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古代印刷史上,金属活字是活字印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活字以铜活字为主,时至近代,金属活字是世界印刷发展的起点,因此应该重视对金属活字印刷史的研究。中国在发明雕版印刷之后,发明了活字印刷,同时也发明了铜版印刷和铜活字印刷。朝鲜在毕鼻活字的基础上继续研制铜活字,并利用铜活字印刷图书,取得了成果。中、朝两国在不同时期对铜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朝鲜早期(约1393-1622年)是韩国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继承高丽印刷术的基础上,无论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雕版印刷分官刻本、书院刻本、寺院刻本、私家刻本、坊刻本五种;活字印刷主要有铜活字本和木活字本两种。  相似文献   

3.
有清一代,最大规模的铜活字印本就是《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是铜活字刻印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刻印质量最好的一次印书。不但卷帙浩繁,而且刻印精良,从所用纸张到刻工及装帧,在铜活字刻印史上都无可挑剔,“在内容上比《太平御览》更为丰富,在编制方面比《永乐大典》更有条理。就是这样一部高质量的大型类书,据张秀民先生调研,目前在国内仅存12部。我们馆就庋藏了其中一部。  相似文献   

4.
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无锡华氏、安氏用铜活字印刷了不少书籍,这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事件.但近二三十年来,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华氏、安氏印书使用的不是铜活字,是锡活字.这一论点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认为明代铜活字印书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不容质疑.华氏、安氏使用的是铜铅锡合金的活字;明代人表述华氏、安氏铜活字印书时所采用的词语明显受到了长期以来所熟悉的雕版印刷术语的影响,我们对记载明代铜活字印书的这些基本资料,不能孤立地解释,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容易背离事实.如果将相关资料联系起来考察,并且避免以后人的表述习惯来理解明代人的表述,就不会得出明代中期不存在铜活字印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没有像古代朝鲜和中世纪末期欧洲那样成为文献复制方式的主流,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环境相关。活字技术适合一次性印刷大批量书籍,不如雕版技术适合长线印刷。中国地域广袤,除中央机构刻印书籍外,地方印书业也比较发达,官府、书院、私人等都刻印或覆刻书籍,一次性印量有限,多采用雕版技术长线印刷。古代朝鲜在学习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之后,与其社会特点与需要相结合,得到了广泛应用。古代朝鲜中央设立书籍院,铸造活字,统一负责图书印刷并发放至地方,活字技术正好适合大批量图书的印刷。与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不同的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合金活字时,正值欧洲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前夜,活字印刷适应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文献印刷和传播的需要,社会结构、工商业环境、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出版企业化等因素,推动了活字印刷在欧洲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活字印刷术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未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但它仍在传播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雕版印刷术一道,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6.
唐志金  胡艳华 《电子出版》2005,(5):102-102,104
在印刷发展史上,凸版印刷是最先使用的印刷万法。活字印刷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凸版印刷的起源,它为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工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套印本以多色取代历来刻印的单色,并有不同颜色的批评注,色彩斑斓,纸张洁白如玉,深受社会好评。陈继儒称雕版、活版及闵氏朱评为印刷史上的三变。谢肇涮则称,湖刻书剞厥之精者,不下宋版。总之,闵、凌的套版印刷,在中国印刷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印刷术主要分雕板印刷和活字印刷两种。雕板印刷始于唐朝初年,至五代时已非常成熟,在近代印刷术传入前,一直为我国印刷术之主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两宋文化的辉煌与印刷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活字印刷就出现在这一时期。同雕板印刷相比,应该说活字印刷更适合于书籍的多种类、大批量复制,但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背景,未能得到广泛推广。 最早关于活字印刷活动的记载见于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一八“技艺门”,书中详细记述了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布衣毕昇用泥活字印刷书籍的全过程,包括泥活字的制作方法、印刷的技术和程序等。沈括与毕昇时代接近,且记述完整合理,其可靠性不容怀疑,可惜的是未记述毕昇印过哪些书籍。这是关于活字印刷的最早的文献,在毕昇之前是否还有人做过类似尝  相似文献   

