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丽娟  李杰  刘佳 《科研管理》2024,(1):111-122
科技服务业是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纽带,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探究科技服务业集聚如何赋能制造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服务内容,采用2008—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制造企业发明创造的高水平创新行为,对低水平创新没有显著影响。该促进作用分别受到地区技术市场发育与企业融资约束的正、负向调节效应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企业、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中低技术制造业、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从地区技术交易和转移中获益;缓解外部融资约束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共享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溢出效应。本文在企业微观层面证实了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促进效应,也为有效完善制造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基于2003—2015年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测度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匹配的外资科技服务使用指数,考察科技服务业FDI与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FDI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但其作用效果小于自主研发。从要素密集度来看,科技服务业FDI对非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创新促进作用高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从持续性影响来看,科技服务业FDI的创新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当期,还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创新红利特征;从使用路径来看,科技服务业FDI“一步到位”式投入相比间接迂回式投入的创新效果更明显。此外,科技服务业FDI对国内制造业企业自主研发存在挤出效应,尤其体现在研发人力资本领域。研究发现可为我国高水平引进科技服务业外资、培育制造业创新发展新动能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厘清在城市群和产业群的空间交叠下创新涌现的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聚集的城市群成为技术创新活跃区域、激发创新涌现,从微观个体企业视角,以我国6个主要城市群中在沪深两市2015—2020年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群与产业群在空间交叠发展中的联动与同群效应现象。结果表明:(1)城市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有助于创新涌现,群内同行业企业创新行为联动,且由于多样化聚集效应,不同行业创新行为也具有显著的联动效应,而且这在中东部城市群与成熟型城市群中尤为明显;(2)城市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同群效应有助于创新涌现,企业的创新行为会受到群内同行业其他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且在同一产权性质的企业间作用更明显;(3)城市群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技术创新,流通性服务业、知识性服务业的发展会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利于诱发城市群的创新涌现。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为促进我国城市群的创新涌现,提出在城市群建设政策制定上注意强化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企业加强技术联系和注重产业政策专业化与多元化协同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3—2019年制造企业及新基建面板数据,探究新基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产业集聚的调节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目前大量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能有效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对高质量绿色技术创新尤为有利,并且在以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为门槛进行的检验中得到佐证;但产业集聚存在的拥堵效应会阻碍这一促进进程。从总体看,融合基础设施投入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量与质”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地区和工业化水平上表现差异较大。融合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东部企业以及工业化程度较高省份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但对中西部和工业化程度较低省份的企业尚未显现促进作用;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会抵销部分融合基础设施之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省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研究样本期间内,仓促加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利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量质齐升”,但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能从总体上缓解这种不利影响。当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跨越1.335的拐点后,增加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极大促进企业高质量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结论可为重点规划布局新基建投入类型与企业绿色转型营造良好条件环境提供参考借鉴,助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系统可分为产品创新系统和工艺创新系统。基于二象对偶理论,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系统设计为由以创新绩效为表征的状态子系统和以创新资源协同为度量方法的行为子系统构成的二象系统。分析了技术创新系统子系统的二象特征,构建了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度模型,采用1995-2008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科技活动数据,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进行协同度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其中,提升工艺创新资源协同水平将成为未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针对关于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结论存在多样性的现状,突破将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研究不足的局限,分创新研发和经济转化两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过程进行剖析,为优化企业技术资源配置、政府制定有关创新补助政策提供参考。以2016—2021年我国上市专利密集型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政府补助对专利密集型企业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创新环境这一情境变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政府补助对专利密集型企业的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对创新研发阶段的影响要大于经济转化阶段,而对不同企业性质和行业间企业影响的差异主要由于企业竞争程度不同,对非国有企业两阶段效率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对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企业的两阶段效率均显著正相关;创新环境优化有利于政府补助激励专利密集型企业创新研发效率提升,对经济转化效率为正向影响但不显著。由此分别从政府层面及企业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技服务业作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信息向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制造业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升制造业的效率。然而,这种提升作用并不是直接的,可能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业集聚和人力资本水平等条件来实现。为了明确科技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路径,本文基于东部地区11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科技服务业集聚的中介效应较大,人力资本水平的中介效应较小。据此提出建立产学研+中介联盟,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科技服务业按照城市群形成空间集聚,建设一站式科技服务园区,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文章基于2005-2017中国500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微观数据,采用重心模型、空间热点等分析方法,揭示中国500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动态区位演化特征,并就其在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上是否存在 “依赖”性进行分类检验,进而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企业总部热点区和次热区呈现向南移动趋势,长三角是两类企业总部分布共同的热点区;(2)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重心逐步南移,两者重心距离逐渐减少,重心变化相关度增强;(3)制造业企业倾向布局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中科技服务的影响显著增加,另外金融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也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美技术竞争没有妥协的余地,唯一的出路在于实施卓越的科技战略、选择科学的突破路径去赢得竞争的基本判断,根据“卡脖子”技术的特性,运用TRIZ思维,建立了基于TRIZ冲突解决原理的突破“卡脖子”技术思维体系;同时,构建了宏观层面上基于战略层和应用层有机联动的“卡脖子”技术突破机制和微观层面上基于TIRZ技术创新分级的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实施机制。