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历史上看,中外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都离不开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公民道德可以培育民众对和谐社会的理性认同,培养公民之间、公民与社会之间的尊重和宽容,并通过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对话,达成社会是否和谐的共识。公民道德的价值在促进人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过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异化。异化劳动导致私有制,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现阶段不能彻底扬弃异化劳动,人与自然、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仍然不和谐。建构和谐社会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立足劳动实践,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之谓“和谐”,从伦理意义上指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这种和谐,离不开独立自主的人格、平等原则、契约精神等一系列人的自律精神,而公民社会包含了这诸多因素,因此,只有培育公民社会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从伦理意义上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这三种和谐,首先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建构.只有培育中国化的公民社会.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务件,作好基础性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作为社会个体自身的和谐,没有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6.
建构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在于培育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而思想政治教育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科学内容,将为和谐社会培育合格的现代公民、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全面和谐,彰显自己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佛教生态和谐理念的构成要素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思想生态观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对于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佛教的生态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本质有着相通的地方,佛教生态和谐理念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客观上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合理地改造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它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保障,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平衡,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平衡.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指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整体和谐的价值体系.现代社会中,我们追求与建设生态文明,理应在这一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促进国民对与生态文明相符的道德责任的觉醒,并引导公民自觉且积极地践行对自然、对人与社会、对自身的道德责任.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启发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并在有效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有着丰富的价值启迪.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自然生态美育使入获得关注自然、尊重自然的感受和认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并积极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自然生态美育作为生态美育的核心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实施生态美育的途径主要有:树立生态意识,欣赏生态美;提升精神境界,努力创造生态美。  相似文献   

11.
和合文化贯穿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充分挖掘和合文化的积极因素,以规避市场经济机制的消极效应。这要求:树立尊重多样性的世界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正视差异性、体现包容性的人生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确立主导性文化的价值观,建设具有现代性的和谐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尊重和保护犯罪嫌疑人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最薄弱的环节.本文试图从讯问这一刑事司法阶段打开缺口,探寻侦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人权观在中国是人权理念历史演进的承载,它不同于西方,有着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人权理念的价值诉求相契合,要求将人权价值诉诸实践,是人权观在现时代的表达。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包括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两方面主体都在构建过程中体现出人权观对自身的塑造。和谐社会自身又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两方面内容同样承载着人权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异化、阶级对抗的不和谐社会,真正的“人权”享有、社会高度和睦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有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组织体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超越多元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保障社会和谐的人权运行机制,包括人权保障机制、人权激励机制、人权协调机制、人权救济机制和人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私有财产权用于满足私益,公有财产权用于维持公益。基于对财产权主体性质与功能的重新认识,任何财产权主体都同时享有私益与公益,因而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私有财产权与公有财产权的对立关系,同时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各自内部也存在着二者的对立关系,人成为这三对矛盾存在的条件和斗争的场所,并在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上实现二者的统一。认识到两种财产权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些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从而也成为法治建设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既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又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出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动物实验对于生物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也受到了动物权利保护主义的挑战。人类应该尊重动物福利的合理性存在。动物实验是人所从事的动物实验,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科学合理的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维度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提高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在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中,坚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中华民族与国际社会的和谐四个维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法治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宗旨都是保障权利、限制权力,因此,建立法治也是在创建和谐社会。本文主要阐述了法治体系的完善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保护权利的同时限制权力,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学者不断提出“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论调,西方国家借口人权干涉别国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主权独立和平等的社会,任何国家都不得借口尊重和保护人权,侵犯他国主权和干涉他国的内政。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权保护和国家主权原则之间的关系,坚决抵制西方学者的错误观点,反对西方国家的不当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