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红霞 《英语辅导》2010,(2):156-158
语言迁移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问题。本文基于模因理论,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初步研究。文章首先肯定了模因论对迁移研究的价值;然后探讨了语言迁移中的迁移源、中介语的模因解释和语言迁移推动力的解释,指出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第二语言模因传递与复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已有知识相互竞争融合形成模因复合体或模因变异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模因论角度分析母语迁移现象对学者研究二语习得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之间是否存在兼容对语言迁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Richard 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二语习得环境中有符合模因条件的语言因子,将模因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中来是可行的。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作为模因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的过程。因此,探讨第二语言模因的习得过程及二语模因理论的解释力可以弥补普遍语法理论在解释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术语是"模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通过分析模因复制的周期性,兼与二语习得ACT模式对比,揭示模因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二语习得环境中有符合模因条件的语言因子,将模因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中来从理论上是可行的。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6.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语言既是模因,又是模因的载体;基于模因论视域的儿童第二语言习得探微路式,视儿童二语习得与二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语知识的传授、二语环境的创设、二语的交流和运用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途径;而母语迁移、良好二语习得环境的缺乏及儿童年龄发展特点的影响是二语模因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赵凌志 《考试周刊》2013,(72):57-58
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同时模因本身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的学习是语块化的语言模因不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本文以英语专业写作课为例,研究了模因论视角下的预制语块习得对二语写作的促进作用,指出了背诵、模仿等增加预制语块的模因输入是促进语言自然输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董保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5):102-103,106
语言迁移因其本身的复杂性,目前还存在诸多研究症结。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已有知识模因(包括母语知识)与二语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模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指出,语言迁移研究的症结可以在模因论的框架下得到圆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模因的重要传播媒介,语言只要被模仿、复制并得到广泛传播,它本身也是模因。语言认知观表明,语言模因的进化过程与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频率效应和模仿机制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模仿不仅是语言模因传播的核心,实际上也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策略之一是启动频率效应,这与二语习得的语言学习观不谋而合。因此,深入了解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有利于二语课堂干预下的语言学习与教学。  相似文献   

10.
陈锋  蒋金霞 《考试周刊》2011,(47):90-91
模因是语言的载体,语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模因是语块的建构机制和习得途径,语块是模因的表现形式。外语教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就是语块以基因型和表现性在语言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感染"、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本文从外语教学中语块学习的必要性入手,分析语言模因理论对语块习得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以期为现代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对语言本性的探讨始终是在"语言与存在相互归属"这一洞察的指引下发生的.对语言之本性的考察首先需要清理出一条通向语言自身的道路,然后在这条道路上追问语言之本性.正是在"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的思想道路上,海德格尔揭示出了语言的本质即是本质之语言,存在与语言在本有之真理中相互归属,从而真正走向语言之途.  相似文献   

12.
在研讨语感和语文思维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的同时,阐发了语感和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强调了语感和语文思维能力在听说读写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从而明确了语感水平和语文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语文素质的高低,语文教学要想提高语文素质,就必须提高语感水平和语文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言活力评估指标体系来衡量,黑龙江街津口赫哲语在代际语言传承、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语言使用者的相对人数、语言使用域的走向、语言对新语域和媒体的反应、语言教育和读写材料、语言态度评估、语言族群成员对母语的态度、语言记录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九个方面都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定量评定赫哲语综合语言活力指标值为0.4973,处于"极度危险"等级.目前从语言记录材料、语言使用环境、语言课程建设、语言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升赫哲语活力.  相似文献   

14.
聋人书面语学习困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聋人学习书面语的困难,研究使用资料检索和语料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手语和汉语书面语材料的对应研究,对“母语”、“第二语言”和“外语”概念的研究,对“过渡语”、“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概念的分析,发现手语和书面语在语言的载体、词汇语法、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聋人书面语的学习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语言迁移上存在比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多的困难;聋人在书面语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过渡语;结论是要宽待聋人学习书面语中出现的偏误,要加强从语法的角度对手语和汉语书面语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务楠 《教育教学论坛》2019,(12):114-115
人类的交际是显语言交际和潜语言交际的结合。它们相互交替、融汇配合共同完成了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显性的语言来教学,更要注重以内在语、节奏语、眼神语、表情语、手势语、体势语等为主要内容的潜语言来进行教学。本文就是详细分析了潜语言的概念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语言模特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新概念.作为一种新的职业,语言模特的职责主要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标准的目的语示范,引导语言学习者进行相对规范的语言训练和学习.韩国高中汉语教学是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学,其协同教学的教学模式体现出语言模特角色的重要性.区别于语言教师,语言模特需要具备相应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理论知识、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以及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理论修养.  相似文献   

17.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而对于汉语教学来说,语感教学和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生只有有了较强的语感才能对语言的输入有准确、敏锐的理解能力,才能使汉语学习者有正确、熟练的言语输出能力,因此说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语感教学.笔者试图从语音、语调等方面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汉语语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没有辨清语言知识的内涵、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最需要的语言知识是“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其往往以语感和语识为表征。语言知识的基本教学策略有:体验、训练、案例分析、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构造是有规律的,语言的教学需要解释语言构造规律,语言的学习要符合人的认知次序.语言的机制与第二语言教学关系密切.该文旨在讨论语言的7种机制中所蕴含的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0.
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的核心地位,是语言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其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兴趣;注意课外阅读,增强语感能力;多练多写,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