9.
丁红 《图书馆杂志》2008,27(2):76-80
通过存世浙江家谱的调查,分析了明代以来木活字本浙江家谱的数量变化与地区迁移特征,指出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和万历元年(1573)金华地区纂修的木活字本家谱与同时期刊印的有书名可考的一百余种木活字本古籍一样,具有开启木活字印刷时代的意义.而现代温州地区在纂修家谱过程中的辑谱、印刷、造纸等社会化系列服务,对木活字印刷文化具有传承与发展的作用.文章从家谱这个连续刊印出版的纸质载体的特殊角度,讨论了浙江家谱在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认为当代木活字印刷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家谱纂修过程中市场机制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总体思考(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共分三部分,本期刊发第一部分,其余两部分将在下期发表。中国是世界上图书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要写一部《世界出版印刷史》,第一卷就应该是中国卷。因为中国的图书印刷化在世界印刷化史上占着举足轻重、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分量。无论是最早的雕版印刷,还是西方人津津乐道的活字印刷以及套版印刷,都是首先在中国发明的,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美国学钱存训博士所说:“在世界明史中,中国字记录的多产、连续和普遍性最为突出。中国典籍数量的庞大、时间的久远、传播的广泛和记录的详细,在15世纪结束以前,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化中的作用》,载《献》1991第2期)特别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信息的传播在质和量上都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学普及、技术进步、化交流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但后者长期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取代前者的地位;而欧洲的活字印刷却很快成为主流技术。本文拟从活字印刷在中国与西欧出现时的背景环境及技术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活字印刷处于一个传统的发展时期,比唐宋时期有所进步,又没有受到民国时期西方印刷术的刺激,最能代表古代活字印刷的水平。本文以印刷的各个环节为线索,分析了活字印刷的具体生产成本、售价和出版种类,并将之与雕版印刷作对比,得出活字印刷工序复杂,初始成本较高,对出版人的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不适合印刷主流出版物,因此和雕版印刷相比不易推广而发展缓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一、活字本的鉴定: 活字印刷始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毕升创制泥活字的记载。元代王桢用木活字排印成功《旌德县志》,明代又出现了铜活字。这些都说明了用活字排印图籍,跟雕镌书版刷印图籍一样,都为我国人民首创。活字排印,无论是泥活字、铜活字,还是木活字,虽然其制作活字的原料、方法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板印刷术,始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到宋朝而趋于完善。唐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刻印的《金刚经》,雕刻精美,墨色均匀,由七个印页接成,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着的最古老的雕板印刷品。宋元明清期间,我国已使用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印书,但大量使用的,还是雕板印刷。绿杨城郭扬州,自古是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刻书业相当发达,著名的  相似文献   

15.
书院与书有着一种血缘亲情,它既是雕版印刷尤其是活字印刷技术发明推广的产物,又是中国土人围绕着书开展教学接受、学术研究等活动的重要的文化组织。自唐代以来,历经千余年发展,书院藏书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现藏书一起,成为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的四大支柱。近年笔者因得主持《中国书院史资料》编纂之便,收集了部分有价值的史料,兹将宋代部分整理成文,祈请专家指正。宋代是中国书院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印刷技术出规划时代革新的时期,因而书院的藏书事业继承唐代之基,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繁荣昌盛之势。首先…  相似文献   

16.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是以纸为载体抄写或印刷的中国古代图书.中国古籍印刷形式一般为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三种,其装订形式一般卷轴装、册叶装、包背装、线装四种.  相似文献   

17.
刘飞 《图书馆》1996,(6):68-70
文章从5个方面介绍了太平天国的图书刻印———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的第一次图书刻印  相似文献   

18.
<正>明代在印刷技术方面,有了很重要的发展,首先就是铜活字的创始和应用。铜活字印书的创始和盛行使得中国文化的传播得以扩大,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西文善本中的印刷纹章与版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菲 《图书馆杂志》2004,23(7):70-72,66
中国的雕版印刷以及泥活字、木活字技术由丝绸之路西传欧洲,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金属铅活字机械化印刷技术。金属活字印刷使图书得以大量印刷发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引发了出版商的版权保护意识。早期西文善本中最能反映这一意识的是书中的“书末题属”和“印刷纹章”。本文试对早期西文善本的印刷纹章与版权意识做一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推断说:“如果印刷术由东方传到西方的过程中有过那么一个中间环节的话,既熟悉雕版印刷又熟悉活字印刷的维吾尔人,极有机会在这种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现在这一论断由于西夏活字印刷品和回鹘(维吾尔)文活字的大量发现而得到证实。完成《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这一力作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史金波和雅森·吾守尔(维吾尔族)两位研究员。 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一样,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