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目前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的文化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在现代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变迁趋势,而文化的变迁必然呼唤着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就教育而言,为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教育的价值体系应如何建构呢?在现代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观应如何确立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在当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中,对文化变迁背景下教育价值观的理性追寻与选择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表征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创世纪。……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历…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走出德育困境,需要研究作为价值主体的学生的发展规律,藉个体的"为我性"引导他们实现"自我超越"与主体性两个向度的统一。学生的自我取向是价值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成长以自我同一性探索为基调,在变化的学校环境中不断选择和表现其自我定位。学生的发展具有年级特点,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引导学生组织起来,开发潜能创造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顺势催化学生的人格发展。这是学校价值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自我与规范、"为我"与"为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4个维度探讨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高估自身道德水平,道德自我与道德规范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较为明显,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逐渐趋重.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个体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自我的理想与信念,道德自省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欠强:高校道德教育以工具性价值为取向,以传授道德知识为核心;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的变迁,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认知紊乱责任感消退等.  相似文献   

4.
如何选择和传递知识是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一定意义上决定教育的实践形态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观在教育经历了变迁,澄清知识教育的功用与价值,在理论层面、政策策略方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反思与建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李焕立 《河南教育》2011,(10):22-23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潮中.饱受诟病的中国基础教育该如何找回迷失的自我.如何重建自身的价值?这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来说,都是亟待探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存在的失误.进而做到使人才的培养从基础开始.走出一条健康正确的基础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6.
评价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当前学校教育评价中存在着把学科知识与规范当成教育价值的两种认识误区,这直接导致了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产生这种价值偏离的原因主要是对知识内在价值缺乏反思,对教育价值主体的误识以及现代性的消极影响。走出这两种价值误区需要在教育评价中做到:以人为目的、注重人自身价值的动态生成性、对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方式保持觉醒、注重评价与人的生活世界联系。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自我认同是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经历所形成的反思性自我,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外部规约的认识,也体现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审视。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课程理念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外语教师出现了一系列自我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语言自我的抑制、专业角色的混乱、价值选择的矛盾以及个人主体性的丧失。为消除自我认同危机、推进课程改革,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个体两方面入手提升教师自我认同。学校要通过创设积极教师文化,实现教师赋权增能;教师要深化个人实践知识、增强自我反思能力以促进对课程改革的反思性理解。  相似文献   

8.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既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技能型”教书匠,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熟练掌握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学名师”,而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能够自觉践行文化育人、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及自身精神世界、具有自觉文化追求的“文化型”教师。教师的成长必须融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这样教师的教育生涯才是充实的,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优秀教师的学校文化养成模式都是不同的,但成为一个具有学校文化素养的教师都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是关键。学校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场所和文化环境,其中学校文化素养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为什么学校文化素养对教师自身发展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的教师应具备的学校文化素养有什么特点?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学校文化素养?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期“三人行”栏目将围绕“提高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化发展迅速,教育的内容,需要创新;学校的发展,需要改革.教育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如何培养优秀人才?答案是:依托一线教师,因为他们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这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眼界,多研究教育、教学,多研究学校、学生,在研究中解放自我、审视自我、实现自我,进而促进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乡村学校教育的变迁过程,意在揭示学校如何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完成对现代时空意识-"钟表时间意识"与"抽象化空间意识"的植入,从而排除了乡土时空意识-"生物时间意识"与"情境化空间意识"在现代乡村教育体系里存在的可能,并分析由此引发的乡村学生在时空意识层面潜在的冲突和紧张.以此反思乡村教育在自上而下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局限,指出乡土文化在教育现代性建构中可能的价值和出路.  相似文献   

12.
人力即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之基石,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与人才培育息息相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全发展,乃成为各国关切的重要课题。由于社会变迁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在多数国家普遍重视高等教育之际,有必要反思高等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定位。全文重点探讨了变迁社会中,高等教育学校经营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前瞻。首先分析社会变迁对高等教育之影响,其次探讨社会变迁对高等教育学校经营所产生之挑战,最后提出高等教育面对挑战之前瞻作为。  相似文献   

13.
重视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租教育评价理论的实践与发展,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自我评价,是指在个人内部就其自身的状态进行纵向比较所做的价值判断,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孙霞 《江苏高教》2012,(5):120-121
高校教师不仅应掌握学科性知识及教育教学的理论,更需要构建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其构建的途径有: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在自我感悟中催化;通过知识管理在自我反思中提升;通过知识共享在合作交流中获得。  相似文献   

15.
李伟平 《江苏教育》2012,(Z2):69-73
【我的主张】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自制度化的教育出现以来,为满足社会需求,学校教育基本上表现出"以知识为本"的特征,学校的存在价值在于满足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从而来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产。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都会引起教育生存环境的变迁,因此,学校教育实践都需要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这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实践的现实形态。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从关注客观世界到越来越关注人的主观世界,人的生命特性越来越被  相似文献   

16.
地方的价值不仅在于人的身份建构,也推动着意义生成.地方本位教育把学习主体身处的“地方”视为教育的重要元素,通过挖掘“地方”的教育资源培养人的地方感.地方本位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有利于塑造人的身份和关系,实现学校教育与外部世界的有机结合,倡导将地方性知识纳入学校课程设计以及将场所视为学习资源.地方本位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育人价...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促进生命成长的事业,学校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地方。在学校管理中,作为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知识、人力资源学知识,还需要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照学校管理,尤其要了解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有着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愿望和潜能。学校管理者要学会关注教师和学生,而且是积极关注,这种积极关注是尊重、期待、欣赏、发现、移情,只有这样,给学校管理和教育一个情感的基座,才能真正唤醒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的潜能,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由此,学校的生命得以发展,教育的生命得以提升,学校管理者的生命价值也得到延续和放大。  相似文献   

18.
智能社会的学校教育真的不需要知识学习了吗?今天对知识价值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其狭隘的工具价值,而应将其置于宏大的人的意义之中。学校教育是建立在知识学习基础上的人类自身生产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续与发展的缘由和动力,知识学习是实现学校教育根本任务的基础。我们今天最需关注的不是今后人类社会中学校教育和知识传授存在的理由和可能,而是现代教育及其知识传授的现代意义、现代形式和现代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校教育被放置在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恶、美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把这些影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剧烈变迁的形势下,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世俗化的时代潮流中,各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基本精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恰恰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在叩问存在意义的维度上,路遥的《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高老庄》,都在探寻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如何面对传统.又是最为困难的选择。陕军作家对本体意义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揭示向世人表达了他们在社会变迁大潮中重建新的价值的勇气和睿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