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伟江  孙聪  赵敏慧 《科学学研究》2019,37(7):1286-1294
近年来,我国创业企业发展迅速,但其发展路径学界尚未厘清。本研究选取18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2-2016年的面板数据与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使用Luenberger指数法对创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分解,深入剖析我国创业企业的发展路径。结果表明:第一,TFP于2015-2016年出现显著提升,但纯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转化)对TFP贡献明显降低;第二,TFP前期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规模效率)带动,近期逐渐转变为由纯技术变化(技术进步)带动;第三,规模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对TFP贡献始终为负。可见国家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已见成效,但企业技术利用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低,更应提倡精益创业、规范注册门槛、落实创业支持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2.
于立宏  王艳  陈家宜 《资源科学》2019,41(12):2155-2171
中国采矿业具有代际负外部性和环境负外部性特征,但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不考虑负外部性影响,而现有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也仅考虑环境污染,难以真实衡量采矿业的效率与绿色技术进步。本文构建了考虑双重负外部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基于2005—2015年采矿业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其变动率,并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代际负外部性、环境负外部性等,以考察其关键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结果显示:①考虑环境和代际双重负外部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果。②采矿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开采业增速最快,其次为煤炭开采业和有色金属开采业,油气开采业最低。③代际和环境负外部性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皆呈现抑制作用,但对不同产业的抑制程度存在异质性。环境负外部性对煤炭开采业和有色金属开采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而代际负外部性对油气开采业和黑色金属开采业的抑制作用则高于其他采矿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FDI与武汉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做了实证研究,发现FDI对于武汉市的经济增长并未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FDI对于武汉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没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外资对于武汉市的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整体上来看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低,外资产业流向和劳动力素质等原因是其技术溢出效应偏低和要素生产率不高的原因所在,最后,本文给出了武汉市外资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公嵬  陈翔  李赞 《科研管理》2013,34(9):114-122
我国的FDI与产业集聚在空间上的耦合决定了将二者割裂开来研究其对制造业行业TFP增长的影响有失偏颇。本文运用DEA-Malmp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FDI、产业集聚与TFP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分析FDI与产业集聚对制造业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TFP年均增长9.6%,其中80%以上是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其原因。回归结果显示,总体上,FDI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发挥了正的外部效应,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按要素密集度分类的四类型行业TFP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从区域科技进步视角出发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利用广东省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分解,从地市、珠三角、东西两翼、贫困山区四个区域层面探索区域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论表明:广东省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源泉是区域科技进步;广东农业TFP增长动因存在显著区域科技进步差异性;而区域科技差异性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关。据此,从政策层面上提出推动广东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我国89家区域性银行2009-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省科技金融对区域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技术溢出、人才溢出和经济溢出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我们发现:科技金融反哺银行存在门槛效应,只有高于门槛值的科技金融可以提升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门槛值的科技金融并不能反哺银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可以提升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尚未发挥反哺银行的作用;根据是否引入战略投资者,科技金融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会呈现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具有决策层年轻化、垄断程度底、跨区域经营程度高、业务创新能力强、业务多元化程度高、成本控制能力强这几个特征的银行,更容易吸收科技金融的反哺作用,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006-2016年省级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效率较低,已有生产要素投入潜力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科技服务业TFP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其中主要源动力来自技术进步变化,而技术效率变化对TFP增长的贡献较弱;生产率指数区域发展不均衡,高水平与较高水平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地区间技术效率变化差异显著。要促使科技服务业效率提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自主创新,完善制度环境加强管理创新,因地制宜缩小区域差异等。  相似文献   

8.
吴慧香 《科研管理》2015,36(7):64-69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1999-2009年间我国内地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波动较大,增长主导因素由技术进步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重,国家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是导致相关波动和转变的主要原因。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低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投资差异是导致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根据效率理论,运用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方法,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效率和总量增长的情况。结果表明,造成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技术效率,且TFP和技术进步的变化率有下降的趋势;各行业的技术效率、TFP及其构成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苏依依  王敏 《科研管理》2021,42(5):39-46
现有文献主要关注经济危机对企业研发创新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危机可带来社会技术范式的变革,从而迎来“黄金时代”。基于Perez巨浪模型,探究在全球范围内危机前后不同企业、行业和国家企业研发回报率的变化趋势。以1986~2014年间全球63个国家的52638个企业年度数据为调查对象,结果表明,经济危机后,不论对企业增长还是利润率而言,企业都获得更高的研发回报率;低市场份额企业的研发回报率提高程度大于高市场份额企业;低杠杆率企业的研发回报率提高程度大于高杠杆企业;服务型企业的研发回报率提高程度大于制造型企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回报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Perez的巨浪模型提供了实证支持,并为危机后企业研发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林改后闽浙赣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找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规律,论文以闽浙赣2004-2009年237个林农的跟踪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农户家庭林业经营为决策单元,以林地面积、劳动力、资金为投入变量,以林业总产出为产出变量,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TFP,运用Tobit回归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家庭林业TFP增长的主动力。闽浙赣家庭林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依次为-4.3%、13.4%、8.9%,使得其TFP年均增长率差异很大,依次为-4.4%、9.1%、5.8%。规模效率变动及生产要素配置水平变动的个体差异较大,直接导致三省家庭林业TFP变动的个体差异均较大,且浙江、江西远大于福建,均需要扩大林改成果的社会惠及面。虽然对各省家庭林业TFP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所不同,但户主受教育年限、林业经营条件、资金来源渠道和林业管制政策执行属于影响两个省的共同因素。强化林业科技推广、加快林地流转、加强新型林农培育、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林业多渠道融资机制和规范政策执行等措施有利于家庭林业生产力水平持续增长,规范林地流转、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组织和促进林农相互交流等措施有利于扩大林改成果的社会惠及面。  相似文献   

