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省略是语篇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不同,这种省略现象仍有本质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民族的“意合”趋向和西方民族的“形合”特征。“意合”趋向在省略上表现为省略只求这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体现在少省谓语,多省连接词、主语。而“形合”表现在英语过多地依赖语篇的衡接手段,省略上体现在多数伴随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相似文献   

2.
复句中的分句常有承前省略主语的现象,最常见的是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句的主语而省。如“他常常扛着钓鱼竿,∨去河边钓鱼。”(《钓鱼》)(∨表示省略的主语)。但有时候,下面一个分句主语不是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而是承前一分句主语以外的其他成分而省,这也叫做“暗中更换主语”。它是承前省略主语的特殊形式。小语课本中通常见到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空白语言即作品中被省略了的语言。它是作者为讲求炼字炼句和语言的含蓄美而留下的语言空间。那么,在阅读赏析时,读者应如何破释作品中的“空白语言”呢?  相似文献   

4.
省略是语篇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不同,这种省略现象仍有本质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民族的"意合"趋向和西方民族的"形合"特征."意合"趋向在省略上表现为省略只求达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体现在少省谓语,多省连接词、主语.而"形合"表现在英语过多地依赖语篇的衔接手段,省略上体现在多数伴随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相似文献   

5.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晶莹灿烂的中国古代诗文(主要指文艺散文和诗词),就是这样——它句有馀味,篇有馀意,富于含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优良的艺术传统,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十多首近体诗。因近体诗的字数有一定限制,语言要特别精炼,故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等语法现象。这给教师对诗句的深入理解和透彻的讲析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对课本中近体诗的省略现象,作一粗浅分析。 (一)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大多是承前或蒙后。这有两类:一是省略诗句的主语。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省略了主语“楼上的人”。再是省略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如“不知转入此山来”和“遥知不是雪”。前句在“不知”之后省略了“春天”,意当为:不知春天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人存在着本体和客体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导致了译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通常会省略一些词语,如一些人称代词的省略,被动句中“被”字的省略以及一些动词的省略。本文旨在从人称代词的省略、被动句中“被”字的省略以及动词省略三方面出发,结合具体的例子阐释本体、客体思维方式与英汉互译中的省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中“媒人去数日……故遣来贵门。”一节,课本的注释是: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没法解释清楚。我们从古代汉语语法和文学原理两个方面考查就可以读懂,而且“说有”两句妙不可言,妙就妙在“失实”本为更真实——文字的“失实”原来是服从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的,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真实,过去我们认为的“瑕疵”原来正是此节诗的闪光点。其理由如下。一、从语法角度看。此节诗省略多,按语法省略规则,有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两种。承前省略的是“说有”、“云有”、“直说”三处,均省略了主语“丞”,这分别是承前句“寻遣丞请还”和“遣丞为媒人”两句中的宾语“丞”而省略的,是前句的宾语作后句  相似文献   

9.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诗文中有些语句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会产生错误。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登船。“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前后语意互相补充,才能正确领会句意。如果将其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那就曲解了文意。可见。掌握这种修辞手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语句的意思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谓语是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是主谓句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古人认为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下一番溶栽之功,即就是炼意、炼字。从语法结构上看,谓语是主谓句中的“句眼”,是核心,而且一般不能省略。谓语之所以是句子结构的核心,“句眼”  相似文献   

11.
陆精康 《语文教学之友》2000,(6):40-40,F003
杨树达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古人行文有“省句例”。杨先生指出:“古人文中,常有省略一句者。其所以省略之故,有由于说者语急不及尽言,而记事者据其本真以达之者;有由于执笔者避繁而省去者。”从求简练、避繁复这一角度看,省句是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手段,其与语法范畴内的“句子成分省略”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主语承前省略是相当广泛的。可以承前邻句的主语省,承前隔句的主语省,还可承前分句的结构成分省。有人认为,“承前省略是指主语相同的邻近分句中,后面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省略有个必需的前提,即各分句的主语相同。如果各分句主语不相同(即邻近分句主语不相同),也‘承前’或‘蒙后’省略了主语,就会造成主语短缺。”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的语言现象是很多的,其中省略(Ellipsis)便是一大特点.何为“省略”呢?为了把话说得简明畅达,我们往往会把句子中的某个词、短语、从句或主句省去.例如:I’ll give you some books.我会给你几本书.When?(=When will you give me some books?)什么时候?象这样,省去句子中的某些成分,而保持句意不变的现象,便称为“省略”.省略了某些成分的句子便是“省略句”(Elliptical sentence).英语中的“省略”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是常见的,且纷繁复杂.本文只想谈谈that做关系代词时的省略现象.  相似文献   

14.
了解句子成分的“单纯省略”和“有所省、有所合”这两种语言现象,是我们正确地认识句子与运用句子的条件之一。本特意从语用的层面阐释单纯省略的备件与范围,提出省略句与非主谓句、紧缩句的区别办法,又从句法的层面论证“有所省、有所合”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形式。它运用的形式比较灵活,所起的作用也很微妙,能使得诗文中语句结构工整,意义凝炼含蓄,声韵和谐优美,收到“文省而意存”的效果。只有掌握了它的句式结构特点和句意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在诗文中的作用,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诗文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省略是汉英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语篇分析中可以细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通过对《红楼梦》及其两个译本对比分析发现,汉英语篇省略的使用倾向不尽相同:汉语语篇多省略名词和连接词;而英语语篇则多省略谓词性成分。这是由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诗文作品应保持其“原生态”真实面貌.这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亦是对读者的信任。可是长时间以来,一些经典名篇,却被悄无声息动了“手术”,此即断章取义,为我所需。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指出;“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思。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且看多年来课本、话语中。已不觉有异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综述汉语“是……的”句中有关“是”字省略问题的研究,分析“是”字的省略情况.由“……的”句与“是……的”句的关系比较,分析得出“是……的”句中“是”字一般不能省略.为“是……的”句的多角度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保持语言简洁的一种语法手段。省略后的句子结构紧凑,显得精炼,又能达意,符合“节约用词”这一重要的修辞原则,也符合人们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一贯遵循的“省力原则”。本文主要讨论更为严谨的书面语中的省略现象(为对比起见,将省略的部分放在括号内)。  相似文献   

20.
“省略”在英语中指两种情况:一是句法学中所说的组成句法结构的某些成分的省略,(omission);另一种就是本文要谈到的语音学中的语音省略,即省音现象(Elision).英语中不论是词汇还是句子,不论是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都会出现省音现象.有时可能是辅音或元音省略,有时也会省略整个音节,具体可分为下列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