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学音乐教材中,有三首《摇篮曲》被选用,分别是舒伯特《摇篮曲》、勃拉姆斯《摇篮曲》和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  相似文献   

2.
本案例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第七课学唱歌曲《童年的摇篮曲》教学实录。为体现音乐教学审美育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我根据歌曲内容和情感,确立了"忆美好童年,抒真挚情感”的教学立意。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一、喜欢聆听进行曲,能深入总结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二、聆听《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能运用进行曲的知识分析所欣赏进行曲的主要特点,它们所适用的演出场合及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在军训期间列队行走时用什么来统一步伐的?(口令)如果没有口令,还可以通过什么来统一步伐?(音乐)你觉得怎样的乐曲或歌曲可以用于行进中?能举例吗?2.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请学生伴随音乐的节奏踏步走,体…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音乐课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以情感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是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通过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能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生命力;《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的情感;电影《狮子王…  相似文献   

5.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第13册)中,有这样一个单元:《行进中的歌》。教学目的是通过学唱《当兵的人》及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拉德茨基进行曲》等乐曲,向学生讲述进行曲的分类及其结构特征。按照我在备课时的设计,由于这前面的两部作品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尤其是《当兵的人》,在初一新生参加军训时军营中经常播放,那铿锵有力、雄壮坚定的节奏、激情豪迈的旋律,学生们早已非常熟悉。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没有直接地讲什么是进行曲以及与它相关的知识,而是做了如下的处理:请六位同学站在一行,在老师的几首不同节拍…  相似文献   

6.
《摇篮曲》是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是通过音乐来表达母爱的重要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东北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伯特的《摇篮曲》在创作目的、结构曲式、节拍节奏以及音乐情感方面的差异,来具体阐释不同文化氛围下,中外音乐在创作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此来进一步拓展我国音乐作品创作的思路和灵感。  相似文献   

7.
老师,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泉是用来听的。听,音乐老师从一个音符到一首歌,从《摇篮曲》到《欢乐颂》,让我们感受音乐的动人。听,语文老师那清脆的朗读,让课文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中学音乐欣赏教材《行进中的歌》教学目标:1、喜欢本单元歌唱与聆听的进行曲,总结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振奋精神,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生活。2、聆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主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运用进行曲分析欣赏进行曲音乐上的特点,它们所运用的演出场合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朱永新 《天津教育》2013,(10):17-18
之一:童年不能没有音乐乐曲,这人类感情的语言,传达给儿童心灵的不只是世间的美,它还向人们展现人的伟大和尊严。孩子在欣赏音乐的时刻感到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孩子的心灵,那是敏感的音乐家的心灵。心灵中紧绷着心弦,您若能触动它们,就会发出很有魅力的音乐,这里不仅指音乐这个词的引申涵义,而且也指这个词的直接涵义。童年不能没有游戏和童  相似文献   

10.
歌声(丰县某考生)我爱歌声,因为我的童年是在妈妈摇篮曲的歌声中度过的,而我的少年则是在奋进的歌声中激流而进的。每当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熟悉而又使人心颤的歌声时,(就)不由得使我想起慈爱的母亲和她的歌声。母亲是伟大的,从小我就体会到了。母爱不仅表达在物质享受上,(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上,那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我的乐土》这个征文题目,勾起了同学们许多美好的记忆。一件件快乐的往事,一段段难忘的时日,缤纷斑斓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那是我们多彩的童年,那是我们快乐的源头,那是我们记忆的百宝箱中永不褪色的瑰宝!写童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像《童年趣事》、《快乐的童年》一004.9SHAONIANZUOWENFUDAO类的题目同学们大都写过。《我的乐土》与这一类题目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取材于童年生活,都表现童心、童趣,但是两者又不完全相同。《童年趣事》一类的题目重在记事,不管发生在哪里,只要是童年的事就可以;《我的乐土》却不光是记…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音版第七册第六课"在妈妈身边"《摇篮曲》教学目的:1.用优美的歌声准确演唱歌曲《摇篮曲》的旋律,体验摇篮曲风格特征。2.通过聆听《摇篮曲》,了解摇篮曲体裁的不同表现形式。3.通过进一步演唱赞颂妈妈的歌来突出"音乐与人"的亲密关系。教学重点:用柔美的音色表现歌曲的内容教学难点:准确感受6/8拍的律动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童年是流淌在人们心中的一首歌,不同的人可以唱出不同的味道,但其中有一种味道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向往快乐、追求快乐——那正是童年的味道。在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我们也可以找到这种童年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国歌     
新中国50华诞盛况空前。节日清晨,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神州大地,那磅礴的气势,铿锵的旋律,使人热血沸腾,给人激励,给人力量。喜庆佳节,高唱国歌,有谁不浮想联翩呢?我与共和国同龄。小学二年级时,我开始学唱《义勇军进行曲》。音乐课上,年轻的音乐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国歌诞生的过程。在那风雨如晦、日寇入侵、民族危机深重的日子里,田汉、聂耳在战斗烽火中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这歌声是抗日救国的响亮战斗号角,号召苦难的中国人民走向民族解放斗争。从此,“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相似文献   

