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职人文素养课程由显性人文素养课程、隐性人文素养课程构成。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二是建设一门系统的显性人文素养课程;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隐性课程“润物无声”,它注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高等学校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前高校过于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则相对认识不足。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高校隐性课程内容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构成课程的两个方面,重视开发设计隐性课程,有效开发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已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就如何通过打造校园文化、完善组织制度、发挥教育者人格作用、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校园活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隐性课程指课表以外的课程。课表上安排的课程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校园文化,非刻意为之,却又无所不在的一种隐性内容。该类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对显性课程的教学起到辅助和推进的作用。本文就隐性课程的特点及价值,在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发隐性课程的意义,以及在该专业教学中如何开发隐性课程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隐性课程具有文化浸润、感染和熏陶的育人作用,是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可以为教育对象特别是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支持。隐性课程能够促进教育对象知识面的生发拓展、价值观的建立健全和学习力的提升强化。实现隐性课程育人,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校园文化培育、建设新型师生关系、强化环境建设效度,并使之多位一体,发挥合力。  相似文献   

6.
隐性、显性课程有效衔接之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课程有隐性和显性之别,两者在学校教育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隐显性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功能,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考虑显性课程的教学要求,隐性课程显性化及显性课程隐性化是隐显性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树立大课程观,既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又重视隐性课程建设。所谓大课程观,是指将课程建设的观念从传统的显性课程延伸至隐性课程,将两种课程均纳入课程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宽,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显性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大学精神、校风、自然文化、学术文化等要素都是隐性课程的结晶,这些要素对人才的健康成长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8.
学校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构成的,但在学历社会和功利价值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显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片面的强调显性课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本文尝试通过开发校园文化和班集体这两个重要环节探索学校隐性课程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设计个案研究主要通过揭示隐性课程在显性课程中的功能实现方式和“嘉庚精神”的内涵研究,探讨如何把“嘉庚精神”纳入课堂,在德育课程中结合校园文化、人文精神、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体现的“嘉庚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人格方面的感化影响,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嘉庚精神”的隐性教育功能,从而达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创新结合。  相似文献   

10.
林素琴 《教育与职业》2021,987(11):83-88
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紧扣这一核心,依托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实现"一体化"顶层设计、"互补性"资源共享、"联动式"协同育人;要把握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个关键,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要坚持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四个融合,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1.
新晋本科警察院校面临着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生源质量等多个层面的重大调整和转变,这对学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这些调整和变化,新晋本科警察院校必须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养,以保障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13.
质量文化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不仅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影响乃至决定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明晰现代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并采取多种举措不断加强、完善自身的质量文化建设,以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以及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学科专业建设是武警院校建设新"三项工程"的龙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条件.基于目前舰艇装备技术类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确定舰艇装备技术类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和措施,即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以期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许长城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6):88-90,106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是要人才培养面向地方,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实施"质量工程",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采取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加强学术性与"双师型"兼备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地方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肩负着推动区域发展的使命与诉求,然而其在人才培养的区域战略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阻碍了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职能的实现。"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地方高校实现区域化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应着力于人才培养理念与质量标准、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以及协同式课程、教材、教学与师资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习惯于学历教育的公安院校正面临着来自公安实践和行业教育的极大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公安院校正在寻找自身定位和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努力摆脱公安职业教育的被动局面。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国外公安职业教育的特点,探寻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公安职业教育,从而不断适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在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突出作用。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的关键与核心,高质量的课程是落实和实现通识教育育人理念和目标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凸显的课程设计理念稍显落后、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课程模块组合有待优化、课程实施方法相对单一、课程评价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制约了通识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建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不利于高校一流本科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从理念、目标、模块、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对通识教育的建设现状进行完善与调整,促进通识教育课程育人作用的更好发挥。  相似文献   

19.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学质量评价是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的重要途径,前端工程师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个新兴职业。在分析新工科建设内涵及重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应用型院校课程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前端工程师岗位需求现状,以太原工业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提出采用“案例驱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案,构建面向前端工程师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结构,探索适合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课程建设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开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隐性课程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影响,其德育影响是最大的,居于核心的地位。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课程理论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不和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低效现象的根本原因。对高校德育中的隐性课程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设计与优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和谐,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