时代合理性的最佳论证方式。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化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道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一、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情感和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具体作用或意义,在不同的道德教育与心理学理论中均有不同侧面的揭示。归纳起来,至少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1.情感与道德需要心理学认为情感乃是人类主体对事物...  相似文献   

17.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倡导世俗道德教育的代表作之一,其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认识论维度、实验伦理学和功能主义心理学维度阐明杜威道德教育的思想渊源。结合文本研究,阐释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直面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并从实现学校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衔接,完善教师指导与学生多主体参与的关系以及协调校园文化“人化”与“化人”功能这三方面分析杜威道德思想在高校运用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反思今天的道德教育,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对“道德”进行正本清源,还道德的人本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以人为目的,尊重人的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的生命道德教育。(1)生命的道德教育是“有我”的道德教育。我们道德教育的失误就在于不承认“我”的价值,把“自我”当作道德“恶”的根源加以消灭,导致道德教育教人说假话,而不是内心的真实表达。其实,为“己”不是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