12.
假定技术进步为中性的研究方法,忽略了融合在资本中的体现式技术进步,导致其无法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不断降低同时并存的现象进行解释。本文打破传统测算方法,建立新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测算模型,以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尝试对上述悖反现象进行新的诠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12.15%,占整个资本贡献率的16.95%,传统研究由于没有将这部分内容测算在内,因而低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在三类行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贡献最高,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水平最低,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大多处于中间阶段。在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中,以外资引进为主的设备资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目前已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人力资本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最缺乏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3.
Discussion of open innovation has typically stressed the benefits to the individual enterprise from boundary-spanning linkages and improved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potential for wider benefits from openness in innovation and argue that openness may itself generat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by enabling improved knowledge diffusion. The potential for thes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suggests a divergence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social returns to openness and the potential for a sub-optimal level of openness where this is determined purely by firms’ private returns. Our analysis is based on Irish plant-level panel data from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ver the period 1994–2008. Based on instrumental variables regression model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externalities of openness in innovation are significant and that they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fir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e find that these externality effects are unlikely to work through their effect on the spread of open innovation practices. Instead, they appear to positively influence innovation outputs by either increasing knowledge diffusion or strengthening competition. Our evidenc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xternalities from openness in innovation provides a rationale for public policy aimed at promoting open innovation practices among firms.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采用Biennial Malmquist指数,利用微观层面企业数据,测算了统计标准提高后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不仅为界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层次和基本特征提供了新依据,而且验证了中国工业TFP增长更多依赖技术进步、导致技术效率持续恶化的观点。鉴于该趋势在小型企业中同样突出,反映出我国工业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已相当普遍,培育良好的市场运行准则和积极长效的发展环境是除了关注工业企业TFP增长外,更应尽早着手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马尔奎斯特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创新溢出能力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从空间维度来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3)从耦合协...  相似文献   

16.
After demonstrating that trifluoperazine (TFP) possesses invitro antitubercular activity against drug (single and multidrug) resistant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e initiated preliminary clinical studies in a few patients of tubercular lymphadenitis. Effect of TFP was assessed by testing the antitubercular activity of the serum of patients receiving TFP in addition to regular therap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30 each. For ethical considerations, patients of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initially for one month with antitubercular therapy (ATT) consisting of isoniazid, rifampicin, ethambutol and pyrazinamide and TFP was tried for 15 days only. Patients of group1 were given a single dose of TFP (5mg/day) daily from days 31 to 45 in addition to ATT, while those in group 2 received ATT only. Assessment of the antitubercular activity of the serum (testedin vitro in Youmans and Karlson’s liquid medium) revealed that the serum of patients (collected on 45th day) of group1 (ATT+TFP treated) possessed much higher antitubercular activity than that of group 2 (ATT only treated) patients. Clinical examination indicated that overall improvement was seen much earlier in group1 (ATT+TFP) patients than in group 2 (ATT alone) patients.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 up period of 6 months with ATT from 46th day onwards to both groups, there were no side effects due to TFP. Hematology and liver function tests were normal in both the groups. We suggest that TFP has good potential and therefore deserves further studies eithe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drugs of ATT or as one of the drugs of ATT, for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due to MDR strains to find a suitable effective dose without side effects.  相似文献   

17.
技术进步是我国工业部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测算分析我国工业部门TFP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参数法中较为成熟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部门的TFP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0年来我国工业部门TFP呈上升趋势,1992年后增长迅速;科研投入和贸易对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并且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大于科研投入。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渔业增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DEA的马姆奎斯特指数法,测定了我国1999—2007年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指数、规模效率,并且对省际间渔业的经济趋同效应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渔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TFP的增长模式不同,沿海地区以技术进步为主,忽视了技术效率,内陆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发展。TFP促使沿海和内陆各省渔业出现趋同趋势,而TFP的分解指数在全国、沿海和内陆省际间对趋同效应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陈嘉  韦素琼  陈松林 《资源科学》2018,40(10):1980-1990
闽台间独特的“渐进”开放,对两地农业发展影响深远,因而在开放条件下进行闽台农业技术进步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比1951—2015年闽台农业发展特征基础上,运用Malmquist指数测度两岸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建立VAR模型进一步研究对外开放、闽台渐进开放对闽台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这65年间,福建农业产值总量大于台湾,而台湾农业产值增速总体上高于福建,但两地农业增长率水平趋近,二者差距逐渐缩小;闽台农业存在一定竞合关系,即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变动的互补性,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赶超与竞争;在农业TFP增长推动因素方面,开放因子对闽台农业生产效率均有显著冲击作用,且渐进开放3个时期间,其冲击效应存在类似“迭代作用”的发展趋势,闽台渐进开放持续影响两地农业技术进步,而闽台农业开放的效应仍在持续显现中。最后,讨论了主要结果所赋予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20.
张建清  刘诺  范斐 《科研管理》2019,40(1):42-51
通过构建R&D存量测算模型,对比分析区际贸易、投资和无形技术外溢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以桂林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形技术外溢短期内显著促进了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长期看来则呈现负效应;区际贸易技术外溢对桂林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无形技术外溢;投资技术外溢未能显著促进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桂林市R&D投资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其贡献要小于区际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但其正效应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