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地区的项目实施成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低丘岗地改造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评价项目的实施效果,为今后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升资金的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地形破碎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流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将地形图中等高线进行栅格化处理,后利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Natural Neighbor插值处理,建立不规则三角网,同时对高程点文件进行操作,生成三维地形模型,对项目区地形进行模拟,并分别从开发整理适宜性评价、项目规划择优以及项目工程设计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应用GIS技术构建地形破碎区三维地形模型,可为进行该类项目适宜性评价、规划方案择优、工程设计等工程内容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以克服项目设计中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滇池流域1974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的分形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珂  赵耀龙  付迎春  张洪 《资源科学》2013,35(1):232-239
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滇池流域从1974年-2008年近35年间时间序列上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监测流域整体景观与分地类的分形维动态,试图从分形视角为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协调高原湖滨城市发展和湖泊生态系统保护.结果表明:①流域内各地类的形态呈现分形维特征,分形维数从植被覆盖类型(荒草地、农用地和林地)到裸地与建成区、水体依次减小;②近35年来滇池流域景观的整体分形维数持续上升,逐渐接近于临界值1.50,其结构稳定度持续下降,趋于随机运动的不稳定状态;③农用地与建成区的分形维数均呈“逐渐提高后稍有降低”的变化趋势,荒草地分形维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林地的分形维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裸地与水体的分形维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展过程中农用地的占用与补给所导致的一系列土地利用变化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分形维数与结构稳定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滇池流域在制定区域土地开发和利用政策时,应以控制流域整体分形维数的提高、保证流域景观整体的结构稳定度为基本原则,进行建设用地的空间蔓延管制,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旧城的改造与更新,对零星分布于林地与荒草地过渡地带的农用地贯彻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耕作条件良好且邻近分布的农用地整治连片.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烟台市牟平区土地整理项目实际情况,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对整理后项目区土地进行质量评价,构建土地质量重估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AHP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为该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土地质量评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是缓解用地压力、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须在适宜性前提下进行以规避潜在风险。将有序加权平均方法(OWA)和GIS平台相结合,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实例,从景观风险、社会风险和生态风险3个方面选取了11个指标构建了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模拟出5种政策情景下的开发建设适宜性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决策风险系数α增大,全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等级总体更高;不同政策情景下,研究区西部片区的适宜性情况总体优于东部片区,建成区周边区域的适宜性高于偏远区域,在非极端政策情景下,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分区相对破碎;在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巴南区新增城镇用地布局主要分布在非低丘缓坡区域,对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布局的规划决策总体表现出较为谨慎和保守的态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可为类似区域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方法借鉴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6.
李靖  廖和平  蔡进 《资源科学》2018,40(5):967-979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是缓解用地压力、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须在适宜性前提下进行以规避潜在风险。将有序加权平均方法(OWA)和GIS平台相结合,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实例,从景观风险、社会风险和生态风险3个方面选取了11个指标构建了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模拟出5种政策情景下的开发建设适宜性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决策风险系数α增大,全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等级总体更高;不同政策情景下,研究区西部片区的适宜性情况总体优于东部片区,建成区周边区域的适宜性高于偏远区域,在非极端政策情景下,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分区相对破碎;在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巴南区新增城镇用地布局主要分布在非低丘缓坡区域,对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布局的规划决策总体表现出较为谨慎和保守的态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可为类似区域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方法借鉴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方丘陵岗地旱地资源丰富,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大多耕作粗放,用养失调,产出效益低,有的处于半荒芜半闲置状态,甚至丧失资源更新能力。枝江县区划办对丘岗旱地农业开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评价和实施的丘岗旱地农业系列开发模式,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丘岗旱地农业开发效益走出了新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丘陵岗地旱地资源丰富,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大多耕作粗放,用养失调,产出效益低,有的处于半荒芜半闲置状态,甚至丧失资源更新能力。枝江县区划办对丘岗旱地农业开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评价和实施的丘岗旱地农业系列开发模式,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旱地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该文根据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实施土地整理后对土地质量所造成的影响,选取自然条件和农田基本建设两大基本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多因素综合评判法与标准地块法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实施前后的土地质量进行了评价。项目实施前,区内耕地质量分为三级:一级区面积有11.4 hm2,占总面积的10.3%;二级区面积为5.0 hm2,占总面积的4.5%;三级区面积为27.0 hm2,占总面积的24.4%。