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在早期现代化过程中,他从救国强国出发,提出教育救国方案,初步认识到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他的西学救国、三民说、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推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教育民族主义的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是影响现代世界进程重要思潮之一,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历史运动。本文通过考察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以揭示教育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异及其对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深刻制约。  相似文献   

3.
麦柯尔是近代西方教育实验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传播历程中的关键性人物。中国近代测验运动与其有着极大的关联。中国近代教育实验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麦柯尔教育实验思想的认识与深化。在教育实验本土化过程中,近代中国教育学界在西方学理选择上存在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近代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伴随着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历史跃进,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法律教育文化观念的变革经历了由浅到深、由片面走向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这一问题要全面把握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评价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应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进程为标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受挫教训:阻碍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最主要力量是封建顽固势力.资产阶级党派政治上不成熟.民族工商业发展不足,现代化运动缺乏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避免采取极端态度对待民族遗产.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化"相辅相成,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中国近代化进程又不断作用于近代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近代教育的萌芽、发展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并对近代教育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一方面要"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立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一方面要"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立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妇女地位的提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近代中国留学运动的兴起,女子留学也于稍后登上历史舞台。女子留学生不但开创了中国近代史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妇女地位变化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留美女生这一群体的历史调研和统计分析,全面回顾这一过程,探求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蓉 《文教资料》2010,(8):122-12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教育自近代以来,不断地探索着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使这一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中国教育有了现代化的雏形,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及教师队伍等现代化特征逐渐显露。虽然蔡元培教育思想距今已有近百年之久.但其对今天的教育仍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收获,是洋务派改革封建旧教育的结果,它用近代科学的声、光、电、化代替了传统的经、史、子、集,采用了班级授课的形式,培养了一批有着近代化学识的人才,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洋务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一出壮观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刘正伟 《学科教育》2013,(6):102-111
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学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学界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理论体系及框架进行不断阐述;另一方面又与全国教育史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专题研究。25年来,这一理论范式不仅是田正平认识与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学教育、近代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学者所认同与使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近代化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步成型于清末新政时期,至20世纪20年代初基本完成。与此同时,近代国人出国教育考察也大致经历了如上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考察活动都是因教育改革而发起,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化的转型期,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教育科学及思潮的传播变迁过程中,近代教育家充当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型的转换及西方教育思潮传播的双重角色。这一角色统一存在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百多年历程中。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时代,科技进步对世界各国教育提出了挑战,大力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教育思想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思想,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以此引领整个教育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有特色、先进性和高水平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本质和目标在农村有特色的普遍化。现代化基础教育学校特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基础上充分体现的学校精气神的个性,是教育理念特色与教育形式特色的统一。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必须振兴乡村教育,结合乡村文化、地理等特点,努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教育思想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思想,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以此引领整个教育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停废使现代教育制度在乡村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导致乡村教育矛盾的不断激化,教育冲突日益激烈。毁学是一种群体性破坏新式教育的暴力行为。清末十年间,毁学事件在各地乡村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对刚刚起步的乡村教育现代化产生很大影响。几十年中,新、旧教育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困扰着中国乡村教育,是导致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运动为中国教育史研究,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兴起提供了一个契机。作为新教育运动健将的舒新城,最初积极参与新教育运动,后却毅然逸出,将学术研究的方向转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欲从教育史研究中寻求中国新教育发展的答案,分析其心路历程与治学经验可以管窥和阐释该时期新教育运动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之间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