15.
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在我的脑海里,总是萦绕着一支清纯美妙的童年协奏曲。我爱音乐,我喜欢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轻松华丽,德沃夏克《回故乡》的含蓄深沉,更喜欢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雄浑冷峻,而我的十八岁进行曲又该是怎样的呢? 师范生——实习生——教师。实习奏响了我的十八岁进行曲。置身于那样纯真稚嫩的孩子们中间,童年那难忘的协奏曲似乎又回响于耳旁,那流逝的岁月上空,飞翔着我洁白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人书情未了     
《人书情未了》《我和文学有段缘》《永远的苏武》《感动,属于莫扎特》《昭君出塞》……这组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它们所联想和感悟的对象各有不同——有作家, 有作品;有画家,有诗人;有文学,有音乐;有诗词名句,有历史人物……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的写作都基于阅读(广义的阅读,阅读对象包括文学作品、历史故事、音乐美术等)。阅读是一种习惯,阅读是一种需要;阅读是一种体验,阅读是一种积淀。书(包括音乐、绘画)与人的真正相遇,在于它触动你心弦的那一瞬间,那是一种心灵的默契。阅读,然后用你的文字将你与作品之间的相遇过程、默契程度、心灵感悟记录下来,你会因此而多一笔财富——知识与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17.
"儿童视角"就是指透过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带着童心感悟人生百态。"儿童视角"借助儿童独特的观望和透视,易于发现成人难以体会和观察的生存世界。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是对已经消逝的童年时光的想念,小说用童年英子单纯而又清澈的双眸去定格那遥远的故都的记忆。正如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写下:"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与这种回忆相伴的便是"儿童视角"。  相似文献   

18.
情感在音乐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集体的艺术活动不仅讲究共性和统一,更讲究情绪与情感的统一。在合唱训练中,合唱指挥除了要训练合唱的基本技巧,还要善于运用情感启示。通过情感启示来统一合唱队员的情感,使合唱音乐趋向完美。1通过对体裁、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作必要的分析,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1.1体裁的情感启示内涵。合唱作品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比如歌颂体裁的作品如《国歌》、《歌唱祖国》、《运动员进行曲》等进行曲体裁作品的情感常常是雄壮有力、勇往直前,而摇篮曲的情感常常是安详温柔。1.2结构的情感启示内涵。合唱作品的结构也蕴含着音乐的内容与情感例如《保卫黄河》,全曲分为四段。第一段齐唱;第二段为二部轮唱;第三段是三部轮唱;第四段是四部合唱。全曲在结构上就预示出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后浪推前浪的此起彼伏的气势,到四部合唱时汇成一股千军万马的洪流,极大地满足了队员和听者的情感需求。1.3调式调性的情感启示内涵。歌曲的调式、调性给人以明暗不同的色彩变化。一般来讲,象《我的祖国》这样的大调歌曲情绪显得明朗、乐观;而前苏联女声二部合唱歌曲《小路》这样的小调式歌曲情绪则显得黯淡、柔...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2.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特征。3.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表现《摇篮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年级:八年级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摇篮曲》(教材选自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教材分析:《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首德国传统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作于1868年。作为一首世界著名的摇篮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