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出了分析影响技术创新投人因素的内在动力、企业能力、外部推力及其关系的“三力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作用机理的分析模型.税收激励一方面通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收益预期、分担创新投入风险,从而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创新资金的供给和人力资本需求的积极影响,从而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利益驱动和能力支持,将最终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决策,进而达到通过税收激励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目标.各种税收优惠方式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项保华 《科研管理》1994,15(1):44-49
本文利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从及时性、合意性、内在需要、外在激励等方面出发,全面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联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提升市场竞争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对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载体,已成为规范企业间技术竞争和影响企业间利润分配的重要制度工具。在对技术创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关联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社会行为科学的一般机理,构建了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系统模型,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的创新动机和创新需求,外部环境刺激来自市场竞争和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我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所在。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动力,为技术创新创造内在动力机制。以技术中心建设为重要标志的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为不断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论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顺应文化管理趋势、提升自身形象和实力的关键因素。两者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本文试图通过对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 ,来说明两者对现代企业的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层次激励与协同激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如何对其进行更有效的激励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多位性与层次性的基础上,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层次激励与协同激励进行有益的探索,并简要分析了管理激励作用中的“管道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8.
论隐性知识及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英  王晓东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2):194-196,191
在分析、界定隐性知识概念及其重要特征的基础,认为隐性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对企业长期的进步和实业的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使用、分享和汲取技术创新人员的隐性知识,把他们的创造力真正转变为发明创造,将成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论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则是企业顺应文化管理趋势、提升自身形象和实力的关键,两者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本文试图通过对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说明两者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意义。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界定隐性知识概念及其重要特征的基础,认为隐性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对企业长期的进步和实业的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使用、分享和汲取技术创新人员的隐性知识,把他们的创造力真正转变为发明创造,将成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论高科技企业的股票期权激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良荣  徐福缘 《软科学》2001,15(5):28-32
创新型人力资本是高科技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相对其他激励手段,股票期权是高科技企业的一种有效激励机制。股票期权激励的研究,为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激励机制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析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市场经济和国家发展需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积极活跃却有赖于激励制度。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对推动和活跃企业与产业创新发展,进而推动一国的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以期能为推动技术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技术创新前后的经济效益差异,建立技术创新动因评价模型,分别对企业在被保护垄断和被威胁垄断两种不同市场状态下的技术创新模式偏好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提出在市场垄断状态下,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被保护垄断状态下,企业更偏好于过程创新;在被威胁垄断状态下,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模式的偏好性随新进入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而定,如进入者的新产品竞争力强,企业将偏好于产品创新,如果新产品竞争力弱,企业将偏好于过程创新.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同时更应注重从企业内部自身视角提升科技创新投入的效率。在阐述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现状以及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员工能力、供应商参与、重视客户、持有众多特质互异的互补性资产以及基于创新环境、信息交流、激励、风险共担机制等企业视角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效率的路径。研究为提升微观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效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C.Freeman技术创新定义的基础上,创建了技术创新动因评价模型和判别标准。基于该判别标准,对企业在被威胁垄断状态下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偏好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在被威胁垄断状态下,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偏好随新进入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而定,进入者的创新产品竞争力强,企业将偏好于选择产品创新;反之,企业将偏好于选择生产创新。  相似文献   

16.
知识转移视角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有效的知识转移活动,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普遍关注的悯题之一.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在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中引入知识转移要素,重点分析了不同组织结构形态通过知识转移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建立了基于知识转移的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框架,揭示了组织结构通过知识转移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机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盛亚  陶锐 《科学学研究》2006,24(5):804-807
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是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从利益相关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的现实角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是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缔结的一系列契约的理论角度分别论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8.
科技人才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吸收国外发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以完善我国的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和提升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本研究首先回顾了管理学与心理学中激励理论对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启示;然后,总结与梳理了国外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申明浩  苏启林 《软科学》2006,20(6):81-84,88
通过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建模式引发出创新动机的研究视角,基于企业资源理论区分了民营科技企业的三种创新动机:领先激励型、模仿追随型和生存适应型,并针对不同战略动机下的技术创新选择提出了系列命题。研究表明,企业资源均衡与否、经营绩效的好坏及其风险承担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20.
徐浩  祝志勇  叶芸 《科研管理》2006,41(2):73-82
厘清行政环境(行政治理、法治水平)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首先,本文系统剖析了行政环境优化、偏向性投资和技术创新间的作用机制,其次,以2005-2016年我国97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结合动态空间计量模型(SEM)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地方政府偏向性投资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挤出效应,且该效应在西部地区最强;(2)行政环境优化对技术创新具有直接的正向推动作用,该效应在东部地区最强;(3)十八大后,偏向性投资的挤出效应有所下降,行政环境优化的推动效应有所上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4)行政环境优化通过提升地方政府“经济政治人”诉求的机会成本,弱化了偏向性投资对技术创新的负向技术效应。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中介效应可以解释行政环境优化促进技术创新总效应的8.51%。最后,本文认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基层司法部门的省级直管是改善行政环境,进而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