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海图书馆藏《杜诗律》手抄本保存了俞砀批点杜诗的大量资料,从文学批评文献与批评理论角度剖析俞砀批点杜诗的文献价值与艺术特质。俞评杜律具有鲜明特色:专注于诗歌“作法”批评的价值取向、重视诗歌章法结构的艺术审视和强调知人论世的批点精神,凸显出清初杜诗学研究的球山一角。  相似文献   

2.
上海图书馆藏《杜诗律》手抄本保存了俞砀批点杜诗的大量资料,从文学批评文献与批评理论角度剖析俞砀批点杜诗的文献价值与艺术特质。俞评杜律具有鲜明特色:专注于诗歌“作法”批评的价值取向、重视诗歌章法结构的艺术审视和强调知人论世的批点精神,凸显出清初杜诗学研究的球山一角。  相似文献   

3.
申涵光不仅在理论上推尊杜甫,而且其诗歌直接效法杜甫的“诗史”精神,关心民瘼,以诗存史。另外其诗歌从字句和艺术手法上对杜诗的学习痕迹也相当明显,其诗风虽与杜诗存在差异,但因入杜既深,有些诗歌颇得杜诗神韵。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喻为“诗圣“,其诗歌被喻为“诗史”。杜甫诗歌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然而,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非仅仅体现在杜诗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杜诗所蕴涵的懦家文化内涵和深广的人文精神。杜甫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士”.在他身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杜诗“以丑为美”的创作手法,独树一帜,开后世之先路。杜甫用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将丑景、丑物、怪异的“鬼神”入诗,形成独特的悲怆美、情感美、奇谲美,使杜诗更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7.
中唐时期奠定了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韩愈不同于元稹、白居易的认识以及韩诗对于杜诗的学习都受制于韩愈独特的诗学思想,韩愈关于杜诗自叹身世和“穷苦之言”的认识在杜诗接受史上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苏轼所师法的前代重要诗人之一,而学者专论世所罕见。苏轼对杜诗的接受与评价,是其在创作上受杜诗影响有力的间接证明。苏诗师法杜甫,主要表现为:题材领域的极大拓展;艺术意境的创造;诗歌技法的传承;创立“体兼众妙”的诗风等。其根本原因在于:杜诗是诗歌史上的“高标”;杜、苏生活阅历一定程度的相似,使苏轼容易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0.
苏轼和杜甫     
苏轼既尊崇李白,又称扬杜甫。他和杜甫一样,都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都有“致君尧舜”的抱负。杜甫的创作态度,杜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各种艺术表现技法以及语汇意象等,都影响了苏轼的诗词创作。苏轼晚年南迁以后所作诗歌,与杜甫后期诗风颇为接近。苏轼对某些杜诗的评论,显示出他超卓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11.
杜诗中有大量的“一”字,从组合功能看,这些“一”可以和量词、名词、动词三类词组合,表现出不同的用法;从语义上看,杜诗中的“一”既有继承其基本用法、已有用法的一面,又有对中古时期新产生用法进一步应用的一面,表现出继承中有发展的特点;从修辞的角度看,杜诗中“一”的运用也颇有特点,主要表现在诗人能巧妙地运用表示少量的数词“一”和其他数词以及表示时间久远和空间广阔的词语构成对比,形成夸张的艺术效果,从而鲜明而准确地凸显了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杜诗学(上)廖仲安一、“杜诗学”的由来“杜诗学”,简称“杜学”,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杜甫诗歌的一切学问。但是,“杜诗学”和“杜学”的名目,在历史上出现颇晚。“杜诗学”之名,始见于金人元好问的《杜诗学》一书,其书引言全文如下:杜诗注六七十家,发明隐奥,不...  相似文献   

13.
晚唐是个特殊的时代,大多数诗歌为感伤之作,杜荀鹤的诗亦不例外,悲苦凄凉之声似乎尤为明显。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坎坷的个人经历,使诗人对佛教的“苦谛”、“空无”、“性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从而使杜诗多了一层佛性禅心。挖掘杜诗的佛禅元素并分析诗人这种佛禅情结的原因,对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杜诗甚至晚唐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诗论家陆嘉淑在杜诗学领域卓有建树。他曾发表过不少论杜意见,多数收录在刘濬《杜诗集评》一书。陆嘉淑的看法主要集中在杜诗的句法方面。他以“奇”“险”评杜诗炼句,注重揭示杜诗的“承前”与“启后”。这些言论短小精悍、立场鲜明、通俗实用,不乏文献价值和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赵翼论杜诗     
赵翼对杜甫推崇有加,这与其诗学观点分不开的,赵翼认为,杜诗之“神功”在于创新,即在于“创前未有”。这是杜诗特质之所在,也是杜诗“传后无穷”、千古流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赵翼论杜诗常在比较中见特色。  相似文献   

16.
赵翼论杜诗     
赵翼对杜甫推崇有加,这与其诗学观点分不开的,赵翼认为,杜诗之“神功”在于创新,即在于“创前未有”。这是杜诗特质之所在,也是杜诗“传后无穷”、千古流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赵翼论杜诗常在比较中见特色。  相似文献   

17.
蔡正孙《诗林广记》是一部晋、唐、宋诗选本,所选杜诗最多,通过附录诗话等大量资料来揭示杜诗的典实,帮助人们理解杜诗的真正内涵。由于蔡正孙附录的诗话等材料选择性非常强,这也透露了他对杜诗的独特理解。蔡正孙对杜诗艺术的评价主要归结在"奇"与"妙"之上,采用的方法是附录诗话等资料以及同类诗作的比照,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诗林广记》大致反映了宋末元初杜诗的研究水平,其研究方法对于今天研究杜诗乃至古代诗歌都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杜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词,其中有些具有首创或独创性的,杜诗中口语词的运用,在艺术上所带来的主要效果是“真”和“新”。“真”指事真和情真。事真指杜甫直接采用当时之语叙写当时之事的特点。情真主要指杜诗借口语词写出社会底层民众对窘迫生活的无奈之情,借口语词写出朋友问质朴的感情,借口语词表现生活中由某些事物所带来的轻松之情。“新”指杜甫赋予了口语词以新奇的魅力,从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姚菊 《天中学刊》2014,29(6):71-75
杜甫诗歌具有“真性情”的特点.首先,杜诗中的自我形象极其丰富真实,而且具有鲜明的情感特点;其次,诗歌呈现出作者的心境之真,这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内心独白诗中,夔州以后尤多;再次,杜诗之真与陶诗不同,陶诗之真是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思考,具有一种哲理精神,杜诗之真是对生命悲欢离合的体验与记录,具有一种实践精神.在固穷安贫的主题上,杜诗对陶诗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代诗论家对于杜诗绝句的评价,褒贬不一,各言其是,致使后学者不知所从。因此,将这个问题重新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 杜诗绝句,现存一三八首。其中五言三十一首,七言一○七首。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可谓比重甚微,就是在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中,也占不到百分之十。可是,杜诗绝句还是独具特色的。这是由于杜甫在创作实践中,打破了“沿袭古题,重复唱和”的旧有格式,开辟了一条大胆干预生活,“补察时政,导泄人情”和“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杨伦说:“绝句以太白、少伯为宗,子美独创别调,颓然自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