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对制造业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运用2006—2010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数据,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出口及其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表明,"销售、维修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金融业"及"房地产、租赁服务和其他商业活动"都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相对而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对制造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大,"房地产、租赁服务和其他商业活动"及"销售、维修及批发和零售贸易"次之,"金融业"的影响最小。中国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科学研发等)有待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其对制造业出口的作用。此外,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地通过扩展边际影响制造业出口。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R&D投入、市场竞争与自主创新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对我国政府R&D投入、市场竞争和企业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1)市场竞争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之间存在倒U字形关系:(2)我国政府科技R&D投入政策可以显著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但当市场竞争水平超过倒U字形顶部的临界值时,政府科技R&D投入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中的作用将不断下降,随着补贴强度加大,下降速度也越快.(3)在任意市场竞争程度下,我国政府科技R&D投入政策总能够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使用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和城市层面数据,将宏观层面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微观层面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联系起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二值选择模型和tobit模型考察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使用排序选择模型和二值选择模型评估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平均而言,科技服务业区位熵每增加1个单位,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概率和强度将分别上升22%和4.7%。进一步对技术创新行为研究显示,科技服务业集聚主要对制造业企业渐进式创新和模仿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对探索式创新、合作创新以及自主创新的积极影响不显著。本文从关联产业布局视角提供了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而且对于如何更好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推动作用以助推制造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制度分析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分析如何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在微观层面上,对制度环境进行分析,在操作层面进行梳理;在中观层面上,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提升CEMI竞争力策略提供思路;在宏观层面上,指出其发展方向,提出加快自主创新、摆脱进口依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5.
卞莉莉 《内江科技》2005,(6):2-2,F0004
随着我国入世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竞争力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峰  胡锟  杨霓 《科学学研究》2019,37(3):484-491
低端产品过度供给、高端产品却供给不足是困扰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性难题,供给侧改革成为近些年的关键举措。企业在研发等投资活动中的盲目跟风是造成产品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本文利用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从制度和市场的双重视角检验了地区-行业层面的企业研发联动的影响因素,并检验了研发联动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过度干预,或者市场的技术和需求波动性越强,企业越有可能“跟风”研发,即联动程度越高;相反,法律保护制度越完善,或者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不倾向于“跟风”研发,即联动程度越低。进一步地,研发联动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这在政府过度干预的地区-行业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揭示了企业研发“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其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对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将公司治理作为中介变量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借助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2012-2020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的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实证资本市场开放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沪港通制度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2)沪港通政策能通过优化标的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主要通过降低公司治理中的第一类和第二类代理成本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3)沪港通政策对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为此提出政府应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规则和监管制度等,而企业也应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大创新投入。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Schott(2008)模型,运用新型测算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出口技术结构,并采用系统GMM方法,从全国以及区域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对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些年来,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在不断地升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出口技术结构;(2)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显著地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扩大了其相对工资差距;(3)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可见全国层面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但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不俗成绩,而且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能够体现创新能力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已成为当代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创新管理和创新经济学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自主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机理,提出了自主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和市场竞争程度及人力资本水平对“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力”关系的调节效应的假设,并利用22个中国制造业行业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自主创新的各个指标对中国制造业提高净出口率指数、比较优势Michaely指数、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说明自主创新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正日益重要。(2)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行业,在国际竞争中越能从自主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1.
李长青  彭馨 《科研管理》2021,42(9):34-43
    本文从企业迁移效应和激励效应角度,利用微观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税收竞争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路径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地方税收竞争可以有效提升本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2)异质性分析表明,税收竞争对外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比内资企业更大;税收竞争对高效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比低效率企业更大。(3)MP动态分解显示,地方政府税收竞争通过激励本地区企业提高生产率(而非引入高效率的新企业)来提升本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2.
