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基于自建语料库,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从单词、语句和语篇三个维度对儒家经典《四书》理雅各和辜鸿铭译本的翻译风格标记进行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翻译风格特征的异同并探讨导致风格差异的可能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文语句通顺自然、衔接自然、整体用词难度和阅读难度趋于一致,显示出翻译文本显化和简化的趋势。标准化TTR、词汇密度和句子平均长度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差异说明理译词汇使用更丰富多变,句子结构更加简单明了,阅读难度比辜译稍低,整体可读性略胜一筹。显然,两位翻译家截然不同的翻译目的是造成译文风格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自建《论语》英译语料库,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 Smith将《论语》的理雅各和辜鸿铭英译本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异同。通过多层面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本行文都很地道流畅、语篇连贯、阅读难度不高、译语明晰化和简化特征明显。相较而言,理雅各译本用词更为灵活丰富,句子更加简洁流畅,篇幅较短,语体更加正式,可读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翻译策略会影响译文风格。通过译文的对比分析,认为理雅各的译本比韦利和希顿的译本更具诗韵,风格传达更好。但是,三个译本均遭受了修辞色彩的损失,未能完全传达原作的风格效果。故要减少《道德经》英译时的风格流失,译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中英文功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翟林奈(Lionel Giles)和加里·加戈里亚蒂(Gary Gagliardi)的《孙子兵法》译文语料,运用语料库分析工具,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方面对两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各自独特的译者风格:翟林奈译文词汇丰富,句式较为复杂;加里·加戈里亚蒂译文用词短小,句式简单。造成两者风格差异的原因在于:翟林奈旨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加里·加戈里亚蒂则通过翻译《孙子兵法》解读其中的策略,并指导读者如何将策略应用到生活、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5.
丁峻 《海外英语》2014,(5):3-4,17
《廊桥遗梦》有大陆梅嘉和台湾吴美真两个汉译本。两个译本各有特色,尤其是连词的使用。研究应用语料库检索工具,根据统计结果对两个译本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梅嘉译本的词汇密度高于吴美真译本,但吴美真的译本在连词使用上要远高于梅嘉译本,存在显化现象,她的译本深受英语等印欧语言的形合法影响,通过翻译影响到了汉语书面语。  相似文献   

6.
运用语料库方法,对济慈的颂诗《夜莺颂》的查良铮、朱维基、屠岸三个译本中的显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从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表明,由于译者的风格及其所关注的读者层次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不同,各个译本的显化处理各有侧重。整体而言,屠译本的显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张江云 《海外英语》2014,(14):159-160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该文拟就其核心词汇,对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译本多样性的原因,浅析译者的翻译特点与策略等。  相似文献   

8.
庞德的<论语>译本脱胎于理雅各的学者型译本却又与之迥然不同.本文仅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行文风格,说明两个译本的特色及成因.  相似文献   

9.
译文是译者思想的体现。鉴于《左传》的叙事性,从叙事学角度解析理雅各和华兹生所译的两部《左传》英译本,可从中窥见译者对文本的干预,从而深化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这两位译者通过控制注解,重组叙事材料,选择叙事风格等手段实现对文本的干预。而这些干预手段的运用体现了译者的能动性、为我性和受动性。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是中外交流重要的内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在西方广受传诵。本文使用语料库工具对比分析两译本翻译特点,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特别是宗教文化词的翻译,能反映两者对中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实根据译者经历和翻译目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进一步分析两译者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11.
借助一定的语料分析软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见出各译文文体突出方式的相似处和不同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见出两译文的语言特色、文体前景化特征以及两译者翻译理念与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名作《大地》是用本国语言描写异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的代表,对其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译者风格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依据国内外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基于自建中英文语料库统计分析该作品在白话文运动时期的译本与现代译本,可以发现三个译本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汇上存在差异,指出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翻译目的是影响译者风格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以朱自清名作《背影》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自建小型语料库,运用Ant Conc软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分别对杨宪益和张培基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研究。经数据对比发现,杨译本特点是词语变化性大,词汇密度高,从句多且句子结构灵活,而张译本则以名词和长句居多,且句式与源语基本一致。对此的研究旨在丰富一些译者的风格研究内容,为后来学习者在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和我国文人辜鸿铭所翻译的《论语》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翻译的不同风格,即理雅各的严谨、细腻以及对原文的忠实和辜鸿铭译文的别出心裁。从翻译理论上证明不同翻译风格的译作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骆驼祥子》中文及两译本三个单语语料库,以Crown-Clob语料库中的原生英文小说为类比语料库,统计并分析了《骆驼祥子》的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在词汇(词频、平均词长、词汇密度、高频词及主题词)和语篇(平均句长和文本可读性)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并试图从两译者的翻译目的解释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语料库文体学的方法,对《西厢记》的许渊冲译本和West&Idema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以由同时期英语原创戏曲所构成的对比语料库为参考,对所建立的两个英译本平行语料库进行数据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West&Idema译本以散文体翻译为主,译本归化程度高,而许译本更加注重戏曲的音乐性,译本异化程度高。这个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加客观和直接地了解译者风格,而且对解读该译者其他译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用其所倡导的ABC审美原则为依据,从词汇层面分析对比了两个译本,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些许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狂人日记》莱尔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两个版本的译者翻译风格,并结合译者时代背景、翻译标准和策略、翻译目的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究译者风格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杨、戴译本短句多,口语特征明显,句式灵活多变,更易读;莱尔译本句法复杂度高,长句多,口语特征略微平缓,文学性更强。本研究旨在促进《狂人日记》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延续和扩展鲁迅作品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19.
以《英译中国经典散文选》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基础、以《家》《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国国防白皮书》三个平行语料库为参照对象,借助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Ant Conc等工具,对汉英翻译中的连词显化现象予以研究。通过卡方检验和对比分析,对不同体裁中连词的显化及其归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不同体裁中连词的使用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2)同一体裁中的连词使用总量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具体连词的使用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3)造成译文连词显化程度增强的因素不仅涉及文化和语言问题,也涉及翻译者的个性与风格,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陈贻范的《孝经》英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辅之以传教士裨治文和理雅各的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其华人离散译者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深度探讨陈贻范的译者行为。研究发现,陈贻范的译者身份与译者角色对其译者行为产生了较多正面影响。在翻译选材上,陈贻范兼顾中华优良文化传播和古籍名声维护;在翻译策略上,通过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确保中华文化内涵的传播,通过普通句式的归化翻译确保译文可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