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探讨广州市不同社会分层下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情况,为居民进行合理的体育参与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显示,(1)不同社会阶层人员参与体育的目的不同,以健身为目的最多;(2)体育参与项目上,小球类项目、跑步、散步和广场舞最受欢迎;(3)健身房和小区广场是最受欢迎的体育参与场所;(4)体育消费水平与收入存在相关,收入高的阶层人员其体育消费高;(5)对体育重要性的认知上各阶层存在显著差异。提示社区体育需根据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居民开展项目、组建场所,不断提高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的体育参与,达到提高居民体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居民特点进行阐述,分析扬州市部分社区居民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情况,结论为:(1)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太极拳是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项目;(2)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组织形式以个人为主,以其他形式参加社区、单位的活动形式较少;(3)居民进行锻炼时选择在公园和广场中的居多,而在家中的较少;(4)社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集中在1-2次的较多;(5)社区居民锻炼传统体育锻炼的时间集中在30m in以下。总结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问题,并从组织路径、制度路径、技术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居民传统体育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探讨城市不同阶层女性休闲体育行为差异为主要目的,以成都市为个案,收集713个有效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展开研究,并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参与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中上层、中层女性参与率相对较高;(2)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场所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较高阶层女性对有偿性体育场所的参与更为活跃;(3)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消费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消费水平与女性社会阶层地位呈同时增加的态势;(4)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参与频率、项目选择、消费内容与参与价值取向上均不存在显著的阶层差异。提出:关注成都市城市中低阶层女性休闲体育行为发展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政府须在休闲体育公共资源的配置上继续发挥其基础性职能,构建区域女性休闲体育行为成长结构的动态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随机整群抽取湘鄂渝黔边区14个县(市)20~70岁农村妇女2244名,对民族地区农村地域、农村妇女人口学特征、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湘鄂渝黔边区不同年龄组农村妇女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为28.7%,锻炼时间每周3次以上仅占4.23%,农村妇女具有尊重民族习俗、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交流合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锻炼价值认同,以舞蹈类、休闲娱乐类项目为主,锻炼时间主要选择在民俗节庆和乡镇集会,以参加村镇集体活动和朋友共同参与的形式锻炼,没有体育消费占58.2%。自我评价好、生活满意度高、体育锻炼价值认同、民俗节庆体育活动、家人和社会支持等社会文化因素支持农村妇女参加体育锻炼。结论湘鄂渝黔边区农村妇女民族传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锻炼项目选择突出女性特点、地域文化和年龄特征,受到个人、家庭、文化习俗、体育环境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小城镇不同职业居民的体育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职业居民的空闲时间安排中看电视、家务劳动、聚友聊天、下棋打牌和辅导孩子的选择率相对较高,体育锻炼在他们的生活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慢跑和长走在小城镇不同职业居民体育活动项目中位居前两位,农民、工人和离退休居民以传统项目较多,教科文卫、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个体户体育活动项目选择倾向于现代体育项目;体育组织形式是个人单独和自发组织最多,镇文体站组织的选择率位于倒数第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统计法及问卷调查法,对遵义市两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项目、场所、时间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中,女性占大多数,一般是选择舞蹈、太极拳、棋牌类等体育锻炼项目;体育锻炼时间多选择在傍晚;锻炼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调节心情、结交朋友等;家务多、带孙子、缺乏技术指导成为影响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建议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将老年体育锻炼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从制度上建立保障体系;加大投资力度,让老年人能够更好地在有效、科学的环境下进行锻炼;定期举行群众体育活动及比赛。  相似文献   

7.
提高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率是促进全民健康、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和Heckman二阶段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大陆居民体育锻炼参与决策和体育锻炼时间的因素。经分析发现:1)我国大陆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概率及体育锻炼时间在人口社会学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居民、城市居民、高学历居民、健康状况好的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概率更大,且体育锻炼时间更多。个人年龄与其体育锻炼参与概率呈“U型”关系,但是个人年龄对其体育锻炼时间没有影响;2)个人家务劳动时间增加、家庭收入增长、所在行政区有体育设施、所在行政区人均体育财政经费投入增加都会显著增大其体育锻炼参与概率及延长其体育锻炼时间;3)个人工作时间延长、在婚、家庭规模增大、所在行政区PM2.5浓度升高都会显著减小其体育锻炼参与概率及减少其体育锻炼时间;4)个人收入和所在行政区的人均GDP增长均会显著增大其体育锻炼参与概率,但是对其体育锻炼时间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确立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为我国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支撑、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家庭体育的重视、有利于激发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有利于促进家庭体育的市场升级和服务转型。然而,我国家庭体育仍面临以下挑战:家庭体育环境基础薄弱,对儿童青少年体育支持不足;“家-校-社”沟通存在障碍,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家庭体育锻炼场地、设施数量供应不足;家庭体育锻炼的指导不足,服务质量亟待提升。基于上述问题导向,从优化家庭体育环境、强化“家-校-社”协同治理、保障场地设施供应、强化家庭体育指导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体育发展新模式;加强“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促进家庭体育的协同治理;补齐家庭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短板,拓展体育锻炼空间;创新家庭体育锻炼指导形式,提高锻炼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具针对性,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课外体育锻炼,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周参与次数、每次锻炼时间上存在差异;锻炼场所呈分散趋势,锻炼方式男生倾向于和同学一起,女生倾向于单独练习,锻炼内容男生喜爱球类项目,女生喜爱中长跑;锻炼价值取向呈多元化与统一性特点,锻炼的时间与方法主要是随自己的喜好,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同一因素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影响云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社会学因素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外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量相对不足,体育锻炼的方式、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而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为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氛围.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不复存在,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的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体育意识、体育人口的比例、锻炼地点的选择、锻炼内容、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影响各阶层居民参与体育的主要因素等等。