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樊春良  张新庆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11-1618
科学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对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又受着社会环境的制约。文章以分析科学技术伦理问题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出发,提出了关于科技伦理环境的定义以及评估科技伦理环境的主要指标及衡量标准,并以纳米技术为实例做一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的本质、价值基准及其人文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霞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10):135-136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展现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从科学技术的本质出发,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就应当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为人类造福.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协调;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平衡;综合协调人、自然和科技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对于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开拓意义。在重读该书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善与恶的悖论性,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基础推动作用,并重视科技伦理。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现代地球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全面地影响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哲学、军事等社会因素是地球科学技术形成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球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物质文明繁荣、精神文明进步、社会生活现代化、社会结构变革等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地认识“人地关系”,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地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露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7):154-155
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应该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相似文献   

6.
杨莉  崔晓凯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1):213-216
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原生性的动力作用,然而人的科技化生存和社会进步使得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问题愈加突出。考察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权力意志的羁绊、分析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中的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关注科技共同体的特殊社会责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义与利益的和谐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只有实现科学技术与权力意志、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契合,构筑科技、个人、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进人了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时期。综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一条基本的规律就是: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部名著中,根据美国进步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关于历史的分期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他以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依据,指出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物为主的时期;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而文明时代则是以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为基本特征,它的根本标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语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科学技术在这个语境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境:高度现代化和高度风险的困境、科技伦理面临的困境等,其根源在于技术和资本的互动产生了风险社会的人为不确定性、全球性和复合性,只有将科学技术的反思和批判统一于资本批判,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本伦理价值观,对科技伦理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走出科学技术的困境,跨越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以计算机为工具,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手段,涌现出多学科的高新技术和科学研究等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当代社会打下了现代化的标记。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向前发展。本文对科学技术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与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成果和问题,指出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竞技体育中的理性应用是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自工业革命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都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之上的,虽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起来,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但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于人类却造成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两项能够实现和谐统一的发展。本文就环境问题与科学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毅辉 《科学学研究》2002,20(2):152-157
本文从历史、现实和科学技术发展动力的角度论述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的观点 ,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 ,人本主义是公众科技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 ,当科技与人本主义思想相背离时 ,必然遭到人文主义者的批判 ,科技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原点  相似文献   

13.
包庆德  邱滟霞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48-453
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经济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科技正是伴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其实质是一种可保持人类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是当今时代对科技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它要求一切有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受到严格限制直至淘汰出局,而无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得到高度重视直至推广普及,从而加速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进程。  相似文献   

14.
韩晋芳 《学会》2014,(5):14-18
科学与社会环境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科学的发展需要社会提供宽松适宜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组织和科学家通过其活动和行为规范来影响科学的生存环境。在近代科技社团发展过程中,科技社团通过发挥其功能,为社会的科学化、民主化创造条件,从而也为自己的自组织演化创造着条件。近代科技社团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亦有很多值得当今科技社团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过程的梳理,分析每个改革阶段体制的变化对科技服务业的制约、激励和双重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阻碍科技服务业的产生,市场化程度低、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与科技成果转化限制为制约因素;(2)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基本体制保障、技术商品化的合法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因素激励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3)两种体制改革对科技服务业的人力要素、服务平台以及服务生态带来双重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持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服务最大程度市场化,逐步完善科技服务生态以及提升科技服务组织专业能力与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科技寓科学于技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科技融入小学教育,一方面能够为教学提供“内源于生活、外寓于游戏”的课程素材,传递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帮助他们树立现代科学生态观,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人文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科技体制的演变,历经体系初建、全面规划、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创新体系4个时期。文章通过回顾史实,探讨各时期科技体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举措的变化。研究表明,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中国科技体制的重要特征;国家发展的目标与需求、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与趋势,是中国科技体制演变的两种主要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地震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核危机,科学技术的两面性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两面性。文章从科学技术的本原入手,剖析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提出了应对科技风险的对策建议,力求理清人与科技间的根本关系。  相似文献   

19.
袁继红 《科教文汇》2014,(19):30-31
科学技术史是大学通识教育常设课程之一,在课程安排上,包括科学史、技术史和STS,然而其学科归属却是科学史。这种课程内容和学科归属的不对称源于“科学”概念之内涵的扩展,从古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到近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定义,再到二战后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科学内涵从与技术分离转变为和技术合体,最后变为同一个概念“科学技术”,而整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总是依循科学的历史发展和其社会建制形式的转变,故科学技术史是广义的科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