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1789--1997年间42篇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的三个汉译本,以及1954--1997年间29篇中国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研究了表示条件、表示转折和表示因果的连接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三个汉译本各有特点,但是整体而言,与原创文本相比。三个汉译本中表示条件、表示转折和表示因果的连接词的显化特征明显。除了个别情况,三个汉译本中三类连接词的各个具体词项大都体现出明显的显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两译本在进行语用显化时对隐含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研究发现两译文之所以在处理隐含文化信息时表现出差异性,主要是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冯萌 《海外英语》2013,(7X):227-228
在近些年中,翻译文本中的显化和隐化现象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同时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定性以及定量研究。Olohan&Baker(2000:141)认为译语相比较母语有一定的显化倾向,同时认为不仅仅存在于翻译中,所有语言转换中都会普遍存在显化现象。柯飞(2005:306)主张从狭义上来看显化是语言衔接形式的转换,同时广义上来讲更重要的是意义的显化转换。胡开宝、朱一凡(2008)则基于Halliday提出的语言功能的划分通过新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分类,他认为显化可以分为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  相似文献   

4.
丁峻 《海外英语》2014,(5):3-4,17
《廊桥遗梦》有大陆梅嘉和台湾吴美真两个汉译本。两个译本各有特色,尤其是连词的使用。研究应用语料库检索工具,根据统计结果对两个译本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梅嘉译本的词汇密度高于吴美真译本,但吴美真的译本在连词使用上要远高于梅嘉译本,存在显化现象,她的译本深受英语等印欧语言的形合法影响,通过翻译影响到了汉语书面语。  相似文献   

5.
赵婷婷  余晋 《英语广场》2023,(17):45-50
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考察AABB式叠词在《洛丽塔》黄译本、于译本和主译本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三个译本中状语叠词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定语叠词,而且黄译本和主译本中AABB式叠词的使用数量远远超过于译本,因为黄译本和主译本倾向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黄译本和主译本中增译的叠词,本文发现主译本在归化的同时,对原著思想张力的还原也是高保真的,而黄译本更偏向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以上差异主要是由AABB叠词的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以及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5,(3):52-57
运用语料库的方法对《围城》英译本的显化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从人称代词显化的角度出发,通过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对原文及其译本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和转换类型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存在人称代词显化趋势,并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其框架,对《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取的译本为张培基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将从词汇、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实现功能对等的方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9.
翻译范式中的显化是翻译中存在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以文化层面的显化现象对《菜根谭》的四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四个译本在文化层面上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显化范式。译者需要将文化层面的元素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这样才有利于英译中国典籍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人类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骑着决定的作用,而批判一篇译文的好坏在于看其是否"充分"地实现了翻译目的,这是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本文以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译本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这两种译本在对隐含文化信息进行语用显化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陈绮 《海外英语》2011,(4):141-142
该文从文化可译性的视角对同一汉语文本的两个英语译本进行了分析,指出两个文本因过于追求忠实性或过于讲究达意为受众者所接受而未能将源文的真实意思所表达出来,并造成死译或源文信息的缺失;同时鉴于两个译本均为能够按照文化可译性原则表达原文的文化元素,该文在对两个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文化可译性所推崇的翻译实践方法提出了第三个译本。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21,(4):59-65
显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内有关显化研究的文献,发现显化的普遍性开始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显化研究对象比较狭窄,主要限于某个或某几个词类;以英汉翻译中各种形式的显化为主,对英汉口译和汉英翻译及口译中非形式的显化关注不够;对显化的解释和描写结合得不够好;源语透过效应解释显化时所使用的语料库不是很理想。作者建议:扩大显化研究对象的范围;关注非形式的显化;关注汉英翻译和其它外语与汉语之间翻译与口译中的显化;把显化的解释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更合适的语料库深挖源语透过效应对显化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维米尔提出,其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模式。文章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不同点,从译者的主体性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相同点,以期揭示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对汉语集体量词"群"的英译进行描述性对比研究,借以探求两译本在汉语集体量词英译方面的异同,以及从多个角度探讨异同的成因,以丰富汉英量词研究及量词翻译研究。研究发现:两译本对"群"的翻译呈现多样化特征,均使用具体的英语集体量词以明示原文中隐含的意义,使得译文更加形象、生动,体现了翻译语际显化现象;杨译对近半数(48%)的"群"采用省略策略,而霍译本中79%的"群"被译成英语集体量词,且这些量词都可以用于"数词+N1+of+N2"的表量结构,和源文本的"一+群+名词"结构对应。两种不同的翻译结果可能受译者身份及源语和译入语在集体量词上的差别所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功能文体学视角出发,对语法隐喻在《理智与情感》三个译本中的重构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对各类语法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文体意义进行讨论,并分析各译本中语法隐喻的转换特点。通过建立较为完整的语料库,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三个译本在翻译语法隐喻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试图揭示语法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分布特征,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倾向性策略,以期对未来的跨学科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功能语篇分析为指导,就翻译中语篇系统显化的内容、如何显化,以及显化达到的效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语篇系统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信息地凸显以及句际间的衔接大多以添加、说明、重构的方式进行了显化,让译文表达的信息以及语篇结构更为明晰,减轻译文读者的阅读负担。  相似文献   

17.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以斯皮瓦克《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的三个译本中存在的误读、误译、曲解原作信息的问题为例,从原文的翻译目的、译文功能和译文读者等方面探讨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8.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描述了英语的主位结构和语篇的衔接方法。通过对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的三种不同英译本进行主位结构及语篇衔接的比较和分析发现,不同译本语篇的主位结构和衔接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原作不同;当译文的主位结构越是接近原文时,译文就能保留越多的原文信息。同时,这种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理论的语言对比研究方法给译本评价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朱琦 《海外英语》2013,(19):10-12
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对马克.吐温所著"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六个中译本展开分析。分析是在参照原文,对六个译本作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后对六个译本做了评估。  相似文献   

20.
法律翻译的准确性及精确性原则要求译本措辞考究、字斟句酌;清晰和简练原则要求译本言简意赅,晓畅自然.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作者,同时又是创造者、研究者,在创造性地再现原文信息时,必须遵守这两个原则,以实现法律译本与原文对等的提供信息功能和规范功能.要达到这一目标,译者应该深刻把握影响法律词汇翻译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