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资源基础观,通过对IT资源、IT能力与工艺创新关系的文献回顾,构建了IT资源-IT能力对工艺创新的驱动模型,并提出了制造企业IT资源-IT能力驱动工艺创新的三个假设,最后选择我国216家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所提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IT有形资源-IT能力、IT人力资源-IT能力和IT无形资源-IT能力均促进了工艺创新的产生,进而从实证角度验证了信息化对工艺创新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供应商网络粘性对动态能力、产品创新影响模型的基础上,以166家制造企业为调研对象,对假设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供应商网络粘性对产品创新不仅有直接正向影响,还分别通过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动态能力间接影响产品创新;而且供应商动态能力对制造企业动态能力也有直接正向影响,中介了供应商网络粘性对制造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如何促进产品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供应商创新对于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同时构建包括供应商创新、关系互动、供应商开发、自主创新能力4个变量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对装备制造企业为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供应商创新并不直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系互动和供应商开发在供应商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共识,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创新内生化是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然而,何以驱动创新,认识上仍然存在误区和不一致。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产业政策之争,实质上也正是该难题的典型表现。本文在系统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构建了技术创新动力源的“七力模型”,并实证了企业内源力、客户拉动力、供应商推动力、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力、竞争对手竞争压力、科技中介服务力、政府政策激励力对创新绩效有正向驱动作用,其中政府政策激励力、科技中介服务力对其它几种驱动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驱动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深度访谈原始资料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过程的循环反复,得出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关键驱动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关系质量、外部环境质量和企业创新能力是提升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关键驱动因素;企业创新能力是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的直接驱动因素,包括创新决策能力、资源获取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柔性生产能力和低碳保障能力五个类属;外部关系质量和外部环境质量既可以直接驱动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也可以通过企业创新能力间接驱动制造企业低碳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6.
将组织技术作为中介变量,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了IT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所提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样本来自于珠三角制造业企业381位中高层管理者.结果表明,IT能力直接影响竞争优势,其中IT基础资源和IT体系惯例对竞争优势影响显著,而IT关系资源没有影响;IT能力还通过组织技术的中介效应间接地正向影响竞争优势;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但对组织技术有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政府RD支持与企业创新资金是推动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市场不完全、信息扭曲等原因,两者产生不同的创新产出效果,既“替代”,又“互补”。文中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和threshold回归模型,通过对2007—2018年成都高新区内120家上市科技企业的创新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政府RD支持与企业创新资金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两者发挥作用的最佳范围。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政府RD支持对企业创新效率呈负作用,现有政策尚未发挥应有的效应。企业创新资金有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政府RD支持产生最佳效应的范围在0. 171以上,企业创新资金的最佳范围是0. 577~0. 664.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与突发新冠疫情等的影响下,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企业,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对振兴我国制造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企业资源观的IT能力视角,本文整合必要条件分析(NCA)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混合方法对我国制造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IT能力、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必要条件,并证实数字化转型在IT能力和流程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而在IT能力和产品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通过对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与中介作用的分析,研究深化了当前文献对IT能力、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认识,也为我国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管理提供了相关管理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目的在于拓展个体员工IT使用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企业制定IT激励机制和绩效评定提供依据.将员工IT创新使用分为强制性IT和非强制性IT创新使用两种类型,在研究文献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员工IT创新使用的多雏度工作绩效模型和研究假设.通过收集246份企业员工调查问卷获得数据,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员工深度访谈资料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员工强制性IT创新使用所产生的多维度绩效结构,包括任务绩效和创新绩效;同时员工非强制性IT创新使用所产生的多维度绩效结构,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创新绩效.研究结论表明,员工IT创新使用的工作绩效是多维度结构变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突破性创新要素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假设,构建表达两者关系的假设模型,并运用神经网络结合实证数据对此模型和相关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创业导向、重组转型能力、内部基础研究和机会识别能力等突破性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贡献率大,而隐性知识创造和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等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贡献率较弱,由此,提出转变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建立供应商参与创新的理念,以充分激发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供应商隐性知识创造力,从而提升突破性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模式内涵,基于不同视角对制造业企业的工艺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工艺创新模式的选择方法,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赵益维  罗建强  冯庆华 《科研管理》2020,41(10):164-173
