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汉水入江口方位关涉汉阳、汉口乃至武昌城市的起源、得名及三镇格局的形成等,是武汉历史地理及城市历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武汉史志界对此记述一直含混纷乱,多数存在根本性误解。本文通过系统爬梳史料,正本清源,对当前流行说法进行论难辩驳,认为汉代末年以前,汉水主泓大致在今武汉市阳逻港以西至黄陂区沙芜口(今沙口)、滠口镇之间汇入长江;汉代末年以后汉水主泓道上移,入江口则在汉阳鲁山(今龟山)北麓,两千年来没有发现大的改变。与鲁山城夹汉相对的卻月城在"沔左"即汉水北岸,大致位置在今汉口汉正街大董家巷中段南侧,它是已知武汉三镇最早的古城。  相似文献   

2.
蜀既有地理含义又有种族含义。蜀的中心位置在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包括在古代被认为是长江正源的长江主要支流岷江河谷,并曾据有汉水上游河谷。作为种族术语,蜀指居住在四川西部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殊的民族。古蜀可以从各种材料加以了解:神话,语源,铭刻,一些散佚的历史证据——蜀的第一个都城三星堆考古的惊人发现。中国神话中的古蜀封建帝国时期以前的中国历史,是夏。商、周三代,其历史发生在横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和北方中原,大多数中国的神话故事也都发生在这个地区,文明在这里兴起并向周边传播,同周边文化相互感应。中国的编年…  相似文献   

3.
“艹磊苴”一词多次出现在禅宗文献里,几乎都与四川僧人有关,甚至蜀僧自己也呼自己为“川艹磊苴”。这两个字不好认,音义不清,弄清了它的意义对探讨四川禅学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艹磊苴”一词似乎最先出现在北宋,《僧宝录》:“(重)显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  相似文献   

4.
铁门关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汉阳南岸嘴,建于东汉末年,距今1800多年,毁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铁门关毗邻晴川阁景区,为了重建雄伟壮观的古城关,武汉市文物管理部门借晴川阁建成开放之机,提出了复建铁门关的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指导和市直各部门的协力配合下,这一著名的军事关隘终于在1993年1月获得重生。  相似文献   

5.
至迟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四川地区西王母形象的正面、龙虎胁侍等典型偶像就已经出现,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偶像式图像系统。在四川本地从商代晚期以来的偶像传统是它的图像志渊源。四川地区从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就存在一套流传有序的、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文献系统:最早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是《山海经》,它在战国时期成书于巴蜀地区;西汉时期出生、生活在巴蜀地区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分别所作的《大人赋》和《甘泉赋》,也对西王母形象进行了具体描述。这些有关西王母的形象的描述,把《山海经》中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描绘成人形,为四川西汉西王母的形象的出现,提供了蓝本。四川西王母图像从外地传入的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徐中舒论古代四川经济文化四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经济文化区,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与其它地区,尤其是与中原地区没有联系的。四川的地形,山高水急,唐代诗人李白形容它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过分的夸大,既不是事实,实际上这样艰险的环境,也不能限...  相似文献   

7.
万光治先生所带领的四川民歌研究所学术团队采风民间,发掘"活态文学"。通过对赋体文学的标本性研究,走向田野,开采出民歌这一"活态文学"宝库。作为"活态文学"的民歌,始终是生长的艺术,它的土壤是民间,它的母体是人性化、人本化和民生化的诗意生存。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拜读了孙晓芬女士的新作<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为之大喜.这本书是作者三年前出版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的姊妹篇.两书内容相通互补,堪称四川客家移民史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9.
北碚图书馆是民国时期四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基层图书馆,它在人员选聘和管理方面的实践既能反映当时四川地区县级图书馆人事管理的一些共性,又因它有行业背景而具有一些自己独有的特征。北碚图书馆人员选聘中采取的招考制度、信用担保、入职体检等措施,既是近代人事管理理念在县级图书馆中的体现,也进一步促进了图书馆的职业化发展。民国时期基层图书馆内部管理与运行的细节,鲜活地展现出民国时期基层图书馆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0.
冯健  陈文 《中华文化论坛》2009,1(1):138-142
川酒传统酿造技艺作为一项四川民间的传统技艺,它是四川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蕴含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素,通过对该项民间传统技艺的文化遗产因素进行研究和开展的保护工作,可以丰富我们酒文化工作的内容,并对推动四川经济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军阀叙事是四川乡土文学自发轫以来绵延不绝的一个叙事传统。它通过对军阀暴力统治的书写,揭露出四川地方和乡村社会在20世纪前半叶经受的历史创伤,表达了四川作家们对地域暴力文化的反思以及对文学反军阀统治的现代化实践,其书写带有明显的"文史互证"倾向。然而这种军阀叙事独特的文学价值还未完全受到文学批评的关注,因此,本文旨在打捞乡土小说中悲情难抑、沉痛发力的军阀叙事,通过分析其中的四川军阀及其特征,来探索其背后独具特色的地方经验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读《中华文化论坛》创刊号李明友我以为,《中华文化论坛》是一本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即所谓"接引"这一时代大课题的文化研究刊物。它的闻世,不仅是四川一省的文化学术大事,也是西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一件文化学术大事,值得庆贺,令人鼓舞。我读了创刊号...  相似文献   

