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经>在周代是入乐演唱的乐歌,从<风>、<雅>、<颂>的分类到<诗经>的存在形式都说明了这一点."诗"和"乐"相结合,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儒家用诗传统的影响,以及周代雅乐的消亡,<诗经>的音乐特色逐渐消失,歌词内容的政治道德伦理意义日渐突出,<诗经>成为了一部政治道德的寓言.  相似文献   

2.
以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是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董仲舒继承这一传统。在汉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宜于世”的新主张,从“性待教而为善”、“人成之以礼乐”、“乐为应人制之”等方面重申儒家礼乐教化的相关见解,显示出汉代新儒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随着儒家士子在朝廷中的掌权,势必会把对音乐的观念带到统治思想中去,而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家的音乐观点,是夸大了音乐的功用,认为"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即没有礼乐,成功的东西也会消亡。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一个伦理本位主义者,所以当他创立儒家学派时,便对古代的宗教与礼乐文化传统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造,即将祀神祭祖的宗教礼乐变为施行伦理教化的手段,从而建立起以伦理本位主义为中心内容的儒家礼乐文化传统。孔子尊崇古代文化的传统,也尊重社会普遍的信仰,所以他虽不言“怪、力、乱、神”,却并不否认宗教。因此他所主张的礼乐教化思想实质上即是以传统文化(《诗》、《书》、《礼》、《乐》)为基础,以宗教礼乐为形式,而以伦理教化为内容的人文之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一个精深广博的思想体系,它包容了古代的宗教文化,但并没有让宗教文化代替它。也就  相似文献   

5.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专门论述音乐问题的著作,它秉承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对乐的根源、本质、以及审美特征、乐的功能、礼乐关系等都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乐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乐"从根本上来说要为"礼"服务,突出表现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在"礼乐相生,乐政相和"以及儒家"中和"之美的基础上,《乐记》多层次论述了音乐的基本审美评价标准——"和",其对"中和"、"平和"、"和合"之美的追求渗透于全篇之中。  相似文献   

6.
整个封建社会是有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的社会。所以儒家一直也将中国艺术道德化和政治化,因为当时的大儒也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作为教化工具,以便有政治上的功用。本文对周代出现的礼乐舞蹈中的儒学精神进行探讨:首先,就孔子"乐与政通,文以载道"的乐舞思想进行分析。其二,周礼恰好与孔子的乐舞思想相通。礼乐是对人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也是为王权服务的政治手段。最后,从道德、人格、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对礼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的重大改造,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下,渐渐趋于守成凝固化。但是就一个整体事物而言,汉代儒学也有一些成分值得注意和肯定。其中,对“礼乐”范畴中“乐”的强调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礼乐”关系问题本来是儒学的重要构成部份,“礼”和“乐”实质上就是“分”与“和”的问题。儒家为了维持等级名分而强调“分”,用以论证统治者对人民进行剥削压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儒家又给这种阶级压迫的现实披上一层温情脉  相似文献   

8.
"礼乐"、"中和"的美学思想是传统儒家美学的精髓,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是"美善合一",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中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和谐精神",是先秦诸子互相渗透、融合、妥协、完善的共同产物,是儒家"以礼治国,乐与政通"为宗旨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和"是多样性的和谐,"和谐之道"追求的不是一个声音、一种味道、一个思想,而是与之相反的多样性、丰富性的和谐.礼、乐、刑、政,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来同一民心,走上治国的正道.国家、礼乐、刑政、习俗未发生重大变革,国家的政权稳定,凡事都以"和"为准则,社会、人民的生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成人”之学是先秦儒学的理论归宿,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即筑基于此.为了应对“礼坏乐崩”的时代困境和王朝危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周代礼乐文明深自反省,强调礼乐教化的情感性因素,力求从中发掘出仁的精神,以契合普遍性的心理原则的方式化强制性的伦理规范为人情日用之常.儒家的“成人”教育,实际上就是审美教育,旨在“教之以人伦”“文之以礼乐”,从而达成审美人格的培塑和“礼乐文成”的公序良俗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人的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美育理论最早可追溯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先秦儒家从未提出过美育这一概念,但我国现代教育实践中的乐教,则可看作是现代美育思想的最初萌芽.先秦时代,乐的含义极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自不必说,同时还包含着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于连宗庙,仪仗、田猎、肴馔亦均可涵盖.“乐者,乐也”(《乐记》),凡是可以使人快乐,使人感官得到愉悦和享受的事物皆可称为乐.因此,我国古代的美育,就是这种广义上的乐教.  相似文献   

11.
高校历史文化资源指高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或传承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和,它所包含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思想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资源等,成为高校独特的文化资本,不仅蕴含了高校发展的文化精髓,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活水源头。通过深度挖掘高校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健全高校历史名人档案、提炼大学精神、汲取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建立历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等措施,充分发挥高校历史文化资源的"以史育人、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筑起自己的网络阵地,发挥网络宣传教育功能,防范网络负面侵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网络素质。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很注重学生表现内容的真实性和表达情感的真切性,但是不管是内容真实,还是情感真切,都要学生注重实践和现实感。笔者认为,这是对前一时期表现的作文弄虚作假的现象进行反思之后所做出的调整。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写的话本身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只是这样写就好像能提高作文的思想境界,就能得高分。而不管这些话该不该在这篇文章中出现。  相似文献   

14.
有时和时而都是时间副词,且都属于不定时时间副词的类别,在语义上它们都可以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状态在某段时间可以进行和发生,用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借鉴,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不少共同之处:都源于政治实践运动;都是一种政治文化批评而非纯学理式的文学批评;同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深受解构主义的影响,具有反权威、去中心的颠覆性.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在文学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中,酒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借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探析了酒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认为酒是激发文学艺术家进入创作境界的触媒,但真正作品的形成离不开文学艺术家对文学创作规律的娴熟领会与运用。  相似文献   

18.
政治哲学从总体上不是空虚的概念,必须与时代的方式、存在方式。与思想文化相关联。而现代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的时代,不能回避科学技术对人的政治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e stronghold that games have on our society has made it imperative that educators understand the impact that video games can have. Owens (2012) presented two frames for how the press discussed the popular game Spore, which incorporates elements of science topics. One frame suggested that the game teaches children about intelligent design, while the other implied the game merely made students excited about science topics. While this debate is nothing new, having foundations in severa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ducators must identify their own perceptions of video games and how even commercial games can be used as tools for teaching.  相似文献   

20.
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运用和发挥"微课"的独特优势,以"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理念来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革新,有助于激发和满足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求,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