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洁教授在1996年第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提出并肯定了教育的超越性本质。之后有的同志在《教育研究》1997年3期上发表文章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讨论与研究,特发表南京师大教科院方面的一组文字,并欢迎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来稿。  相似文献   

2.
1991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发表孟万金的“儿童学习障碍的诱因与诊治”.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从关心下一代学习为突破口开始萌芽.1992年,《教育研究》发表孟万金的“教育心理学的新使命:提高新一代国民心理素质”;《心理学探新》发表孟万金的“传统国民心理初探——兼与西方比较”.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向培养国民心理素质高度提升.1996年,《高等教育研究》发表孟万金的“继承与超越:中国德育传统的现代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表孟万金的“论言语能力及其语言教学改革”.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向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  相似文献   

3.
拙著《<九歌>五论》已先后在本刊发表过两论,即《太阳与长虹的赞歌》(读《九歌·东君》与《云中君》)和《爱情之神的恋歌》(读《九歌·湘君》、《湘夫人》、《少司命》与《山鬼》);现将其余三论一并发表于此。请学者、专家和同行们有以教之!  相似文献   

4.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展立新和陈学飞的长篇文章《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以下称"理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否定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否定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论",作者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无奈的历史选择",导致两大失误:一是"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二是"不惜压制其他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的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的目标之间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突破与超越适应论,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理文"在竭力否定和贬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理论和"适应论"的同时,鼎力推崇和提倡所谓的"认知理性",认为高等教育要摆脱"适应论"的思想束缚,必须"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认为"高等教育本质上是发展认知理性的事业"、"高等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认知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展立新和陈学飞的论文《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历史误区,超越"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误区还是发展规律"这一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部分师生展开了讨论,取得了如下共识:高等教育"适应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是高等教育基业长青的前提,回归"认知理性"不仅不会突破或超越"适应论",而且要求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循"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包含在了"适应"社会之中,与"适应"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哲学界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与超越作为教育存在本体衍生的两个基本向度,是所有教育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可以说,适应与超越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永恒命题。目下,在教育界,对这一命题的回答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超越论,一是适应论。前者  相似文献   

8.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革新教育的先驱。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拥有深厚西学积累的严复致力于教育救国,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大量的教育论著,提出了著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救国思想,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谱写了独具光彩的一章,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1995年我曾撰写《教育独立论发微》(以下简称《发微》)一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同年第11期上。翌年,刘景升同志发表一篇大作,题为《教育独立论钩沉——兼与燕国材教授商榷》(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以下简称《钩沉》),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后使我很受教益。为  相似文献   

10.
皮亚杰的"适应论"和赞可夫的"超越论"目的都指向学生的发展。但皮亚杰认为教育只能够适应人的生理发展,显得过于保守;而赞可夫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他的教育即超越成为大跃进,导致实践中的失败。教育首先应当适应人的发展,同时也应有着一定程度的超越。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某些方面存在过度超越的情况,另一些方面则还显得适应不足,其根源在于传统重视认知结果的考试评价制度。只有改革评价方式,才能在"适应"与"超越"之间达成平衡。  相似文献   

11.
为了不断适应信息化的大趋势,提升刊物的社会效益,《中国教育学刊》率先推出教育微论栏目(《中国教育学刊》纸质期刊内设栏目)与本刊"微米"移动阅读平台(基于微信的网络发表)两个新模式,现面向全社会征稿。教育微论侧重于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对教育方法策略探究的展示。既要求理论创新中的探讨与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最高追求在于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对教育之适应与超越问题作出判断,即对“教育适应论”与“教育超越论”的是非取舍作出判断,仅从对既有教育现象或有关教育现象的经典论述中寻找依据,很难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因为该问题不仅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对它的回答关乎教育基本理论的结构框架,而且它还涉及对人、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规约这一古老而又常论常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它的解决要站在更高的视点即哲学的视点来看待它。这样,才能把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和今天,都受到高度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之人物”——体育、心育(智  相似文献   

14.
生存论哲学从作为特殊存在者的人之生存出发,探究人的存在并借此追问其他存在者之存在的意义。在生存论哲学视域下,教育作为生存的展开方式,是人自我建构、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的过程,生存构成了教育之"本体"。而哲学生存论的转向无疑引导着当代教育从崇尚"占有"到引导"生存"、从病态"适应"到寻求"超越"、从"制器"向"育人"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不断适应信息化的大趋势,提升刊物的社会效益,《中国教育学刊》率先推出"教育微论"栏目(《中国教育学刊》纸质期刊内设栏目)与本刊"微米"移动阅读平台(基于微信的网络发表)两个新模式,现面向全社会征稿。"教育微论"侧重于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对教育方法策略探究的展示。既要求理论创新中的探讨与争鸣,更强调鲜活实际案例典型示范的启示与引领。文字800字左右。微论栏目获选文章,经我刊编辑加  相似文献   

16.
为了不断适应信息化的大趋势,提升刊物的社会效益,《中国教育学刊》率先推出"教育微论"栏目(《中国教育学刊》纸质期刊内设栏目)与本刊"微米"移动阅读平台(基于微信的网络发表)两个新模式,现面向全社会征稿。"教育微论"侧重于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对教育方法策略探究的展示。既要求理论创新中的探讨与争鸣,更强调鲜活实际案例典型示范的启示与引领。文字800字左右。微论栏目获选文章,经我刊编辑加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拜读了段德智教授的大著《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收获颇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不断适应信息化的大趋势,提升刊物的社会效益,《中国教育学刊》率先推出"教育微论"栏目(《中国教育学刊》纸质期刊内设栏目)与本刊"微米"移动阅读平台(基于微信的网络发表)两个新模式,现面向全社会征稿。"教育微论"侧重于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对教育方法策略探究的展示。既要求理论创新中的探讨与争鸣,更强调鲜活实际案例典型示范的启示与引领。文字800字左右。微论栏目获选文章,经我刊编辑加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的社会超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适应论教育观的主导之下,现世性、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取向主宰了教育实践甚至教育理论。着眼于超越的教育注重教育自身以及教育所培养的人对社会现实的超越与改造,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的追求。教育的社会超越价值,不仅表现为教育在理想层面上对社会现实发展的价值引导作用,而且具体体现为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对社会现存状态的超越。由片面的适应论教育观到教育超越性问题的突现,教育理念的嬗变预示了一种无可辩驳的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  相似文献   

20.
钱加清,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著有《语文教学艺术论》、《语文教学论要》、《营构与创造 语文教学策略论》、《语文教育新视角》《语文教育求索》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