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分析教学设计研究存在的问题,运用常人方法学的原理对教学设计的问题进行阐释,揭示了教学设计研究中的"常人"取向与"现象"取向,指出常人方法学为教学设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与反思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育目的的研究受近代以来“二元”对立哲学思想的桎梏,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陷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造成教育实践中的“钟摆”现象。本依据生态哲学的价值现,对传统教育目的现“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二元对立进行分析批判,提出教育价值合理性建构的方法论并据此提出教育目的生态价值现。  相似文献   

3.
猜想与反驳——论教育研究中的教育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中的教育批判指研究者应具有批判理性,运用批判哲学思维进行教育研究,在批判与认识中进行教育创新,最终目标在于追求教育的“解放”与合理状态。目前,教育研究中存在假性繁荣、教育异化现象及教育的“螺旋式”发展,教育呼唤教育批判。教育批判对教育的发展具有认识功能、解构教育霸权和学术规范功能。教育批判在目前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生命创造体的精神乐园:人文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取向等遏制了作为生命创造体的学生无限多种可能的发展 ,而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最高目的 ,强调生命创造体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物性”和教育“人性”对抗与融通的时代 ,人文主义教育极具有紧迫性、重要性。所以 ,本研究试图在批判中挖掘教育现象掩埋的基岩 :人文———回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探求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教育 ,以求重塑生命创造体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5.
走向批判:教育行动研究的新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判理论被大量地植入教育行动研究,导致“批判的行动研究”成为行动研究的“新方向”。但不同的行动研究者在如何理解“教育制度”的问题上出现了种种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6.
批判教育学以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为哲学基础,通过对传统的精神科学教育学——释义学研究方法和经验教育学——实证研究方法的批判,形成了以“批判”为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该方法强调通过相关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历史分析和语言分析,对一切教育现象进行“批判”性的研究。批判教育学方法论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视野,突破了教育研究方法“一元论”的局限,但也存在绝对否定和空想主义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在“心物二元论”哲学思想及其所蕴含的三个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西方教育研究传统“前提假设”得以确立并带来了教育与自然与生活与自我的疏离现象;针对上情况,现代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尝试用经验主义、本体论、解构主义等方略对教育研究传统“前提假设”进行弥补,乃至变革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8.
反思实践取向的教学理念——舍恩教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在探讨反思性教学的重要倡导人之一——舍恩的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展示了他对近代以来科学理性取向的教师教育思想的分析批判,着重讨论了“行动中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以及它们对教学和教师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教育理论研究在分析教育哲学产生之前基本上是通过科学主义思维试图把握教育的本质,而这种模式在分析教育哲学之后受到了批判,批判实质是对教育本质先在性的质疑。但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本质先在性,教育本质研究在历史上都是作为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工具而存在,教育本质研究在异化。新时期教育本质研究面临着价值取向的重新选择的问题,遵循从多元到回归的模式,是未来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新教育(吉林)》2007,(3):63-63
洪明在《教育学报》2007年第一期撰文指出,批判“课堂主渠道”观点的实质,就是要否定学校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否定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依然起着主渠道作用;它是当前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火”现象中的典型事例,非常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政策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关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非常庞杂和多样.教育政策研究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不同的研究类型,每一类研究具有相对不同的研究任务、特征和发展方向.对照这三类教育政策研究类型,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我国现有教育政策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以及由此应该采取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包含着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必须坚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贯彻十六大精神 ,在“双重探索”中发挥教育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坚持理论创新 ,围绕贯彻十六大精神 ,实现十六大提出的任务 ,规划一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运用后设伦理学对教育政策伦理进行分析发现,教育政策伦理在其含义理解、规范内容、与道德规范的关系、伦理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取向上在教育政策改革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上述教育政策伦理局限性几方面的分析,是按照先明确教育政策伦理是什么,再分析教育政策伦理的作用是什么,进而追问这种作用产生的原因这样的一种逻辑而展开的。研究教育政策伦理的局限性可以使人们在研究和运用教育政策伦理时,准确全面地把握教育政策伦理,全面发挥教育政策的作用,克服教育政策伦理所带来的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转型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教育管理研究100多年的历程中,出现了两次重大的研究方法论转型,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美国教育管理学科的地位,也使美国成为国际教育管理研究的引领者。与美国相比,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借鉴其实证主义方法论研究,以提高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引进、初创和成型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对教育哲学的存在根据、定义、作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和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探索。回顾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哲学学科建设,可以发现当前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亟待解决五个问题:能否建立一门共认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与哲学的关系,教育哲学在中国的生存基础,教育哲学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国教育哲学学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方法论问题,不仅是哲学、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方法论始终在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中扮演着象征性的角色,它的发展和变革一方面引起教育研究方法论发生变革,使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得以拓宽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引起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特别是女性主义学者对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的质疑,她们认为科学研究无论在结构内容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充满了男性的思想和意识。因此,诞生于女性解放运动的女性主义,在20世纪末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独特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原则,给社会的思想、文化、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革命和更宽广的思考空间。女性主义作为思想、或观念、或方法,通过对科学研究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的质疑,对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研究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英国教育史学面临学科独立性受到质疑、学术团队萎缩、课程教学减少和研究“碎片化”的危机。在全球史观、民族主义教育史学的引领下,教育改革的现实性牵引教育史学呈现多元化、跨学科的态势,为当代英国教育史学的转型带来了契机。转型的主要路径是关注社会现实、构建多元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体系,从而提升教育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人类学概念的引进,到对少数民族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教育问题的关注,教育人类学在我国历经了概念引进、研究兴起和学科初步形成的发展历程,正朝着本土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但客观而言,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存在价值模糊、专业共同体缺失、研究主题模糊、研究范畴狭窄、研究方法缺乏专业性等问题。应从明确学科价值、完善专业共同体、拓展研究范畴、创新研究方法论这四个维度,探索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实现该学科本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在概念上,教育研究和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有区别的。就教育的科学研究而言,国际教育界已经形成了一套通行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形成研究假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并形成研究结果。我国教育研究与世界教育研究相比,存在很大差别,具有群众性参与、行政参与和以思辨为主等特点。一方面,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在中国加入世界的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下,我们不得不遵从教育研究的通行规则和方法。提倡基于科学的教育研究,规范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应该成为我们的选择,从而使教育的科学研究真正地科学化,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订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提出了教育技术专业要培养的是有教育思想的技术人员和有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者,并强调必须创新教学和培养目标,面向社会走灵活多样的培养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