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2.
人性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人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人性不是单维的,而是身心两个维度综合的产物。教学思维中的人性特征主要为学生人性的全面性和发展性、学生人性的具体性和明确性、学生人性的生成性和复杂性。教学思维与人性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教学思维离不开人性基础,塑造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成立之基;尊重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运行逻辑;提升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发展的思想逻辑及其学说主要包括人性地位论,如人性神赋说、人性突现说,人性要素论,如人类双性说、人性个体说、人性善恶说,人性价值论,如人的价值真理说、人的价值德行说、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虽然阿拉伯古代人性论的理论产生得较早,但时至今日,其理论的合理部分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文学的表现对象,没有了对人性的反映,文学就失去了生命。人性的内涵是多因素的、多层次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人性的基本层次是它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从这个层次上来说,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人性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共同决定了人性中有"差异性"和"共同人性"。所以,文学中所反映的人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本文从人性的定义、人性与文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人性"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5.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人学是研究教育如何引导人性生成、升华与和谐的学问。教育在建构人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是人"的矛盾、人性自身规定性之间的矛盾。人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人性的变与不变,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7.
人性对于社会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时间先在性,生成了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是人性的外化,因此人性是社会的基础,同时社会体现、保障并制约着人性。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必然是:人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社会和谐是人性和谐的表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作家以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深入认识e时代的人性境遇和人性表现,是人性描写获得时代质感的前提。挖掘时代实践激发起来的人性中的积极质素,捕捉人性深层发生的新的变化,直面人性坚守与损蚀的严酷,是人性描写的几个重要方面。人性描写的崇高旨趣,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使社会变得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人性的完善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管理学的人性假设观揭示了人性的多种表象及其特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指明了人性的本质。纵观人类发展史,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而不断地趋于复杂、进步与完善。管理者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积极推行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10.
从理性具体看,人性的内涵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人性是先天的还是习得的?自古以来学界倾向于自有。狼孩的事实,实证了人性的后天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不学而知,是一种误解。人性习得有其特殊的物质基础。人性是习得的,也是可以变化的。人性如硬币之两面,并存着善与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考察人性时,引进了具体性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克服了以前人性论者和哲学家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人性,抽象地理解人性的缺陷,合理地、科学地规定了人性。马克思人性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说明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规定性及人性。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火>以凝重而不乏诗意,现实而略具魔幻的笔调多方位展示了一幅以文革为底(背景)的人性之图,拥有普遍的历史感和普遍的人性指向.阿来是要通过权力来揭示人性的秘密,多方位呈现人性的原生态,不仅包括人性在强大权力背景下的扭曲、异化,更有尚未泯灭的人性之美、纯净心灵、高尚精神.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考察了人性与人性复归问题 ;人性和创新、人性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立足于这些论断 ,可以从人性复归的角度来对创新教育进行审视和探讨。本文主要阐明创新教育实质是一种人性复归的教育 ,从而为创新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对人性具有独到的见解,具体表现在关于人性的不变与可变、"经验人"的人性假设、人性与民主、人性与道德等几个方面.杜威的人性思想对其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儿童中心"观、关于经验在教育中的作用、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的理论等均建立在其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含义相对较宽 ,人性教育意旨较深。人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人性教育形成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现实中的人文教育则有“人文教育”的异化现象。人性教育不满足于人文知识一般性的授受 ,强调扌契渗于人性、人情的深层进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教育 ,使人文教育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经过现代诠释、转换的“良知”、“良能”是构筑“人性圆周”的“圆心点”。对人文知识的人性还原 ,对文化规定的人性反省 ,对自我抉择的人性提升 ,是人文教育须重视的方法原理  相似文献   

16.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3):37-38
作家们高度关注人性异化现象,纷纷把目光投向于这些"人性场上的迷失者",以期通过文学形象透视人性异化、人性迷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即人性之所以异化固然有人性迷失者自身人性缺陷的因素,而更主要的则是命运的安排与拨弄,是历史的无情与残酷.  相似文献   

17.
人性研究对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静止和永恒的人性,因此去追寻那种永恒不变的"人性”,显然是徒劳的.它看似一个无解的"谜”,其实人性在哲学中应是常设常新的问题,人性是发展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赋予人性充满着时代气息的清新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才能解开"人性”之谜底.  相似文献   

18.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别致、真知灼见随处可见,行文别具一格,但其关键特征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张显,对人性的颂扬。本文从他百余万字的著述中撷取了他对“人是什么”的询问、马克思人性观、人性与结构、人性与公理、人性与自由以及他在著述过程的人性化表达方式几个片段加以阐述,以期收到窥斑见豹之效,使读者能体验到、欣赏到、领略到张楚廷教育哲学著作中闪烁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大学生人性观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本文采用了人性哲学和人际信任量表,对1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了相关考量研究。得出了人际信任与人性观各个因子相关显著结果。男女在利他、意志力、理性、人性复杂性与人性变异性等分量值中明显差异,在人际信任量表上男女差异不显著。大学生人性观与人际信任相关密切,其中值得信任、人性变异性和独立性这三个因子对于人际信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论人性假设问题的管理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性假设”,是指管理中关于人性的一般看法.实际上这种“人性”,主要涉及到被管理者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而不包含全部的人性内容.西方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阶段.本文讨论人性假设问题对于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管理实践以及管理人道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