针对我国各阶层体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医务人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进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1)医务人员认知态度积极,锻炼行为相对滞后;2)在活动组织形式上,医务人员以个人锻炼为主要;在活动场所上,以公园景区、住宅小区和公共体育场所为主.3)浙江省医务人员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能经常性地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比率不高;没有闲暇时间、工作忙、压力大、家务劳动、照顾教育子女、没有场地是制约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体育意识、体育动机、体育行为等多角度、多方位对福建省各高校800名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省高校女大学生对锻炼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自觉参与的程度较低.仅1.55%的群体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其他都属于无规律或不锻炼状态,表现为体育意识和行为的不一致性;(2)福建省高校女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跑步、羽毛球、排球、篮球、乒乓球和跳绳,项目覆盖面不广;(3)体育锻炼需要、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态度是共同影响福建省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增体促健"是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层视角下中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了对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发生率进行科学研究,以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依循社会分层的研究逻辑线索,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8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了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参与因素中的两个问题:第一,社会分层是否对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有影响;第二,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水平模型与二分类的逻辑斯迪克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受个体层次的自变量和高层次自变量的共同影响。个体层次自变量为个人周工作时、学历、个人年收入、个人经济社会等级与年龄世代,高层次自变量—社区居住类型影响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呈现出社会阶层高,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率高,家庭月支出高,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率高,个人周工作时间短、个人学历高、人年收入高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率高。年龄划分中传统一代、失落一代、独生一代的体育锻炼发生率高于幸运一代、转型一代呈现出人口年龄结构两头发生率高、中间低发生率的态势。有助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社会分层效应的影响机制,从而构建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倡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结论:青少年体育生活化情况有喜有忧,每周进行体育锻炼频率较高,每次进行体育锻炼时间处于中等水平,但参与体育活动强度较小,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比较均匀;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多样,体育锻炼场所选择倾向于免费的场地;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有个人生活习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和减肥塑形等;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惰性、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课余时间少、设施及场地不足等。促进策略:强化青少年主导因素的作用,转变自身的健康价值观念;拓宽体育知识,增强体育意识,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体育环境;营造以生活化为目标的学校体育环境;优化体育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体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为顺应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趋势,促进城乡体育的均衡发展,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以湖南省为例,对城乡居民参与锻炼的人数差异、经常锻炼的人数、锻炼项目、锻炼区域和体育锻炼的消费水平的差异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锻炼人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比城镇更显著;城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远远高于农村;城镇居民体育锻炼项目更具休闲性,而农村居民更具实用性;城镇居民锻炼区域倾向于公众场所,而农村居民倾向于私人地域;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研究提出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体育法规制度建设;挖掘地区优势,寻求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重视农村老年体育开展的城乡体育均衡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武汉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日常生活行为调查为基础,对武汉非正式结构社团成员的体育锻炼空间结构特征,以及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个人特征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体育锻炼的空间有明显的距离特征,空间结构模式为"四圈层一集中带"的空间结构模式,同时发现性别及年龄是影响该社团成员的锻炼空间的最主要因素;教育程度、家庭结构、月收入水平对该社团成员的锻炼空间有一定的影响;而职业对该社团成员的锻炼空间没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青少年锻炼行为健康促进政策及其目标实现为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青少年锻炼行为健康促进与干预理念、策略以及我国不同学科背景下的青少年健康行为促进与干预政策和目标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我国青少年锻炼行为健康促进及干预政策中,应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及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等.具体体现为:(1)全社会协同努力是首要条件;(2)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效结合是关键因素;(3)积极发展不同项目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重要手段;(4)选择与青少年身心特征相适应的运动项目、强度和数量是有效保证;(5)建设科学健身示范校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对小城镇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分层视角研究大众传媒对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影响的必要性,是由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为前提依据的。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来研究大众传媒对小城镇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结果显示:除"影响不大"选项各阶层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有重要影响""有影响""没有影响"选项间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在进一步分析大众体育传媒在功能上呈生物性、形式上呈功利性、定位上呈片面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传媒对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以下3种影响途径:社会上层居民以号召为主;社会中上层和中层居民以诱导渗透为主;社会中下层和底层居民以动员为主。  相似文献   

20.
公共休闲运动空间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休闲资源,是人们进行户外运动和感受休闲生活的主要场所,被市民视为“都市客厅”。以广州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发展现状为研究主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1000余名参与公共休闲运动空间体验的普通市民和场所管理者进行调研,目的是通过市民休闲满意度,了解广州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1)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符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导向;(2)不同受众群体在运动场所、运动项目类型和运动目的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3)公共休闲运动场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性服务有待改进;(4)不同城区居民参与休闲运动的综合满意度方面存在差异性;(5)区域间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