在对上述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卡脖子”技术的4条路径:1. 面向政府和企业两个核心主体,从宏观层面建立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宏观机制;2.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TRIZ方法辅助企业技术创新;3. 融合技术创新系统思想,建立跨学科、跨行业的联动机制;4. 发挥平台功能,实现优秀人才的有效集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旨在测度生产性服务业微观企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方向与具体作用程度,为激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在集聚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两方面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其次,从企业进入的角度出发,构建既反映宏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存量”集聚,又能体现微观企业进入动态性“增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复合加权集聚指数,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最后,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①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前一期碳排放效率对于本期碳排放效率影响较大,呈现“雪球效应”。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均会由负转正。相对于短期效应,长期效应更为显著。③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市场化三大约束机制均表现出显著的单门槛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则有利于缓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不利影响。【结论】基于正“U”型曲线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影响机制与约束机制作用下,促进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知识密集型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发展能够产生明显的创新效应,这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文章从产业协同集聚角度出发,分析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创新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利用简化的E-G模型考察中国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表征,并将协同集聚度作为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之一,利用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协同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存在良好互动关系,两者的协同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呈倒U型关系;(2)依托科技服务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应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利用2005—2014年中国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 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创新效率均存在全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其局域性的空间集群特征尤为明显;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显著提升了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每增长1〖WTB3〗%〖WTBZ〗,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将提升0.24%;相邻地区的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本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如果忽略这种影响,会低估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科技类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微观层面,研究了控制方式、创新承诺对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控制方式对企业的创新承诺和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有显著的影响,而企业创新承诺对企业内部控制方式和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志强  张玺 《科研管理》2022,43(2):90-99
    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都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但在理论中缺乏其相关性的定量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也往往割裂看待。本文提出企业四大质量能力定义和定量指标;根据北京市168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基于质量升级视角,使用三分位数法将企业划分为低、中、高三类质量能力;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探究低、中、高三种质量能力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质量能力升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质量能力的升级必然带来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环境影响因素中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成立年限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低质量能力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规模不合理也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创新等领域的研究空间;同时也为企业通过积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质量能力,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竞争优势提供了参考;并为政府将企业微观质量能力升级作为带动技术创新提供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基于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500强企业2005-2017年微观数据,采用空间热点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揭示其动态区位演化特征,并就其在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上是否存在依赖性进行分类检验,进而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企业总部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呈现向南移动趋势,长三角是两类企业总部分布共同的热点区;(2)两类企业总部重心逐步南移,重心距离逐渐减少,重心变化相关度增强;(3)制造业企业倾向布局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中科技服务水平的影响显著增加,金融服务、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也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务业耦合共生,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制药技术创新特征和创新资源竞争特征来分析多国制药企业在华技术资源竞争状态,研究认为,制药技术创新不同于其他制造业技术创新,制药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非线性和非连续性,对基础性研究与开发活动高度依赖,因此适合于利用专利数据分析其创新资源的竞争状态,同时也对相应的国家创新体系提出挑战。文章提出使用技术领域的覆盖宽度和技术资源的集聚程度两个重要方面分析方法研究制药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本文给出典型国家,特别是美国制药公司在华专利技术资源的发展特征,对比分析多国制药企业在我国的技术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我国相关产业政策和企业竞争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是现实和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从微观企业层面,基于金融化视角,以“R&D-创新-生产率”(CDM)模型为基础,引入金融化因素进行扩展,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创新投入强度越小;金融化与创新投入决策、创新投入强度的关系具有典型的企业所有权异质性;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化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投入进而影响技术创新产出,最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由此得到对新时代背景下实体企业提升生产率的启示为:企业在转型发展阶段应理性决策,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持续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政府需要了解金融化对于实体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对生产率提升产生的影响,制定有效的政策引导实体企业在经营、资产配置等决策中作出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企业间复杂的交互网络和知识迁移对企业创新收益的影响,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构建出理论模型并予以解释,将个体企业视为产业集聚环境下的微粒,并能感知、处理和影响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体。模拟生物行为,通过对个体企业微观层面的创新行为进行分析,形成宏观层面的群体行为数据集,利用仿真实验方法探究企业创新行为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首先,产业集聚过程中会形成以创新企业为中心的虹吸效应,这种分布由于企业创新行为选择差异造成存在多个中心的趋势;其次,创新企业是一个多智能体,其创新行为选择受到创新规则集和知识库的影响;再次,企业创新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是产业集聚的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的运作后果导致中心节点与其他节点最短路径之和最小;最后,产业集聚还会受到创新制度环境以及竞合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