凤亚红 《未来与发展》2012,35(5):66-68,58
环境经济学的传统假说认为,环境目标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社会收益与私人成本的权衡,环境保护与提高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两难处境。文章以动态竞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合理的环境规制:通过激发企业创新进而提高其竞争力的机制;并分析了企业的环境行为成为未来提高其竞争力的一个基本要素的原因。研究发现,企业积极应对环境规制,通过创新降低污染、提高资源生产率是实现环境保护与提高竞争力"双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解释落后或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与环境保护“两难困境”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基于FCVL模型框架分析环境政策、企业区位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内在传导机制的分析,从微观角度较详细地刻画了异质性企业的区位转移活动,同时分析了在合作与非合作的环境规制政策情况下,相应的均衡区位的形成以及污染量的显性解,为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对于贸易成本这一环境污染区域传导机制中的关键因素,通过对2010—2018年中国工业制造业38个行业动态面板模型的广义矩估计。研究表明,企业拥有的总资本大小对环境规制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又能够通过单位产品产生的污染量、消费者价格指数和总资本大小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环境规制。实证研究表明,在较高的贸易自由度下非合作的环境规制会增加总污染量,合作的环境规制可以降低总污染量。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 Policy》2022,51(10):104601
We study differences in the returns to R&D investment between German manufacturing firms that sell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firms that only sell in the domestic market. Using firm-level data for five high-tech manufacturing sectors, we estimate a dynamic structural model of a firm's discrete decision to invest in R&D and use it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 in expected long-run benefit from R&D investment for exporting and domestic fi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D investment leads to higher rates of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among exporting firms and these innovations have a larger economic return in export market sales than domestic market sales. As a result of this higher payoff to R&D investment, exporting firms invest in R&D more frequently than domestic firms, and this endogenously generates higher rat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We use the model to simulate the introduction of export and import tariffs on German exporters, and find that a 20 % export tariff reduces the long-run payoff to R&D by 24.2 to 46.9 % for the median firm across the five industries. Overall, export market sale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firm's return on R&D investment which, in turn, raises future firm value, providing a source of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  相似文献   

15.
何欢浪  刘惠 《资源科学》2020,42(8):1540-1550
本文以稀土产业为例,研究了出口退税调整如何影响稀土企业的进入退出行为,考察出口退税政策变动是否达到政府设定的产业政策目标,即优化稀土行业的资源配置。结果表明:①出口退税的下调,从整体上抑制了稀土企业进入,迫使低效率、低附加值的稀土企业退出市场,有利于稀土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②出口退税抑制企业进入效应和迫使企业退出效应更多体现在出口企业、非加工贸易企业和私营企业中;③相对于稀土深加工产品,稀土初级产品受到出口退税的作用更大,其进入退出行为也更为明显。本文的主要政策蕴含在于:出口退税政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具有很大异质性,出口退税政策仍有较大的改革和调整空间,应该继续深化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改善稀土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改善稀土产品的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6.
李玉刚  叶凯月  吴朋 《科研管理》2022,43(4):158-164
    研发投入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企业专业化经营?相关研究对此并未得到一致结论,且没有深入考虑我国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文章采用我国2008—2014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从资源和制度视角探讨了研发投入对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影响以及市场化程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专业化经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存在时间累积效应;市场化程度对研发投入和企业专业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实践价值在于考虑到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与发达国家行业领先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普遍处于技术水平较低阶段,作为追赶型企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不适合把技术转移到其他行业,应该专注于在本行业发展;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重视研发的企业为了应对同行业竞争压力,更应该固守主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通过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快速发展,但是仍然依赖国外中间品与零部件的大量投入,被长期锁定在加工装配环节,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存在“虚高”现象。因此融入全球价值链与真实出口技术水平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论文采用WIOD2000—2014年连续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基于改进的国内增加值出口复杂度指标来度量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对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融入全球价值链是出口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国人力资本和制造业缺乏有机结合,可能存在“资源竞争”。细分行业要素密集度分析,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随价值链嵌入程度提升,而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链低端锁定效应。论文从“多极化”发展、有机结合人力资本、摆脱路径依赖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烨  谢建国 《科研管理》2022,43(2):36-45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通过支持偏离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使本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得到了快速提升,但这种发展同时伴随着政府的市场干预和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我们以政府干预为切入点,利用STIRPAT模型并结合GMM-System估计方法研究发现:在排除市场扭曲干扰时,出口技术“适应性”偏离比较优势的赶超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考虑市场扭曲时,出口技术赶超的减排效应发生重要改变,具体地,市场扭曲使得出口技术较低程度的赶超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资源要素富集地区的减排,只有当这种赶超在较大距离上偏离比较优势时则会扭转消极影响,但目前并未实现;市场扭曲抑制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资源匮乏地区的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赶超对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从高技术产品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方式、出口的企业类型分布以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企业类型分布等角度,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情况.认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及其占世界份额的迅猛增长,实质是建立在外资绝对控制的、对国外高技术产品进口高度依赖的、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基础之上的.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繁荣表象的背后,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和对发达国家严重的技术依赖.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20.
企业利润一直以来受到了企业管理者足够的重视,因为利润可以维持一个企业的经营与长期发展。运用中国制造业企业2005—2008年样本,首先分行业检验企业利润率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其次检验企业利润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中对利润的衡量分为利润率和利润规模,最后分析研究企业利润的作用,结果认为:(1)中国制造业企业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并且利润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企业生产率水平、研发支出水平、营业费用支出水平、补贴收入水平都会对企业利润带来促进作用,而企业年龄、出口规模、债务规模、存货规模都会对企业利润产生负向影响;(3)企业利润与研发支出呈现"U"型关系,并且企业利润对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出口企业的这种促进作用会弱于非出口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