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的“神思”,我们看到有几种不同解释,有的认为“神思”是指创作的想象活动;有的认为“神思”就是艺术构思;有的则认为“神思”即是形象思维。以上种种说法含意基本相近,都表述了《神思》篇的某一内容。但是能否用“想象”“构思”或“形象思维”等概念来概括“神思”的基本意义呢?恐怕不能。虽然《神思》篇不少地方都讲到创作的想象活动,如“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宝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几句话,就很具体地描绘了想象活动的情状,不过谈想象只是“神思”篇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创作离不开想  相似文献   

2.
刘勰《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神思》篇是创作论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刘勰对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思想为妙,神与物游”;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三、创作“灵感”的根因。  相似文献   

3.
从对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思维理论建构的研究中,指出《神思》艺术思维的特质由“神”与“物”、“志气”与“辞令”两个层次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及其与《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清晰的理论性和较严重的理性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浅谈刘勰的“神思”王启鹏《文心雕龙》全书50篇,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论述文学创作。在创作论中,刘勰是把《神思》列为全编之首。可见《神思》是带有创作论的总纲性质的。神思,用现代的创作理论来说,含有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5.
《神思》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讲创作论的第一篇。《文心雕龙》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讲文章的巨著。《神思》篇既讲文学的创作论,也讲文章的写作法。全篇主要讲了五个问题。第一,主要讲观察事物和酝酿文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即身在野,心在朝廷,这就叫神思。神思就是想像,因为身在江海上,心思可以想到朝廷,很神妙,所以称神恩。怎样神妙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作文时用心用,可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散见于全书的各篇之中,特别详细地表现在第二十六篇《神思》及以下十多篇里。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了"三情"、"三化"的创作理论、创作构思,同时也强调了加工修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陆机的《文赋》,是刘勰《神思篇》的思想依据和出发点,《神思篇》甚至援引和阐发了《文赋》中的许多观点。一般认为,刘勰在陆机的基础上,对创作构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许多超越前人的观点,刘勰究竟怎样深入研究和超越陆机的,却语焉不详。我认为,刘勰《神思篇》中提出的“意象”一词,是刘勰深入探讨创作构思的关键,他通过对意象的生成、构成及特征的认识,才得以进一步地揭示作家想象构思的规律,得出许多新的结论和命题。  相似文献   

8.
对“神思”的具体内涵,学界一直持有不同看法。其实,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首篇,它是一篇全面系统的创作总论,对艺术感知、艺术想象、艺术表达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入论析。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写作学理论专著。其中《神思》篇是创作论的首篇,文中的“神与物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意——思——言”等观点对于当代写作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创作论是《文心雕龙》全书中的精华所在。全书五十篇,《神思》是第二十六篇,又是创作论的首篇。按照全书的编排体系,应是创作论的总纲。神,指构思时的精神状态;思,指创作构思。《神思篇》以艺术构思为中心,论述了创作的全过程;构思以想象为中心,论述了文思与表达的关系。可见本篇在于论述创作构思和想象活动。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2.
《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剖情析采"之创作论中的第一篇,第一次就"神思"问题立专篇作了深度的理论阐析,是专门论述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著名论文。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关于艺术构思的论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陆机的《文赋》,其承继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这些理论较之《文赋》却又更为细致深入,无疑也是对《文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14.
郭枫创作了很多精美的抒情小品,如《九月的眸光》《绿野仙踪》《绿》《舞》《夜思》《晓之感觉》等,或叙写个人的沉思默想,或阅读园地记述自已的缕缕情思,或抒发他转瞬间的脉脉感受、翩翩想象。总之,这类小品文不仅数量多,而且写得相当优美。《独坐夕阳里》便是代表这类散文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一篇佳作。《独坐夕阳里》写于1969年10月。作为高级中学教师的郭枫在学校操场草地上独坐,在空旷静寂的氛围里,感觉令他神思翩翩。《独坐夕阳里》就是作者诗意涌现、神思叩门时抒写的人生的特殊“感觉”,并且记述着对这种真与美的追寻和感悟。这篇…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神思》篇是刘勰创作论中最重要、但也是较难读懂的一篇文字。尤其是“神思方运,万涂竟萌”一节,论家的解释更是多种多样,甚至同一个人先后说法也不尽一致。由于对原文的理解直接影响到理论的阐发,笔者愿就现有几种对本节文字的解释谈点个人意见,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创作论的总纲。神与物游是创作主体进行创作构思时的物我状态,“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同时,创作主体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具备心灵上的虚静,在虚静的前提下又要求积学以养术。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它对后来意境的形成起了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读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中《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一篇,对其中“布”和“麻”关系的阐述疑问甚大。我辈浅陋,不敢言错对,只有把自己的一点看法写出来,供读者指正。 在《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一文中,王老对“布”与“麻”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布”是由“麻”纺绩而成的,两者质地相若,都具有同样的自然物质成份,从这方面看来,“布”并不贵于“麻”,但经过纺绩加工以后,就变成“焕然乃珍”的成品了。没有“麻”,纺不出“布”,没有现实素材,就失去了想象活动的依据,从这一点来说,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正犹如“布之于麻”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们,在谈到写作的时候,常有“神思泉涌”、“梦笔生花”一类的说法。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神思》篇,王士祯有“神韵说”,江淹、李白有“梦笔生花”的故事,杜甫“下笔如有神”,陆游“妙手偶得之”……这些“神思”、“梦笔”的说法,给写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感到写作似乎是“天机”莫测、“神灵”奥秘的东西,扑朔迷离,飘忽游移,不可捉摸。  相似文献   

19.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神思”之说,笔者尝试从音乐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在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始终带有颇多的感性体验,无论是创作到表演,还是再到欣赏,都与“神思”息息相关,无处不显“神思”之妙。在这里“神思”是指而是指在物化于人、人又取化于物的过程中,人能够处于美感状态时的境界,贯穿于优秀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20.
《心雕龙》中的《物色》篇,多数研究认为它属于创作论范畴;维护今传本篇次的论将其列入批评论,也是以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的客体一解释的。实际上,《物色》篇中的“物”,不是创作浩以主客关系的外物,而应当是作家的情采表现创造出来的章。“物色”即鉴赏批评的审美对象“辞采”,“物”作辞解,“色”作采论,合而裁定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的高下这分。将《物色》的题旨作“辞采”解释,这不仅符合《心雕龙》批评论的篇体构成的现状,而且符合《物色》篇本的语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