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展立新和陈学飞的长篇文章《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以下称"理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否定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否定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论",作者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无奈的历史选择",导致两大失误:一是"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二是"不惜压制其他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的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的目标之间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突破与超越适应论,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理文"在竭力否定和贬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理论和"适应论"的同时,鼎力推崇和提倡所谓的"认知理性",认为高等教育要摆脱"适应论"的思想束缚,必须"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认为"高等教育本质上是发展认知理性的事业"、"高等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认知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自展立新、陈学飞发表《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一文以来,在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适应论"的问题上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讨论。既有学者质疑并主张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也有学者赞同并坚持高等教育"适应论",还有学者对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各自的积极意义及局限作了分析。不同观点竞相纷呈,不同意见相互商榷,讨论方兴未艾。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往前移就会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围绕有关教育"适应论"的问题展开过一场"跨世纪"的讨论。相比较而言,早前的讨论指涉整个教育领域,这一次的讨论则集中于高等教育。我们不  相似文献   

3.
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该观念先后把国家工业化、政治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目标当作高等教育的主要适应对象,其代表性表述是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然而,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活动合理化即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失误在于:一方面,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压制其它各种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的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的目标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是我国高等教育摆脱“适应论”思想束缚、稳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高等教育创生与演变的历史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制度认同"、"职能拓展"、"外延扩张"、"内涵发展"等不同发展方式的更迭。当前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整体上是遵循高等教育历史逻辑、适应社会变革的理性选择,也是纠正高等教育发展偏差、解决现实问题、回归教育本质、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内在需要。只有全面深入地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演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才能超越模式化的简单模仿,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论文批驳了《理性的视角》所提出的"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这一核心观点,认为认知理性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才培养而不是知识再生产。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永续动力,知识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批判了"认知理性"的理论错误及其实践危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与知识创新相结合是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哲学就是有关高等教育的最为核心的观念和方法。以"历史理性"作为高等教育的哲学根基,以"大学的可能世界"的历史理性的表达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基本信仰,不仅在哲理上"将本真的属于大学的世界还给大学自身",而且其内在的自由与外在的超越逻辑也构成了对"钱学森之问"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从社会需求角度阐述和沦证高等教育问题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把制约教育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凶素等同于"规律",并由此概括出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强调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外部规律";二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内部规律"。它尤其强调外部规律对内部规律具有强制和制约作用,从而把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问题都归于高等教育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服务地方"体现了现代大学对其基本职能的理性回归。这一方面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任务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怀化学院社会工作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围绕服务地方构建了"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对服务地方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相关性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化合作育人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高校实施的服务地方的职能进行了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9.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根本标准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回归与彰显,人的社会性与主体性的有机融通。核心内涵在于,形成自由而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全面观",统合"目的"与"规律"之内在张力的人才培养"适应观"。而实现这一核心内涵的内在融通,则在于"超越论"的前瞻诉求、"适应论"的现实情怀和"连续性"的双向整合。  相似文献   

10.
人本哲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走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社会本位论、社会适应论、社会满足论误区,必须站在人本哲学立场,探究高等教育与人的原生关系,重视人之为人的本质地位,充分考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重新构建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生命论高等教育质量观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对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及其对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良性发展需要的程度,它突出高等教育的生命教育本体意义,照顾各种层次、各种目的高等教育的特点,兼顾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1.
大学是理性的组织。可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探寻理性的历史。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理性的产物和工具,是探索高深学问和普遍真理的场所。鉴于理性、认识论与大学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澄清大学"理性之源",促使大学回归理性,就成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迫切现实诉求。基于上述背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界有两本关于大学理性研究主题的专业著作相继出版并颇受关注和好评,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新华文摘杂志社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界整体上是在经典学科框架下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的,这种学科建设取向对促进高等教育学发展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也带来了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上的问题。超越"学科论"与"研究领域论"之争,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现在讨论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澄清被遮蔽的本真的教育本质,大学教育应走出"工具化"的误区.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只有变狭窄的"校园文化"为宽广大的"文化校园",超越工具理性的模式,以人为本,才能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校园.  相似文献   

14.
"文明冲突论"为冷战后的国际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范式,但由于它仅仅是一个为美国政府处理后冷战时期对外关系的"策论",缺乏人类情怀和平等对待诸文明的心态,从而导致结论的偏误。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应对,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新理论超越"文明冲突论",给人类文明发展指明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直面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以价值理性超越工具理性,以全人类视野超越西方视野,以和合思维超越对立思维,以世界历史逻辑超越国家民族历史逻辑,以"五位一体"架构超越单一"文明决定论",全面超越文明冲突论,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规律理论,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处理好"逻辑性"与"历史性"的关系;规律是带有一定程度(最低程度)价值判断成份的事实判断,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处理好"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列宁"规律是关系"的经典论断是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分类依据,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解读列宁的"规律是关系"的经典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与高等教育的知识再生产在性质上完全不同,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所谓的高等教育知识再生产理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就可能会产生对高等教育"适应论"的误读和误构.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论”与“领域论”之争,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合法性危机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历史中言之未明的关键问题。破解该问题的认知迷雾,需要我们从“范式”和“规训”概念的视角反思“学科论”与“领域论”的本质,领悟高等教育研究的演变逻辑,从中找到真正使我国高等教育学走向学科化的传统基因与历史依据,并从强化基本理论研究、平衡学术与行政权力两个方面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学实现学科化的超越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小小说《狼患》的示范教学中,施教者把其简单解读为"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反过来就惩罚人类,所以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处",是"机械唯物论和狭隘的社会功利论"带来的偏颇。观念的错误必然会造成理解和认识的误区,导向的误区自然要影响受教者的价值判断和追求。事实上,该小说通过互文的叙事策略及儿童文化模式与成人文化模式构成的冲突,在超越文本的艺术空间,寄寓的是对人性存在进行形而上的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18.
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有过被称之为"象牙塔"的辉煌,也有被批评为"社会和市场的婢女"的遭遇。但单纯的"超越论"与"适应论"不仅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唯有在超越中有所适应,在适应的同时保持一种超越的品性,即在超越与适应中寻求平衡,才是大学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发展本位"三个认识阶段,之后在实践理性的反思中得到了融合:"人是目的"既是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哲学基石,也是大学需要保持自己独特性的理论根基。"知识本位"的认识论哲学,要求大学是"为探索真理而建立的一块自由地";"社会本位"的适应论哲学,要求大学要充当"社会之灯塔""引领和批判之中心";"发展本位"的"人是目的"的哲学观,要求大学要高扬"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这一主题,三个阶段都要求大学要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价值与理想、有自己的边界、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要秉承教育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对此,国外的"董事会制度""契约管理与目标管理"与"大学自治与问责制度"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对历史理性及其"具体真理说"进行了阐述,认为历史理性是与科学理性相对的概念,彰显的是"偶然世界"哲学本体与历史理性的"个体性原则",历史理性应重点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行动研究中的"具体真理";其次,对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异化现象人才培养模式论进行了历史理性批判,认定人才培养模式论体现的人学假设是"抽象的个人"和"片面的认识主体",体现的"科学理性"而非"历史理性"以及"工具的人"而非"理想的人"的价值取向;最后,基于历史意识中的"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产品的自生产性"以及历史理性的"具体真理说",提出对大学人才培养活动改造举措,比如遵循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倡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使得个人的可能世界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个人的人生价值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