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以物观物”的思想,可以启发语文教师从“以物观物”这一思想内涵切入教学,将其能动地运用于日常教学,如此,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更能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感物”与“观物”──兼论山水诗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诗歌产生的本源,先秦以来多从“感物“说,但到了王国维则只讲“观物”而不讲“感物”。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由此切入,对“感物”和“观物”的理论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指出前者仅仅是关于审美表现形式的概念,后者则是关于审美表现对象及其与主体“物我同一”的理论,进而由此论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产生的真正源头或契机不在儒家的“感物”,而在道家的“观物”。  相似文献   

3.
苏轼“物”“我”观的当代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自然的惩罚让人类清醒,让人类重新审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生活范式。关于这类命题,古人早有一些思考,苏轼的“物”“我”观便是其中之一。苏轼的“物”“我”观,启示人们以审美化态度面对物质欲望,以超然旷达的态度对待世事人生,从而抑制人类日益膨胀的自大心态,“反乎其真”,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物观物”是邵雍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这一思想贯穿于邵雍的诗歌创作。“以物观物”关键在“无我”,“无我”故“静”,“静”则无情物之滞累,进而在他的诗歌创作申才提出了“八因”、“四不”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6.
“观”的源初观念是“见”和“示”,而“象”是它的结果和表达。老子的“玄览”观念消解了人的主观性,而庄子的“物化”观念使主体自我退隐,并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从而使“以物观物”成为可能。“以物观物”是物的自我涌现,是一种无我的境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教学大参考))2006年第12期刊登了刘士东、吴秀梅合写的章《轮回思想——解读〈赤壁赋〉的一把钥匙》(以下简称刘),读后颇受启发。但对于中所谈到的用“轮回思想”解读“物与我皆无尽也”中“我无尽”的观点,笔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胡元华 《小学语文》2014,(11):20-21
谈状物类文本(以下简称“状物文”)教学之前,首先要对“物”有相对全面的认识。“物”,可以是器物、动物、植物、建筑物……物质空间中,我们被物环绕、包围,只要可见的,都是可书的“物”。儿童接触到状物文的概率很高,有大量文本直接状物或是带有状物的部分段落。同样的“物”,其“状”也时刻发生变化,动静相生,生发变化,更不要说王国维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了。写作者本人对物的理解、所融入的情感、持有的态度等,都能让笔下物之“状”发生巨大改变,这些都给描绘者和阅读者带来无穷乐趣和无限挑战。  相似文献   

10.
建立小白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TPS)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以两种治疗方案 (预防和治疗)以大、中、小三种剂量给药,结果发现三种剂量的“五子四物瓜石汤”都可明显提高TPS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血小板数.在同时进行的最大耐受量的测定中未出现 “五子四物瓜石汤”有肝、肾损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初步探讨了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并着重回答了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日两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优秀结晶,"物感"与"物哀"本身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分别以中国的南北朝和日本的平安时期为重要转折点,"物感"和"物哀"理论在走向成熟的同时,其本身所包含的主客体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变化。巧合的是,"物感"与"物哀"所蕴含着的这种主客体关系,也因各自的这次转折而彰显出其隐含的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国语》双宾语进行穷尽性的整理分析,提出双宾语鉴别的指导原则,即从语义关系出发,用语表形式控制;按照双宾语动词的语义类型及其与宾语的语义关系把《国语》双宾语划分为7类,包括给予义双宾语、使动义双宾语、为动义双宾语、称谓义双宾语、询问义双宾语、获得义双宾语和其他义双宾语;描述《国语》双宾语的近宾语和远宾语的4种情况;并结合现代汉语双宾语简要论述了双宾语古今演变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4.
孔府的自然物信仰主要包括祭北斗和祭日晷。祭北斗仪式与恢宏隆重的祭孔仪式相比,简而又简,且被特意遮蔽掩盖,显示出孔府把不属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文化信仰遮蔽起来,以示圣裔独尊儒家文化,尊崇隶属道教范畴的北斗信仰,实质仍是维护儒家思想。祭日晷此独特的信仰方式,更深层面地反应了孔府自视傲于封建王朝之上的心态。孔府对于诸多自然现象、自然物的信仰与敬奉,是孔府维持神圣地位不懈努力的具体表现,皆是以孔府自身的切身利益为旨归,只是某些敬奉的方式因朝代的更换而有所变动,其信仰并未摆脱实用功利性色彩,凸显出崇儒重道的文化实质。  相似文献   

15.
"三宾语"现象的提出,挑战了汉语动词至多能带两个"宾语"的普遍规则。仅见于甲骨卜辞的这种语言现象,引起我们对汉语宾语的性质和数量问题的思考。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重新界定"宾语"的性质,确定并非所有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都要分析为宾语,并根据"观念距离相似形"原理,否认了"三宾语"句法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把"三宾语"中的"原因宾语"分析为"原因补语"。此外还讨论了汉语宾语和补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咏物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大量出现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对谢肫咏物诗进行个案研究,以说明小谢咏物诗具备描摹愈益精细而寄托兴味淡漠之特点,并从时代风气、诗人个性及创作契机等方面探讨其特点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咏物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大量出现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王融的咏物诗创作数量虽少,这与他早卒有关,但无论在句式、声律运用、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了和前代不同的特征,在遣词造句、取境、构思、声韵等方面颇为讲究,也下了不少功夫。因此,研究齐梁咏物诗时,王融是不能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咏物词的界定及宋代咏物词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咏物词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的词作,大致可分为两类:形容类咏物词止于摹状事物的体貌特征或形态美,寄托类咏物词则运用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作的思想感情。宋代咏物诗赋和唐五代咏物词在审题范式及艺术技巧两方面都为宋代咏物词的繁荣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宋代咏物词就是在宋前咏物诗、赋,特别是唐五代咏物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因此,不了解"物哀"就难以深刻地进行日本文论与其他民族文论的比较研究。"物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物感"论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物哀"与"物感"的解析以及二者生成的原因的追溯,进行一粗浅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应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厨房化学用品进行实验,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随时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实验空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标准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