复垦后耕地综合质量均达到一级水平,复垦前质量等级为一级的耕地,项目实施后,其灌排条件、道路条件等得以完善和改进,耕地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整理后项目区园地55.4 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50.0%,通过坡改梯,客土改良,增加灌溉设施,改建、新建道路,使园地综合质量由整理前的二级水平提高到整理后的一级水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土地质量评价具有评价范围小、评价因素定量指标数据获取的难度大和评价对象在项目实施前后质量变化较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土地管理法》,介绍了内蒙古玉田皋乡的概况,对其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水土资源平衡和其土地整理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杨立  郝晋珉  艾东  类淑霞  双文元 《资源科学》2011,33(12):2293-230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有着直接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碳减排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基于耗能总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通过样点实验法所获取的相关系数,估算了曲周县碳源和碳汇量,并对区域碳平衡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GIS叠加分析法对现状地类的碳汇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将现状地类的碳汇适宜性分成单宜性、双宜性、多宜性和不宜四种。进而以碳平衡为目标,并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结果表明:2009年曲周县生态系统处于碳失衡;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是主要的调整地类,园地和林地是主要的调整方向;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可以使生态系统基本达到碳平衡。研究结果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制定碳减排措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GIS支持的县级区域柑桔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张红旗 《资源科学》1998,20(1):62-70
以往县级柑桔土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和单要素的方法,致使评价结果中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以及空间定位精义低等缺点。本文以江西省泰和县为研究区域,引入土地适宜度的概念,满足应用计算机进行定量评价的因子量化要求,并运用GIS技术,实现了对县级柑桔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属性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方法,也为其他类型的单作物(广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韦少凡  华璀 《大众科技》2012,14(3):106-108
以南宁市隆安县为研究区,运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耕地的多要素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值,并采用DEM分析确定研究区坡度、坡向等值,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叠加分析,得出耕地适宜性等级图,进而为确定最佳耕地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耕地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土地整治成为当前我国耕地"开源"的重要途径。土地整治的效益如何主要取决于土地整治工程规划方案的好坏。同一个土地整治项目可能有多个工程规划方案,本文以辽宁省某土地整治项目区为例,结合项目规划方案过程对拟订的方案进行选优评价,从中选择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总结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将城市规划用地评价方法与地理信息技术融合成一整体,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使得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文章以泉州市为例.利用AHP方法,对泉州目前的城市用地情况进行了适宜性的定量分析,将现有城市用地划分为适宜开发土地、经改善后适宜开发的土地、不适宜开发的土地三类.有机地结合了GIS技术手段,使得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贝叶斯概率模型的鄂西北山地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山地区开展耕地整治项目布局,提高耕地整治效率,是当前开展山地区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则是耕地整治项目布局的前提。本文以鄂西北山地区房县为研究区域,选取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耕地系数、与道路距离、与城镇中心距离和田块规模指数8个评价指标,运用贝叶斯概率模型计算影响因素权重和耕地整治的后验概率,并得到研究区耕地整治的适宜性分布图,最后进行预测结果检验。结果表明:①在影响山地区耕地整治的因素中,耕地系数、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与道路距离四个因素对耕地整治影响程度比田块规模指数、有效土层厚度、与城镇中心距离和土壤质地4个因素对耕地整治的影响程度大;②对2013年耕地整治项目布局与适宜性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有88.81%处于适宜性整治区,说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该文可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鄂西北山地区更合理科学地开展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区域,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支持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决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把模拟预测得到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分布作为重要因子加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框架,生成更适合于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决策的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空间化展现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50年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分布情况,并与传统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量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有效降低了不适宜及较不适宜开发用地与未来城市建成区重叠度较高的矛盾(分别由9.74%和22.7%降低为0.0%和14.5%),能更好地匹配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和生态空间规划,突显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本文实证了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更好地为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结合林区低质低效林改造后营造林以及经营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内部挖潜,利用郁闭前的造林地内废弃萌生柞树叶放养柞蚕,既可大大缩短造林尤其是民有林投资回收期、有效缓解经营周期长、见效慢,幼林抚育管护和林木生长对有机肥料的需要,又能实现有限林地立体经营.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互惠互利,增加林地近期和中长期收益。  相似文献   

19.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土地复垦中复垦方向和植被的选择,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矿区的土地适应进行评价。以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硅砂矿为例,构建硅砂矿土地复垦适宜性指标体系及其等级标准,并采用了熵值权重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表明,土地适宜性评价对土地复垦中植被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经济指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基于此方法构建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系统,可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能够有效减轻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土地评价客观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