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规则之治是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管理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工作理念和管理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从管理理念的转变,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和法治素养的提升,学生救济制度和管理程序的规范,以及赋予高校辅导员最基层性的学生管理规范的制定权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摘要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落实,以及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精神的指引下,高校必须用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来实现学生管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高校由规模效益到内涵提升的发展走向是高校扩招规模稳定后的必然选择,由此而来是高校发展模式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的实现有赖于高校扩招的法治化,还必须上升到社会基本矛盾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高校扩招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高校招生由均衡发展到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转换、高校管理从依法行政到权利救济的法治路径转换,从而彰显高校扩招中的法治理念,体现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积极探索高校法治理念教育的新路径,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治文化从其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显型结构和隐型结构两个层面,即制度性文化和理念性文化。理念性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关键。认真理解法治及法治文化的内涵,吸收西方法治文化的精华,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在要求,从文化视角审视高校法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促进高校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高校法治化水平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迅速推进,法治理念和权利意识正逐步深入高校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管理秩序失范、价值定位偏移、规章制度适用性不强这几大问题。因此,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积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逐渐推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将教育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分析高校管理中法治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以法治手段实现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探讨高校管理在法治层面构建和谐校园的方法和途径,对高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性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管理法治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管理法治化,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依法治校方面还存在“人治”传统影响、法制不健全、普法教育力度不够等影响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制度体系、构建法治环境、建设法治文化”等措施,以实现高校管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治理法制化模式的一般性理论讨论出发,界定了高校大学生管理法治化模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现代法治理念、健全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制度和正当程序原则三个方面论证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模式的导入。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法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招考”意味着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领域一系列思想的变革与行为模式的改变,法治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坚守公共利益并在多元利益间寻求平衡;凸显社会和考生监督与参与的价值、实现从管理到合作与服务的转变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法治建设的根本。因此,建立一部统筹整个招生考试过程的,兼顾国家、社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校、考生等多方面利益的,并将法治的基本精神蕴涵其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高质量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法》是实现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法治化的必然途径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高校绿色校园创建是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生动实践。当前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在理念宣传、项目建设、教育体系等方面缺乏全面性、持久性和系统性。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推进,在绿色发展理念宣传、绿色校园项目建设、绿色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着力改革,是实现高校绿色校园创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治安存在许多新的问题,来自校园内外、网络和现实的治安问题挑战现有高校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笔者认为只有大学生普遍具有法治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切实提高校园法治安全教育的实效,才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公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特别权力关系因不利于法治建设,受到广泛质疑,现行授权理论又不能穷尽高校所有的行政行为,导致大量的行政行为游离于行政法控制之外,建议重构行政主体概念,用行政法规范高校与学生的关系维度。使公立高校走出法治真空。  相似文献   

14.
实现成人教育由单一学历补偿教育向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等全面继续教育的转型,是当前高等学校成人教育面临的重要转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范、改革、创新,才能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实现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开展民主法治教育、公平正义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安定有序教育是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为此,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深入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提升传媒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校的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以建设安全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安全文化建设为手段,从安全精神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等多层面、全方位地加强高校的安全工作,不断提高高校的本质安全度,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校园化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化建设中要遵循美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发挥重要的美育功能。校园化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校风学风、物化环境和校园化艺术活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思想保证;要健全党内民主机制,完善联系群众制度,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浅谈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具有先进性和包容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应该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的学术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提出的一种课程概念,其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但警察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理念相对较为薄弱、建设内容相对较为单一、建设环境相对较为封闭。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提高认识,不断强化隐性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意识,加强规划和设计,将隐性课程建设纳入课程建设及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自觉地将隐性课程建设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日常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显性课程的隐性教育意义和价值,将显性课程建设与隐性课程建设相结合;同时,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和意义;加强社会实践,不断拓宽隐性课程建设的渠道,将隐性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抓不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