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第35题较好地体现了今后高考政治卷的命题趋势。试题是这样的: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三(3)班专门召开了“聚焦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主题班会。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上海一名中学生有个奇怪的嗜好,他每天都要花上几十块钱才舒服。记者对青岛市南区20名中学生随机调查得出的数据是:每月零花钱在1000元以上的有6人,超过2000元的有2人,他们的零花钱主要花在买名牌服装上……“品味”消费是大中城市消费界的大旗,“品位”消费也渐渐成了部分中学生的追求目标。一些中学生注重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消费的意图不在于商品的物质性,而在于商品所象征的人的关系和差别性,从而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以此作为“身份”的象征。一项来自京沪两市13 ̄19岁青少年的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校园,耐克鞋、阿迪…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消费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吃要营养、穿要时装、住要宽敞、行要高档”的高消费现象,已悄然进入了学校,对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学生压岁钱数额多,据江苏、浙江、陕西等地的调查,中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压岁钱,少则几十元,多则成百上千元,呈现出与日俱增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中城市的中学生缺乏消费的自我调控能力。面对高消费的诱惑,他们往往互相攀比,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其健康的消费心理,锻炼其讲求实效的消费能力,我们搞了一次“限额消费”的活动。这项活动限定:每人只许花6元钱,准备...  相似文献   

7.
一、中学生补课的现状2002年5月,本课题研究小组就中学生补课现象,对120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张,收回117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有63名中学生在补课。众所周知,初二学生要参加地理、生物的会考,初三学生要参加中考,高一学生要进行地理、历史的会考,高二学生要进行六科会考,高三学生要进行高考。因此,有些高二、高三的学生透露说,一进中学就要“充电”,要不以后就跟不上了。参加补课的同学成绩一般的占44.2%,平时考试既轮不到好名次,也坐不了倒数的位置,有些成绩还有点“悬”,…  相似文献   

8.
吴怡 《教书育人》2001,(11):33-34
近年来,对中学生心理卫生的研究,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此相适应的“心理疏导”或“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亦在一些学校中逐步推广,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有些屡教屡犯的学生,从现象上看,他们影响了学习,破坏了纪律,但问题的症结却不是一般的思想或纪律问题,而是由于心理障碍导致的各种反常表现。如果以通常的谈心、家访或绳之以纪律,问题并不能解决。只有摸准学生的心理脉搏,了解其中的心理障碍,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但要摸准他们的心理脉搏是不容易的,像医生治病那样,首无要要洞察病因,然…  相似文献   

9.
曾汝弟 《云南教育》2001,(24):40-41
不少人认为,“逆反心理”和“闭锁心理”是中学生(包括不是中学生的青少年———下同)的两大心理特点。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认为“逆反心理”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主要根据是:中学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了,他们常爱跟大人争辩和顶牛,凡事喜欢自己做主,有时候还故意跟大人反着来,等等。中学生的上述表现能说明他们有“逆反心理”吗?我们认为不能,而只能说明中学生随着身体的成长、知识的增多、经验的丰富、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成人心理和自主意识以及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心理和能力的发…  相似文献   

10.
郑树军 《天津教育》2014,(11):45-46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惧怕作文。教师一说“写作文”,他们就长吁短叹。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情不自禁地说:“唉,怎么又写作文呀!”学生带着这样的心理,能写出优秀作文来吗?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采取如下措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改革开放二十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家庭富裕了,我们的孩子———广大的中学生,是否也“早当家”了呢?据笔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理财能力普遍低下,近70%的中学生买东西不会“货比三家”,81%的中学生买东西没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常常是花了钱却搞不清是怎么花的。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中学生的消费资金绝大部分是由家长供给的。然而,许多中学生在吃穿用方面片面追求时髦,讲究档次。同学之间,往往不比俭朴,比奢华;不比艰苦奋斗,比享受;不比节约,比挥霍浪…  相似文献   

12.
高玲 《宁夏教育》2007,(4):57-58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学家称之为“心理动荡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有时欢欣有时惆怅,有时信心十足有时自卑感强烈,独立意识和逆反意识同步增强。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为了要确立自我,往往对自尊很看重,做事不考虑后果。有些学生明显地表现为粗野、横蛮、冷酷的态度。也有的由于内向,不采取反抗的方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门诊中学生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看,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这的确是件好事。可分析来门诊孩子的不同情况后发现,有些是“找对了门”,有些是“找错了门”,有些是“来少了”,有些是“来多了”,还有一些最可惜,那就是“来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条条地分析: “找对了门”自不必说,来咨询的孩子的确存在这种或那种心理问题,由于“找对了门”,得到正确及时的咨询与治疗,他们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第35题较好地体现了今后高考政治卷的命题趋势。试题是这样的: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三(3)班专门召开了“聚焦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主题班会。1.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2.针对本班同学日常生活消费状况,拟订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试题的参考答案是: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名牌产品的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自主选择权是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中学生应树立正确…  相似文献   

15.
在为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知心姐姐信箱”节目撰稿过程中,接触了区内外中学生写的大量信件。在数量可观的来信里,同学们很坦率地向“知心姐姐”反映和倾吐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较普遍的早恋现象,为此感到困惑。希望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下面我谈几点个人看法,供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们参考。 人的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决定了个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中学生正处在少年期和青春初期这两个交叉年龄阶段。这个交叉年龄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成熟的关键时刻,有些心理学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把它比喻为“疾风和惊涛”时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充满着活力,但由于其心理发育不成熟,因而他们常常会发生诸多的心理困扰,出现情绪不协调,甚至精神障碍。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咨询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中学心理咨询队伍发展很快,但有些心理咨询人员缺少专门的系统训练,满足于当当“赤脚医生”,搞搞“简易门诊”,有些咨询人员则缺乏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道德素养、品质素养,因而影响到了中学心理咨询的质量和效率,有时甚至起了反作用。中学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知识,它有系统的理论、科学的方法和专门的技术。它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严格的,本文试就中学心理咨询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德育和智育一样,包括施教和受教两个方面,因此,在讨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统一原则,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的时候,我想结合学生的“受道”心理来研究教师的“传道”内容及方法。想法是否有些道理,还请同行们指教。一、重视自我——耐心渗透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和五十年代的中学生相比,最明显的心理变化是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了,绵羊式  相似文献   

18.
走出抑郁的“牢笼”──浅谈中学生抑郁心理的成因及防治汪海洋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  相似文献   

19.
画饼怎能充饥──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漫谈柴洪涛有关资料调查表明,目前一些中学生考试作弊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有些高中,学生的作弊率高达88%;有些初中,学生的作弊率高达79%。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焦虑与深思。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作弊心理就是建立...  相似文献   

20.
自卑小议     
所谓自卑,简言之,就是“自以为卑”,自己瞧不起自己,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在当今中学生中,相当多的人存有浓重的自卑心理。比如,有些同学个子矮、容貌差、学习成绩差、家庭生活条件差,担心被人瞧不起,因而怕与别人交往,变得沉默寡言。也有些同学在犯了错误之后,往往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认为“这一下完了”,以为周围的人会另眼看待自己,因而总是抬不起头来,自觉低人一等,没有指望,于是自暴自弃,干脆破罐子破摔。一些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自身条件出现了某些不如他人的因素,有的好奇心受到挫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