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着重描述塔拉农场主的女儿思嘉丽在战前战后的生活,同时通过思嘉丽与艾希礼、瑞德等人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壮观而又生动的南方社会的生活画面。其中处处体现了作者玛格丽特的女性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女性,玛格丽特和书中主角透露出的女性思想和美好品德对当今时代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度得到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增强,但面临着边境地区"相对封闭性"与"全方位开放"的复杂性,跨境民族"情感亲近"与学校教育"隐性排斥",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偏差与民族文化传承不足,特殊的家庭问题与家庭教育缺位冲击或弱化国家认同等困境.为此,应加大社会支持,保障跨境民族青少年权利;坚持学校主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注重家庭培育,营造稳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多维联动、协调有序的强大合力来增强国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当多的作品都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革命、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认同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轨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体现为自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危机;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体现为革命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左倾;抗战及四十年代则体现为人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困惑。总之,知识分子自我、革命、人民是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精神特征,体现了知识分子身份的不同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与"认同",是学科研究的重要的一个话题.音乐是人类为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而创造和选择的,以音乐和噪音为表现媒介和载体的一种超越语词之外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这样的的参与人的行为选择的音乐,更加需要"认同",二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它们之间相互链接、依次递进、循环论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五个认同"内涵丰富,实践形式多样,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从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四个实践向度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嘉丽妹妹》讲述的是一个贫穷、充满欲望的农村女孩来到城市谋生,通过“堕落”的途径而“成功”地当上了名演员的故事;《珍妮姑娘》则叙述了一个贫穷、天性善良、甘愿牺牲自我的故事。她的“堕落”是为了拯救困境中的家庭。这两部小说虽然都是描写在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大潮下,两位女主人公人性的追求及其命运,揭露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道德沦丧。然而,德莱赛塑造的这两位女主人公:嘉丽和珍妮蕴含了两种不同的西方文学渊源,代表了西方文学传统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自我意识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和整合,如何在维持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认同是其关键。以移民为主体、民族极为多元的美国,在民族认同上采取的是以族群为核心的文化策略,而对国家认同则采取了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政治化策略,并通过民族建设、国家建设以及公民意识培养等举措予以大力强化,从而实现了文化多元基础上的政治一体。  相似文献   

8.
莉莉·巴特是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的小说《快乐之家》的女主人公,嘉丽妹妹是德莱塞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两部小说的创作背景都是20世纪初正处于变革中的美国大都市,金钱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故事内容有别,但两位女主人公却有着相似之处,她们都是美国梦的追逐者。莉莉由于不能完全牺牲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自尊,使得追求变成一场噩梦;嘉丽却利用不道德手段成就她的美梦,实现了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不断解构与重塑过程中"建国始祖""民族始祖"和"人文初祖"成为近百年中小学教科书中最为经典的黄帝面孔。这几张面孔分别从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角度告诉了学生"黄帝是谁",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我们是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生成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以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为分析焦点,考察"女生节"这一新文化现象兴起的思想、文化、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女大学生对自身性别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正确处理自身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及如何构建正确的女性自我认同观.  相似文献   

13.
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比较教育研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认同"问题结下不解之缘。文化认同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是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自我"对"他者"态度的变化。根据取向的不同,认同分为自我取向和他者取向。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我国比较教育学者易陷入他者认同还是自我认同的两难困境。开展平等对话,进行"脉络化"的研究才是确立自我身份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认同可区分为集体身份和价值两个维度,分别回答"我是谁"及"我好恶什么"这两个问题.政治认同是带有政治意涵的认同现象,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政府认同、政党认同、社会认同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政治认同的谱系.这个谱系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根据政治意涵的不同程度而呈现为一种圈层结构.文化认同弥散于各层次的政治认同之中.在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新形势下,主权国家加强公众政治认同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一种良心活",这是普通教师对职业的日常性解读,这一解读的背后蕴含着特定的职业认同内涵和方式。通过对实地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本研究认为"良心活"蕴含着教师对职业特殊性的理解,如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教育过程的迟效性。并且,在实际的职业生活中,教师工作所凭借的"良心"又分为"权威主义良心"和"人道主义良心",由此形成了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6.
导演:音乐,灯光……乐乐姐姐穿着一身新衣,蹦蹦跳跳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乐乐姐姐:Hi!大家春节好!与大家相聚的时光,真是幸福与快乐同在……导演:咦?是谁抢镜头呀?(四川的邓嘉丽一个箭步冲上台。)邓嘉丽:大家好,小女子这厢有礼了。我可是《课堂内外》的铁杆读者哦,2004年的杂志我都看过了,今天就给大家谈谈我的“读后感”。咳,先表扬几句吧!(乐乐姐姐:):插图十分漂亮;封面好看,尤其是第1、2期;内容丰富有趣。不过,我也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众人:有趣实用。课堂内外———我们的最爱。(戴着助听器的导演被震得差点要跳起来。)邓嘉丽:再说…  相似文献   

17.
虚拟社会与当代认同危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一个虚拟空间之中。在虚拟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虚拟性、自由性和即时性等特征。这种碎片化、虚拟性的生活方式,对当代人的认同感构成了极大挑战。在新的生存条件下如何构建一个"多元化"、"宽容性"、"秩序化"的认同新模式,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里斯的小说《黑色星期天》,在真实的慕尼黑惨案背景下,虚构了"超级碗"恐怖袭击事件。在"恐怖袭击者"形象的背后,主人公兰德尔是一个失去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飞行员,更是一个失去国家认同感的士兵,其经历折射出美国当代社会边缘群体的认同危机。本文以认同理论为视角,通过社会群体中的局外人、自我凝视下的局外人,国家视角下的局外人三个方面,探究主人公在经历一次次身份认同危机后最终沦落到"恐怖袭击者"境地的社会根源,解读哈里斯笔下这一局外人形象的社会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术界有关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的回顾,提出现有研究主张以"国族"为基础和以"公民"为基础的两种国家认同建构途径。文章通过将国家认同问题与现代条件下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联系起来,指出了两种途径分别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并结合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提出在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过程中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包括平衡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