13.
雅安边茶与川藏茶马古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四川西部重镇雅安出发,经康定、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邻国不丹、尼泊尔,有一条历史最悠久,道路最艰险的茶马古道.它从唐代开始延续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时间.这条茶马古道称之为"川藏茶马古道",这是一条充满神秘和布满奇险的古商道,同时也是一部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边茶文化的大书.千百年来,它曾为促进藏汉贸易的发展起到无与伦比的作用;它曾在我国古代的"茶马互市"、"茶土交流"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铸就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它一直就像是一条坚实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向封闭宣战 为开放呐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与四川开发,就是要寻求巴蜀文化研究与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与四川开发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加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发挥学术的时代功能的问题。这个选题决定了它要发挥历史研究古为今用的功能,不能食古不化、闭门造车。因此,应当比较深入地研究总结巴蜀历史上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既要发掘于今有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创造精神,又要探索四川经济发展滞后的诸多原因。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什么党中央决定要实施西部开发,要作为一个大战略来考虑?“开发”本身就是针对“滞后”而言,就是要把落后变为先进。只有把滞后的原因弄清楚了,并从历史上提供依据,我们才能从各方面奋起直追,从而论证我们现在实施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在四川旧石器时代考古、文明起源研究、巴蜀文明研究、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四川古代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基于多学科联合攻关理念下的田野考古,不仅拓展了考古研究领域,也对交叉学科产生了极大影响。面对新时期,四川考古在"大普查、大保护、大利用、大展示"这一观念的引领之下,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四川实践。  相似文献   

16.
姚静 《大理文化》2008,(3):40-41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大漠风沙,戈壁荒滩.西北丝绸之路举世闻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中国境内还有一条西南丝绸之路,它的开辟甚至要早于西北丝绸之路,在汉代这条"丝路"被称为"蜀身毒道",它从四川出发,经云南的大理、保山、腾冲出缅甸直至印度.它曾穿越大理的漾濞县境,留下了许多的遗迹散落在漾濞的崇山峻岭中,或是古村旧寨旁,仿佛一个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只要拾起它们,就能让其中一段往昔鲜活地复原…………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四川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四川城市数量较隋唐五代时期有较大减少,更趋近于今日之城市数量,亦或可以从侧面反映其相对合理性。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宋代四川城市的发展分布仍呈现出不均衡性。这也可从宋代四川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以及重要商业经济中心城市的分布格局中得以反映。  相似文献   

18.
孝感市下辖孝南区、云梦、孝昌、大悟三县和安陆、应城、汉川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北,南临长江,北枕大别、桐柏山脉,汉水、涢水、澴水等水系分布其境;北部湖泊星罗棋布,南部丘陵、平原  相似文献   

19.
近读蔡方鹿教授新著<宋代四川理学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8月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宋代四川区域文化--理学为研究主体的专著.在作者看来,作为宋代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代四川理学不仅是广义的宋代蜀学发展的高峰,亦是整个巴蜀文化发展的高峰,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宋代理学乃至整个宋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参见<宋代四川理学研究>第283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相似文献   

20.
“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关于“解手”的民间传说,皆认为它的起源与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关。但在归源于哪一个具体历史时代上,却有较大的分歧:四川以外地区一致认为,“解手”是明初强制移民政策的产物;唯独只有四川地区将其归于清初。本从四川地区存在一个明代洪武大移民时代,毫无例外会出现强制移民现象,而清初四川不具备推行强制移民政策条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四川地区把“解手”传说归源于清初,是由于混淆了发生在明、清历史上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性质,是“附会”历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