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服务创新的重要性,但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依然模糊。梳理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相关理论,解构制造企业服务创新三种驱动力---外界触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内部创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不同驱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界触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内部创新基础三者均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并且外界触发和企业内部创新基础还通过创新意识这一中介变量对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起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东方红小卫星公司为案例对象,探讨企业如何实现复杂产品研发敏捷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在复杂产品研发的三个阶段,企业需要应对四类不确定性,即“混乱、不可预见与可预见的不确定性、偏差”。因而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分别发展出“聚焦外部感知、内外部跨越、聚焦内部响应”的三种IT能力,并采取以“非正式管控为主、非正式管控加正式管控、正式管控为主”的组织管控机制,从而最终促进复杂产品研发的敏捷性。企业复杂产品研发各阶段的主要目标呈现出 “更注重创新、兼顾创新与可靠、更注重可靠”的动态变化特征。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完善企业敏捷性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复杂产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研发敏捷性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位置、跨界搜索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正德  魏唯  顾晓青 《科学学研究》2020,38(7):1304-1316
为破解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困境,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组织搜索理论,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网络位置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对31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网络位置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跨界搜索在网络位置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吸收能力不仅在跨界搜索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而且正向调节了跨界搜索在网络位置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拓展了网络位置影响效果研究,进一步澄清了网络位置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影响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对制造企业利用跨界搜索突破资源局限,快速推进服务创新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
霍明  郭伟  邵宏宇  刘建琴 《软科学》2011,25(8):1-5,9
运用传统四阶段DEA方法和SBM模型相结合的修正四阶段DEA方法,在考虑松弛量对效率测度影响的同时,控制了外生环境变量影响,采用我国3440家制造企业的数据,对26个省和直辖市的制造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由于受环境影响程度的差异,剔除环境变量影响后的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制造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率变化各不相同。同时,调整后三大区域内各省和直辖市制造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率也呈现出不同特点。针对我国制造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特征,利用层次聚类分析,进行了制造业信息化区域划分并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IT悖论”问题,探讨如何通过IS创新的学习过程使信息系统符合企业实际,获得应有的投资绩效。首先,本文将企业IS创新主体分为IT人员和IS使用人员,运用Anylogic软件建立两类企业人员创新学习过程的智能体模型,然后分别针对不同创新人群及不同创新模式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提高每类创新模式学习过程的最佳途径。研究表明,对于IT人员来说,提高开拓式创新的最优途径是招聘知识储备高、沟通能力好的IT员工;提高升级式创新的最优途径是增强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交流,提高移植式创新的最优途径是培养员工的分析与组合能力;提高模仿式创新的最优途径是大力引进IS新技术。对于IS使用人员,提高创造性使用的最优途径是加强IT团队的支持,而拓展性使用因为较容易实现,企业无需加大投入。  相似文献   

17.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智能+”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赋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分析“智能+”、集成创新、环境动态性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智能+”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探索“智能+”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能+”U型影响制造企业创新绩效,“智能+”U型影响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正向影响创新绩效。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智能+”与创新绩效之间的U型关系,也正向调节“智能+”与集成创新之间的U型关系。研究结论为中国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数字创新颠覆了传统创新管理理论,然而目前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的复杂机理尚未开展深入研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技术创新,对实现制造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黑箱”进行探究,以丰富数字创新理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界定了数字技术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赋能的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对创新主体、过程以及结果赋能;(2)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型;(3)提炼出三条路径及其选择机制,即以技术整合为中心的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以产品智能化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路径和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两端创新路径,从而为数字技术赋能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高巍  毕克新 《软科学》2011,(10):6-11,16
基于企业信息化理论,构建了信息化水平对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能力作用的理论模型,并以黑龙江省108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产品研发信息化水平、生产制造信息化水平、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商务信息化水平和企业人员信息化水平对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能力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